龙新民
1990年9月22日至10月7日,第11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我国第一次举办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也是亚运会诞生40年以后第一次由中国承办。来自亚奥理事会的37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代表团共计6578人参加了这届亚运会,开启了亚运历史的崭新篇章。北京因成功举办这届以“团结、友谊、进步”为宗旨的体育盛会,赢得了亚洲和国际体坛的关注与赞誉。由此,申办奥运会也被提上了重要议程。
燃起申奥的热情
北京亚运会开幕式
1990年7月3日,在亚运会开幕前,86岁高龄的邓小平来到亚运村视察,他站在体育场的高架桥上,兴致勃勃地环视眼前宏伟的建筑群,问陪同视察的伍绍祖和张百发:“你们办奥运会的决心下了没有,为什么不敢干这件事呢?建设了这样的体育设施,如果不办奥运会,就等于浪费了一半。”这是一个发问,也是一个鼓励,更是一个号召,邓小平说出了大家埋藏在心中已久但还不敢说出的心愿。有了邓小平的提议与激励,在成功举办第11届亚运会后,经过充分的研究酝酿,北京市提出了举办2000年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申请。
1991年2月26日下午2时,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体会议,会上,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兴奋地宣布,中国奥委会本次全体会议的议题就是审议北京市申请举办2000年第27届奥运会的事宜。84位中国奥委会委员认真仔细地听取了北京市市长代表市政府和1000万北京市市民宣读的申请书;时任北京市常务副市长的张百发在会上介绍了北京市举办奥运会的有利条件。随后委员们进行表决,在中国体育史上的这一庄严时刻,齐刷刷举起的手臂表明了各位委员的共同心声,北京市人民政府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申请被中国奥委会全体会议一致通过。
1991年4月11日,北京2000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正式成立。
1991年12月4日,北京2000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张百发率领申办委员会代表团,在国际奥委会总部向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当面呈交了申请。萨马兰奇高兴地从张百发手里接过了申请书,他说:“你们从此开始了一个很艰难的历程,你们面临的对手很多,我祝愿你们的申请走好运。”
在申办奥运会的过程中,北京奥申委积极做好申办工作,把申办奥运会的过程作为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全面推进首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同时,北京市还对比赛场馆、市政设施、广播电视通信、文化节活动、市场开发、奥运村建设以及交通、市容环境等作出了全面的规划。应该说,北京是具备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条件的。北京人民、全国人民对申办成功寄予很大希望,甚至抱有“志在必得”的信心。国际社会也看好北京。
欢呼之后的苦涩
1993年9月23日,国际奥委会第101次会议在蒙特卡洛举行,这次会议将投票决定北京、悉尼、伊斯坦布尔、柏林、曼彻斯特5个申办城市哪一个可以成为2000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
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规定,投票决定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国际奥委会会议要进行电视直播,其中申办城市要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国际奥委会要分别转播各申办城市的群众文化活动镜头。9月23日之前,北京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作为北京奥申委代表团负责人陆续奔赴蒙特卡洛。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李志坚留在北京主持申奥群众文化活动的工作,我在市委宣传部担任常务副部长,他把23日晚上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交由我牵头,于是各项筹备工作迅速启动。我召集市里各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开了两次大的协调会,就会场的布置、供电、交通、安保、群众组织和文化活动安排、电视转播等事项做了全面部署。经过商量,场地选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二楼的会议大厅,会场的布置、文艺节目的组织和电视实况转播任务都交给了北京电视台,由市有关方面和国际会议中心提供协助。经过十多天紧锣密鼓的筹备,我们确定了晚会的全套方案,并报李志坚和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批准同意。
9月23日下午,我作为这场活动的总指挥,早早就来到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进行检查,并再三对晚会的文艺节目特别是主持人的主持词进行审查修改。主持词和节目的安排都做了两手准备,申办成功对应一套热烈欢庆的节目方案,申办失利对应另一套恰到好处的节目方案。
晚会是在晚上8时开始的,会场布置得非常喜庆红火,会场两侧各装有一块大屏幕以供现场群众收看国际奥委会投票实况。按照计划,主持人余声、田歌、王刚、张帝或集体或分别上场主持,以歌舞为主的节目异彩纷呈,一大批著名的歌星、影星、笑星都上台献艺,台上台下,气氛极为活跃、热烈。
