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华 陈 姝
由黄公略女儿黄岁新、女婿张志强所著,外孙女张献华整理的新书《我的父亲黄公略》于2023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近日,张献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了关于这本书的创作过程——
每年的一月总会让我有一些特别的感觉。除了送上新年美好的祝福外,也是我外公生日所在的月份。虽然外公已经牺牲90多年了,但他和他的军队在土地革命时期英勇善战的光辉事迹,永远镌刻在人民的心中。
我的外公黄公略是一名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是中国工农红军和苏维埃运动的缔造者、组织者之一。为了纪念和表彰他在组织及领导红军、开创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功绩,1931年11月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在中央苏区红都瑞金叶坪的广场和东固乡六渡坳,分别修建了公略亭。
我没有见过我的外公,我的母亲黄岁新也没有见过她的父亲,但是外公的革命生涯,让身处不同年代的我和我的母亲,对外公有一样的敬仰之情。整理《我的父亲黄公略》一书,是为了完成我母亲的遗愿。我的母亲非常注重红色的传承,经常带我哥和我一起去湖南、江西等老区走访,参加红五军、红六军、红三军、湘鄂赣苏区及赣南苏区的纪念活动。红色文化的精神就这样一点一滴影响着我,因此我决意整理这本书,也算是我没有辜负母亲生前对我的嘱托。
《我的父亲黄公略》自2008年开始整理编写,历经15年才正式出版发行。回顾编写过程,书中的内容有许多令我感动的地方。最初,我也碰到了一些收集资料方面的困难,因为近百年前的历史正值战争年代,资料少且凌乱、缺乏年代顺序,而要完整地描述黄公略的战斗事迹,就需要从时间顺序开始入手整理。在我外公的青年时期,他曾在湘军从军13年,受到了专业的军事教育(在湖南陆军讲武堂及黄埔军校高级班),之后爆发了彭黄兵变,才有了平江起义。平江起义之后他进入红军序列。我阅读了大量土地革命时期的资料,特别是全军史中的资料,还仔细分析和查阅了父母亲留下的日记及工作日志。
在我记忆深处,自1972起我的父母亲就开始有计划、系统地拜访还健在的与外公一起战斗和工作过的战友、收集与外公有关的原始史料,并做了大量的访谈笔记。这些翔实的史料不仅很好地呈现了我的外公为民族独立和革命胜利而贡献一生的革命者形象,也真实地反映出那段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以及人民军队初期走过的艰辛及辉煌的历程。在整理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母亲对外公的了解变得全面和具体,她逐步理解了毛主席在挽联中所说的“毕生何奋勇”的含义。我的父母也萌发了编写《我的父亲黄公略》一书的想法,但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完成,后续整理和完善工作最终落在了我的肩上。
这一重任让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在书中提到部分事件是经过我们实地采访加以考证的。例如,1928年8月,刚刚成立的红五军就遇到了湘、鄂、赣多省强敌的追剿。他们从平江到修水、再从修水到铜鼓、接着到万载,再从万载返回浏阳,历尽艰辛。到了9月,黄公略率领的部队与地方游击队合编,尽管历史久远且遭遇强敌围剿。直到1928年11月中旬,黄公略率红五军第二纵队的200多人掩护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主力部队第二次冲上井冈山。
为了了解那段历史,我们走访了当年的战场,并探访了万载县仙源乡官元山过山埚红五军军部驻地遗迹、陈坑“九二”扩大会议暨湘鄂赣特委驻地旧址、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以及古城祠堂“万载县仓”红五军军部驻地等。特别重要的是,我们还走访了第一次彭德怀带领红五军官兵冲井冈山时被敌军围堵的万载大桥。万载大桥可谓红五军的伤心地,因为在那里的失利使得红五军陷入了最危险的境地。在创建湘鄂赣苏区的时期,我的外公黄公略活动范围在万载农村和浏阳农村,同时指挥着湘鄂赣边境支队的各个大队、中队去进行游击战和建设苏区。
通过对一些原址的走访,我们收集到了许多原始资料。
2021年的清明,我和孩子(李望华)到湖南省浏阳市仁和洞,寻找外公在湘鄂赣边苏区的活动遗迹。2023年10月,我们又再次前往江西、湖北,继续追寻他的足迹。一个月后,我又在宜春、樟树参观了袁州会议旧址、毛泽东同志旧居、清江苏维埃政府旧址和太平圩会议旧址。
走访这些地方的目的,将是填补我的外公黄公略在创建湘鄂赣苏区、率领湘鄂赣边支队在湘鄂赣苏区进行游击战的宝贵史料,同时也是填补红六军(红三军)的活动范围及战斗经历的重要史实。这将是我在下一本书的写作中需要增补、丰富、完善的地方。
在《我的父亲黄公略》这本书中,我从两个方面写了黄公略的短暂人生,一个方面他创建并扩展了湘鄂赣边苏区,之后又率部在赣西南地区艰苦奋战,发展红军革命武装,建立苏维埃政权,对赣西南苏区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毛泽东同志曾在1930年7月写出了“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的诗句,赞扬了赣西南苏区的建设成就。另一方面,我在书中详细描述了黄公略的军事指挥才能。在江西,他率部队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反“围剿”战役中,灵活运用了自己在黄埔军校高级班学到的专业军事知识,充分展示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
有读者说这本书是一本史料汇编,这正是我出版此书的初衷,通过列举史料,留存历史的瞬间,记录战争年代的人与事。读过这本书的人可能会发现,书中内容有些地方存在重复描述。这是因为,不同人对同一个战事的回忆角度不同,如战场上的军事指挥官和下级军士,会有不同的观察。这是有意为之,旨在为学者和史学家提供查询历史事件的线索,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
我相信这将对红军史、党史及军史研究人员、对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史和军事爱好者等产生启发。在传承红色基因的道路上,我总觉得自己还有太多的事情未完成,真诚希望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来源:中国妇女报)
Copyright @2014-2024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