我坐在会场的第一桌,王光美、荣高棠等人和我坐在同一桌,苏小明等几个演员也坐在这一桌。演出过程中,我不断接到蒙特卡洛前方记者团打来的电话,会场上也不时有人向我传递信息,都说北京已经稳拿了。可以说,整个晚会现场从一开始就沉浸在一种志在必得、北京必胜的气氛中。
大约晚上11时,我们的大屏幕镜头切换到了国际奥委会会场,很快就要到萨马兰奇主席宣布投票结果的时候了。这时我从大屏幕上看到,北京、悉尼、伊斯坦布尔等5个城市群众文化活动的场面一一在电视里播放,每个城市转播30秒左右,北京的活动场面在电视屏幕上显得十分壮观。接着,我又从大屏幕中看到李铁映、伍绍祖、李其炎、张百发、何振梁、万嗣铨等人走进会场的镜头,他们的神情都很严肃。不久,萨马兰奇主席站起来宣布投票结果,他先讲了几句感谢北京等5个城市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话,当他讲到“Beijing”这个单词时,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的2000多观众以为北京获胜了,顿时欢呼起来,掌声、欢笑声、口号声响彻全场,全然不顾电视转播中萨马兰奇在讲什么。
我发现有点不对劲:第一,萨马兰奇讲了一大段话,点了几个城市的名;第二,我们的有关领导在国际奥委会会场表情十分严肃甚至有点沮丧,不像是北京获胜的样子。这时我就站起来使劲挥动双手往下压,意在让大家不要盲目欢呼。果然,萨马兰奇宣布2000年奥运会举办城市是悉尼,电视大屏幕也开始转播悉尼群众欢呼雀跃的镜头了,而此时我们一些人还在欢呼,我迅速和有关同志一起,把现场的情形控制住。不一会儿,大家终于清醒过来,知道原来是悉尼取得了2000年奥运会的举办权。顿时,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二楼大厅里,叹息声、哭泣声又响成一片。
为了尽快调整现场的气氛,我让主持人马上按原定的第二套方案即申办失利的主持词上台继续主持节目。但此时余声、田歌、王刚也哭成泪人,根本上不了台,幸好张帝还算沉着冷静,他立刻走上台,按预先写好的主持词讲了一番话:“我们不要悲伤,我们不要气馁。申办奥运,重在参与,我们参与了,我们学习到了不少的东西。纵观奥运会的历史,没有几个城市是一次申办就成功的。北京这次申奥失利,但我们崇尚奥林匹克精神的追求不会放弃,中国一定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举办奥运的百年梦想。”接着,张帝唱起了他自己的一首歌。王刚、余声、田歌也逐渐平静下来,他们按照原定计划主持完了这台晚会;演员们也以饱满的情绪为观众表演。20分钟后,晚会在平静、理智的气氛中结束。带着无尽的遗憾,也带着对未来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憧憬和祝福,2000多名观众秩序井然地走出了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这次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晚会上群众欢呼的插曲,还引来了国外一些媒体的炒作。英国路透社在一篇报道中说:“萨马兰奇宣布2000年奥运会举办城市时,北京人欢呼了一分多钟,后来他们才发现欢呼错了。”
北京的第一次申奥,以两票之差败给了悉尼。北京表现出了泱泱大国首都的气度,对悉尼获得2000年奥运会的举办权表示热烈的祝贺。而此时此刻,全国人民、社会各界对北京奥申委表示了极大的理解,纷纷打电话或致函北京奥申委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向为申奥付出辛勤劳动的北京奥申委全体同志表示亲切慰问,赞扬北京奥申委推动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和世界的传播功不可没,同时也表达继续支持北京申奥的决心和信心。
1993年10月18日,李岚清、李铁映、罗干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了北京奥申委召开的总结大会并讲话。会上,北京奥申委发出致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外国朋友的感谢信: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工作已告结束。尽管北京以两票之差未取得举办权,但中国人民坚持和维护奥林匹克运动宗旨的原则精神、愿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做贡献的热情和决心已为全世界人民所瞩目,得到了广泛的赞赏和支持。
在两年多的申办过程中,北京奥申委先后收到来自海内外各界人士寄来的数以万计的信函、电报、签名册、横幅、照片和捐款、捐物等,表达了他们对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热情支持与良好祝愿。特别是在9月23日以后,短短几天内,我们收到了一批又一批的慰问信、慰问电及慰问电话,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慰问者,那激动人心的场景、感人肺腑的语言,使我们深受感动,永远难忘。
在此,北京奥申委特向一切理解、关心、支持、帮助北京申办工作,并为申办工作付出辛勤劳动和做出贡献的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外国朋友,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再次踏上申奥之路
走出1993年9月23日晚北京申奥失利的阴影,经过将近8年的“卧薪尝胆”,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重振雄风,又一次踏上了申办奥运会的艰难历程。
2001年1月,北京奥申委向国际奥委会正式提交申办2008年奥运会即第29届奥运会的报告。17日上午,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秘书长王伟一行5人,在瑞士洛桑向国际奥委会候选城市关系部主任杰奎琳·布拉特女士递交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报告。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以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为组长的申奥领导小组和以时任北京市市长刘淇为主席的北京奥申委,坚决贯彻中央关于申奥工作的重要指示,制定正确的申奥工作方针、原则和策略,充分吸取第一次申奥时的经验教训,扎实有效地开展了申奥的各项工作。
申办奥运会,既是北京人民和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为国际社会所关注。申奥期间的对内对外宣传工作,是整个申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第一次申奥的宣传工作,总体上把握得是好的。但事后总结起来,我们感到有一些教训值得吸取,这就是:对内宣传调子过高,对外宣传着力不够。对内宣传调子过高,新闻舆论上志在必得的气氛很浓,群众对申办失利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对外宣传下的功夫不够,对申奥过程中国际社会可能提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应对措施,尤其是在面对国际奥委会投票决定2000年奥运会举办城市前,一些西方媒体的突然发难,思想准备不足,处置不够及时,使申办工作有些被动。吸取了第一次申奥失利的教训,我作为北京奥申委的副主席,在负责申奥的新闻宣传和文化工作中,与市委宣传部的蒋效愚、蔡赴朝,国家体育总局的何慧娴等同志一起,坚决按照北京奥申委确定的方针、原则,全力做好此次申奥的对内对外宣传工作。
客观地看,这一次申奥比第一次申奥更富有挑战性,也更有难度。如果第一次申奥带有试验性,即便不成功大家还可以理解,而第二次申奥如果还是不成功,势必在群众中会引起更多的议论。所以,在正式递交申奥报告之后,北京奥申委的所有工作都是十分注意稳妥把握的。“不提志在必得,但要努力争取”,这就是北京奥申委按照中央精神确定的基本方针。应该说,这两句话比较科学、准确、全面,既留有余地,防止把群众胃口吊得太高,又瞄准目标、严格要求、奋发努力、争取成功,有利于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申奥工作的积极性。“不提志在必得,但要努力争取”,这就是我们在整个申奥宣传中始终遵循的方针、原则,也是申奥宣传的基本口径。我们有关申奥的宣传工作全部是按照这样的方针来安排和部署的。
对内宣传,主要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动员和引导全市人民积极投身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大力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为申奥成功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文化条件,营造有利于申奥成功的社会氛围。为此,我们从申奥一开始,就制定了宣传报道工作的总体规划,明确了申奥不同阶段对内宣传的主要内容、重点工作和需要把握的政策、口径等。在日常情况下,申奥宣传保持低调,整个宣传工作按照中央宣传部关于国内各项重点宣传工作的部署,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大力宣传首都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宣传首都城市建设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宣传各条战线广大干部群众立足本职工作,为首都建设争做贡献的先进事迹和模范人物。也就是说,宣传工作保持常态,不把申奥“炒得太热”。
在国际奥委会派团来北京考察和北京奥申委要去国际奥委会汇报申办工作情况的特殊时期,我们则有意识地加大申奥工作的宣传力度,适时升温加热,形成全市人民关心申奥、支持申奥、参与申奥的舆论阵势。凡是国际奥委会来北京考察的时候,我们都事先专门做出宣传报道安排,及时召开新闻单位的吹风会、协调会,统一协调北京各新闻媒体宣传好、报道好考察团关注的热点问题,实事求是地进行宣传报道,并积极争取中央媒体的支持配合。平时保持宣传常态,遇有适当时机,申奥宣传及时升温,这种宣传节奏的部署和把握,实践证明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
对外宣传,主要是客观、全面、真实地向外界宣传中国、宣传北京、广交朋友、争取支持,营造对申奥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按照国际惯例,我们大力加强北京申奥工作的对外透明度。奥申委在新侨饭店设置了新闻中心接待境外媒体记者,回答他们关心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宣传报道材料。同时,我们广交朋友,认真做好境外媒体的接待工作。北京奥申委的主要领导都亲自出面接待外国记者团,接受境外重要媒体的专访,面对面地向他们介绍北京的情况,介绍北京奥申委的工作。事实证明,对境外媒体和记者,我们越是主动做工作,效果就越好。比如,2001年5月16日,我会见了美国“社论撰稿人新闻代表团”,代表团有10多位成员,都是美国一些有影响的报纸的社论撰稿人。一见面,他们当中就有人提出了“人权问题”,我向他们介绍了我国在保障人权方面所做的工作,特别讲到,我国政府面对的是近13亿的人口,首先要保障中国人民吃饱饭、穿暖衣、住上房,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是最重要的人权保障。北京申奥,可以更有力地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促进我们的人权事业。同这些美国报纸的社论撰稿人一边聊,一边喝茶,慢慢地他们也表示理解了,好几位撰稿人都提出回美国后要更多地介绍北京的申奥工作,临别时他们都说:祝北京好运!
对外宣传工作的成效如何,很难用什么数字或指标来衡量和统计。北京奥申委新闻宣传部给过我一个数字:申奥前期,国际上对北京的报道正面的占30%,负面的占70%;经过对外宣传工作,申奥后期,这个比例正好倒过来了,客观、正面的报道占70%。我不敢说这个统计数字绝对准确,但有一个对比可以说明问题:1993年9月23日国际奥委会投票决定2000年奥运会举办城市之前的几天,国际舆论突然制造所谓“如果申奥不成功,北京将抵制奥运会”的耸人听闻的“新闻”,对北京的申奥造成极坏影响;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投票决定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之前的几天,国际舆论对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反应非常平静,没有出现任何恶意炒作的情况。
精心筹备“7·13”晚会
2001年7月13日,是北京人民、全中国人民、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翘首企盼的日子。
在莫斯科,北京奥申委代表团以决战决胜的勇气、扎实有效的工作,等待迎接这一历史时刻的检验。
北京市民在天安门广场庆贺北京申奥成功
北京,1000多万人民以坚定的信心、空前的成熟和理智,在精心筹划准备迎接这一历史时刻的盛典。
莫斯科“决战”前夕,北京申奥工作进入冲刺阶段。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奥申委和北京市领导同志把中央关于申奥工作的正确方针化为夺取胜利的巨大精神力量,运筹帷幄,指挥若定。
5月29日,奥申委召开执委会议,分析形势、研究对策。贾庆林在会上讲话强调,时至今日,要更加有序地工作,防止我们自己犯错误。他特别指出,宣传舆论上要适可而止,注重实效,对内不炒热,不把群众的胃口吊得太高,越到投票前,越要“静悄悄”。他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我们要“于无声处听惊雷”,这充分表达了奥申委和市领导在关键时刻的冷静,在决战前夜的信心。
一系列谋划战略策略、部署申奥工作的重要会议在这期间召开:
6月19日上午,北京市委召开书记办公会;
6月28日下午,北京市委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
7月3日上午,北京奥申委召开领导小组会议;
7月11日下午,北京市委召开常委会……
在这些会议上,贾庆林、刘淇、袁伟民、李志坚等同志都对申奥最后一个阶段的工作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从北京市的角度讲,这一时期,我们面临的既是有利的形势,又是巨大的压力。因为尽管从申奥一开始,我们坚持“不提志在必得,但要努力争取”的基本方针,但每一个北京人,每一个中华儿女,谁不盼望申奥成功?如何使广大市民保持良好的心态,如何切实维护好首都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实在是太重要了。我在这些会议上,深深感受到了每一个领导同志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肩上那沉甸甸的担子。
按照奥申委的总体工作部署,在北京奥申委代表团离开北京赴莫斯科之后,我们对市属新闻媒体的申奥宣传精心调控,以保持平和有序的舆论态势。对实际工作的安排做好两手准备。这样,全市上下形成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氛围。此时此刻,在每一个领导同志的心中,在每一个北京市民的心中,涌动着的是夺取胜利的信念,是崇尚奥林匹克的热流。
根据国际奥委会的惯例,申办城市在国际奥委会决定奥运会举办城市的时候,要举行一定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并与国际奥委会会议的电视直播对接。多伦多、巴黎、大阪都做了这方面的准备。6月19日的市委书记办公会,确定了北京“7·13”晚会安排的总体原则,并明确由我负责。21日,我便与市委宣传部和奥申委留京的有关同志开始研究活动方案,从7月3日开始,我们在中华世纪坛紧张有序地进行各项筹备工作。
一是制订总体方案。我召集奥申委、市委宣传部、教育工委、团市委、市政管委、文化局、公安局、广电集团等有关方面负责人,一项一项地研究筹划活动方案,其中包括:在中华世纪坛组织6000人的群众文化活动,如申办成功,则施放礼花,庆祝活动持续到凌晨1时左右;在人民大会堂,组织1万名大学生和城区干部群众观看电影,待宣布申奥成功结果后,这1万人即从人民大会堂涌向天安门广场,参加由群众自发组织的联欢活动。活动方案对具体的时间、节目、任务分工、工作流程等都做了详细安排。
二是布置活动场地。我们有过在中华世纪坛举办迎接新世纪、新千年活动的经验,但“7·13”晚会现场的布置工作既要求高水准,体现隆重、热烈、喜庆的气氛,又不能过早张扬。因此,负责这项工作的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的同志们在世纪坛内先精心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直到最后两天才开始在场地外安装所有的灯光和音响设备,搭设了6个大型电视屏幕,做好了主席台的背景、标语布置及世纪坛外部环境的美化工作。
三是精心安排节目。承担文艺晚会节目组织和直播任务的北京电视台,由台领导亲自挂帅,抽调专业人员,迅速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节目组不分昼夜地撰写台本、联系演员,仅用几天的时间就落实了近5个小时的节目,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和歌唱演员、舞蹈演员都怀着极大的热情参加演出。出于“两手准备”的考虑,我们不能在世纪坛现场对节目进行彩排,灯光、音响也无法事先进行整体的配合演练。北京电视台的同志们凭着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术,最终成功地组织并现场直播了这台晚会。
各界群众在中华世纪坛庆贺北京申奥成功
四是组织群众联欢。中华世纪坛主会场的6000名群众主要是由市委教育工委组织的首都高校学生和海淀区组织的部分居民。各高校在接到任务后迅速组织在校学生,他们手举国旗、奥申委旗,意气风发地参加了文艺晚会。市文化局承担组织群众文艺队伍的任务,局领导亲自指挥,在短短几天内,一支支舞龙队、秧歌队、舞狮队迅速调集到一起。团市委牵头在人民大会堂组织1万名干部群众和大学生看电影,作为申办成功后天安门广场群众联欢活动的骨干,在各个区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五是提供各项保障。组织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涉及方方面面。按照市领导和指挥部的统一要求,市政管委组织供电、环卫、园林等部门,美化联欢会场的环境,架设变电器和电缆,确保了晚会7000多千瓦的用电量。市委政法委协调公安、交通、消防部门,精心制定晚会安全保卫和交通方面的方案,成为晚会顺利举行的坚强后盾。施放礼花是申办成功后庆祝活动的一个高潮,7月13日上午,歌华集团组织北京礼花厂、江西礼花厂在中华世纪坛北侧的玉渊潭公园布置完了全部礼花。临近中午,我到现场察看,公安人员、礼花厂厂长和工人们都坚守在岗位上,礼花厂的领导告诉我,但愿申奥成功能施放礼花,否则拆除和搬运这些礼花弹,其困难比施放礼花要大得多。我笑着对他们说:“放心吧,这次一定会放礼花的。”当然,礼花厂也从技术上做好了两手准备以确保安全。
“7·13”晚会的筹备工作,时时刻刻牵动着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心。贾庆林每天都要了解筹备工作的情况,及时作出决策,给予指导。时任市委副书记强卫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孟学农也都直接指挥协调有关方面的筹备工作。7月11日上午,贾庆林亲自到中华世纪坛检查筹备工作情况,慰问工作人员。他在听取各单位工作汇报后对大家说:“现在总的形势对我们非常有利,申奥成功的可能性极大,大家要精心做好晚会各项准备工作,向世界展示北京的风采和北京人民良好的精神面貌。”他还对晚会的一些重要细节一一做了叮嘱,给了全体参与筹备晚会活动的同志们很大的鼓励。
7月12日晚上7时30分,临“战”前的动员大会在中华世纪坛大屏幕厅举行,2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各有关单位的负责同志和主要工作人员都参加了。会上,我做了动员讲话,强调晚会规格高、影响大、时间紧、任务重,必须高度重视、听从指挥、落实责任、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确保万无一失。强卫、孟学农也都讲了话。会议时间很短,气氛非常热烈,大家的脸上都带着喜悦的表情。虽然,我们在动员讲话中没讲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获胜,但我和每一个与会者都充满必胜信心,大家在心中都默默地祝福:祝北京好运!祝申奥成功!这无声的美好祝愿,成为鼓舞和激励同志们不辞辛苦、全力做好晚会筹备工作的巨大精神力量。
百年圆梦的时刻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全程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有力指导。市委、市政府和北京奥申委早就计划,如北京申办成功,一定要请中央领导同志出席“7·13”群众联欢晚会,并为此专门给中央写了报告。7月9日,报告和活动方案以及我们起草的中央领导同志讲话提纲,经贾庆林审定后,送到了中央办公厅。10日晚上9点多,我在家里接到市委办公厅值班室的电话,叫我10点钟到中央办公厅开会,我准时赶到了中办。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主持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一位副主任和一位局长,一共就我们4个人。我详细汇报了“7·13”联欢晚会的准备情况。王刚高兴地说:“申奥成功是全国的一件大喜事,届时在京中央政治局全体领导同志出席在中华世纪坛举行的群众联欢晚会,这是首都的一个大的庆典。中央领导同志分别收看电视转播,如北京申办成功,以投票结果公布的时间为准,半个小时内领导同志全部赶到中华世纪坛。”王刚要求北京市进一步完善、细化活动方案,11日上午9时前,将正式方案上报中办。我从中办开会回来后,即组织筹备工作班子的几位同志连夜修订详细的活动方案、时间安排和工作流程,第二天一早就由市委办公厅将方案报送中央办公厅。
萨马兰奇宣布北京申奥成功时,北京奥申委代表团热烈欢呼
7月13日晚上,国际奥委会第112次会议在莫斯科隆重举行,会议将投票决定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中国人民百年奥运的梦想,凝聚到了21世纪之初的这一天、这一时、这一刻。北京时间晚11时10分,萨马兰奇主席宣布: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获胜者是北京。当时,贾庆林和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的领导以及奥申委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留京的负责同志都在中华世纪坛大屏幕厅收看投票的实况,北京获胜的消息传来,大家无不为之激动、为之欢呼。贾庆林带领我们迅速从大厅里出来,到中华世纪坛圣火台前迎候中央领导。实际上,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在收看投票结果后,10分钟即赶到了中华世纪坛。此时,中华世纪坛已成为无比欢乐的海洋。江泽民走下汽车,高兴地来到联欢群众中间,和大学生、运动员、劳动模范及群众代表亲切握手,并用洪亮的声音向联欢群众问候。大学生们和在场群众激动地欢呼:中国万岁!在中华世纪坛贵宾室里,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十分兴奋。江泽民刚刚落座便提出,要给远在莫斯科的李岚清和北京奥申委代表团打个电话表示祝贺。此时,贾庆林的秘书用手机给北京奥申委代表团值班室拨电话,中华世纪坛贵宾室内手机信号不太好,刚刚拨通信号又断了,江泽民便走出贵宾室,在走廊里接通了电话并找到了李岚清。他在电话中说:“岚清同志,现在,我们几个常委都在世纪坛参加北京的庆祝活动,请转达我们对北京申奥代表团同志们的热烈祝贺,你们辛苦了!”
晚11时40分左右,中央领导同志走出贵宾室,来到中华世纪坛平台的主席台,同欢聚在这里的近万名各界群众共庆北京申奥成功。贾庆林宣布:“首都各界群众庆祝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联欢晚会现在开始!”此时,全场欢声雷动,礼花腾空而起。在热烈的掌声中江泽民发表讲话,他说:“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申奥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国人民为北京申奥所作的贡献表示感谢,向国际奥委会和各国朋友对北京申奥的支持表示感谢!全国人民将与首都人民一起奋发努力,扎实工作,把2008年奥运会办成功。”江泽民发表的简短而又有力的重要讲话,通过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的现场直播,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传遍了世界各地。随后,中央领导同志站在中华世纪坛平台上,同首都群众一起观看五彩缤纷的礼花。时间已到13日晚12点,江泽民又提出要到天安门广场看望联欢群众,他在贾庆林等人的陪同下,先来到天安门广场金水桥前,后登上天安门城楼,同自发涌向天安门广场庆祝申奥成功的数十万群众一起,共庆我们伟大祖国的这一历史性胜利。
2001年7月13日晚,北京申奥成功后《人民日报》出版的号外
这天晚上,在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中央许多部委和北京市的领导也都参加了联欢晚会。
在北京申奥的日日夜夜,在欢庆北京申奥成功的喜庆时刻,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给了首都人民巨大的鼓舞和力量,这也是北京申奥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
“7·13”之夜,是北京人民的不眠之夜,是北京人民的狂欢之夜。在中华世纪坛联欢晚会刚开始时,数千名大学生和各界群众就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急切盼望从莫斯科传来的喜讯。但按照晚会的总体设计方案,11时之前都是文艺演出。周涛、张政、余声、丛薇、赵宁、台岚、许戈辉、孔洁等主持人轮番上台主持,彭丽媛、杨洪基、阎维文、郁钧剑、王霞、幺红、郑咏、梦鸽、黄越峰、刘维维、吕继宏、谭晶、刘媛媛、蔡国庆、江涛、叶凡、易妙英等一批知名的歌唱家和年轻歌手,分别演唱了《祝福祖国》《为祖国干杯》《五星红旗》《大地喜洋洋》《新北京、新奥运》等歌颂祖国、歌颂北京的歌曲。
《人民日报》关于“7.13”庆祝活动的报道
当晚,我作为这场联欢活动的总负责人,一面在中华世纪坛的大屏幕厅收看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的投票情况,一面联络、协调晚会指挥车上的指挥工作。因事先无法估计投票要进行几轮,所以联欢晚会的电视转播是准备在萨马兰奇主席起身宣布投票结果时,再将镜头切换到莫斯科国际奥委会会场。第一轮投票结束后,很快进行第二轮投票,没几分钟,国际奥委会委员姆巴依将投票结果装入信封并封上口。这时,我觉得结果出来了,而且肯定是北京胜出,便飞快跑到大屏幕厅旁的值班室,向指挥部下达转播莫斯科国际奥委会会场的命令。瞬间,电视台导演按照指挥部的要求,将镜头切换到莫斯科国际奥委会会场,这时,萨马兰奇主席已经接过了姆巴依递过来的信封。中华世纪坛联欢会场的群众和广大电视观众,准时从电视转播中看到了萨马兰奇主席打开信封并宣布投票表决结果的实况。事后,想起这一瞬间的紧张运作,我还真急出了一身汗,万一电视镜头切换再晚半分钟,就难以将萨马兰奇主席宣布投票结果的场面完整地转播出去。因为这次他只宣布了“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获胜者是北京”这一句话,不像1993年投票结果公布时他先讲了一大段感谢的话。多关键的半分钟啊!
北京成功了!北京获胜了!激动人心的喜讯传来,在北京,在中华大地,在世界各个角落,十几亿中华儿女尽情欢呼,纵情歌唱。
中华世纪坛的联欢晚会,此时进入了最高潮,歌声、欢呼声、烟花腾空的礼炮声,汇合成一曲响彻云霄的中华赞歌。多少人热情拥抱,多少人喜泪纵横,在《歌唱祖国》的嘹亮歌声中,大家尽情地为胜利欢呼!为北京欢呼!为祖国欢呼!
2001年7月13日,一个将永远载入史册的伟大日子;2001年的7月13日之夜,一个令北京人民和全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光荣之夜。从中华世纪坛到天安门广场,从学校校园到大街小巷,从首都北京到祖国各地,人们用各种方式欢庆这一胜利,用发自肺腑的话语表达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申奥成功已成为历史,但每每回忆起中华世纪坛激动人心的“7·13”之夜,仿佛那绚丽多彩的礼花还在空中绽放,那激昂嘹亮的歌声还在京城飞扬。
(来源:“百年的辉煌”微信公众号 本文选自《改革开放四十年口述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
Copyright @2014-2024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