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记忆拾贝

周恩来两次视察黄河铁路大桥抢修工地回忆

发布日期: 2025-01-10 来源: 《协商论坛》

阎 华

  1958年7月17日,郑州黄河铁路大桥被洪水冲断。此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两次亲临大桥抢修工地,组织抢修施工,慰问职工、战士。我当时任中共郑州铁路局黄河桥工段总支书记,参加了抢修工作,有幸见到了周总理。周总理沉着镇定、一丝不苟、决策果断和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使我深受教育,至今仍铭记在心。

  郑州黄河铁路大桥共有100孔钢梁、101个墩台。1958年夏,黄河出现特大洪峰。7月17日上午,黄河水开始上涨。洪峰主流集中在大桥偏北的20多个桥墩处,第11号桥墩遭受严重冲刷。

  我带领职工密切注视着水情。9时,第11号桥墩处被洪峰冲刷形成深坑。12时,该桥墩向下游歪斜,抛石加固效果不大。在此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果断措施,封闭大桥,暂时停止行车。河水继续猛涨,23时,水流量已达22300立方米/秒(正常流量为14000立方米/秒),第11号桥墩严重偏斜。我一面组织职工举着红灯在险墩两端阻止行人通过,一面安排职工将与倾斜部位相连的钢轨夹板卸掉,以防一个桥墩倒坍连锁拉倒一串桥墩。午夜,第11号桥墩更加偏斜,终于倒塌,相连的第10孔和第11孔钢梁跌入河中,贯通南北的京广铁路中断。

  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关心郑州黄河铁路大桥断桥和抢修情况。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当时正在上海开会,得知险情后,立即在18日下午乘专机到达郑州。

  得知周总理将乘火车来黄河大桥,正在大桥抢修工地的郑州铁路局领导和桥工段的同志认真部署了迎接和保卫工作。我作为桥工段党的工作负责人,深感责任重大,因而接待事宜都跑在前面。我首先想到的是,周总理到此必然要同北京和外地联系,而黄河南岸火车站是个五等小站,行车电话和串联沿线车站的电话不便使用。于是我当即向正在黄河南岸的铁路局电务处处长刘继泰建议,在行车室旁边的行包房里安装一部铁路专线电话,以备使用。

  18日晚22时,周总理的专列徐徐驶入黄河南岸车站。专列在站内停稳后,总理便迫不及待地走下车来,同前来迎接的郑州铁路局局长赵聪等领导同志打招呼。

  周总理与迎接的人见面后,问道:“这里有电话没有?我要和国务院办公厅通话。”刘继泰向总理汇报:“在车站行包房有专线电话。”然后,我领着总理来到行包房。我让总机接通了北京,将听筒交给总理。这是一部老式活动携带电话。通话时拿起听筒只能听对方讲话,自己说话时须按下传话键,才能把要说的话传给对方;讲完话后松开传话键听对方回话。总理谦逊地说:“我没有用过这种电话。”于是,我就向总理介绍了这种电话的使用方法。

  同北京通话后,周总理立即从车站穿越股道前往黄河铁路大桥抢险工地。此时,车站内停放着两列货车。总理要从列车下部钻过去,我连忙给总理解释:“为了安全,铁路规章规定,穿越列车要从车钩处跳过去。”总理听后果断地说:“要按铁路规章办,有章得循。”就这样,一位六旬老人,由我打着手电筒,在大家的照顾下跳过了停放的两列货车。

  周总理出了车站,沿着黄河南岸的小街行进。走过编制用于加固桥墩的片石笼工地时,电工马玉看到了周总理,惊喜地喊道:“周总理来了!”霎时间,大家围了上来,向总理问好。周总理亲切地走向人群说:“你们辛苦了!”为了节省时间,我动员群众让开道后,又赶到修建新黄河铁路大桥的铁路专用线处,打开用铁丝编制的临时门,请总理通过铁路专用线走近路前往抢修工地。

  周总理视察抢修工地后,冒雨参加了群众会议。会场十分简单,露天下弄了一张桌子就当讲台了。到会的有郑州铁路局黄河桥工段、修建新黄河大桥的铁道部大桥工程局一处的职工和公安第二十二师黄河守桥部队的干部战士。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省长吴芝圃,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赵文甫和黄河水利委员会、郑州铁路局、公安第二十二师的领导等也都参加了会议。因为是下雨天,大桥工程局一处宣传科科长李宜仁同志为总理撑开了雨伞。看到了不少群众没有雨具站在雨地里,总理示意他收起雨伞。

  周总理高声向到会的干部、群众致意:“大家辛苦了!”有位领导在向总理汇报时说,自己没有做好工作,致使大桥被冲断,应负责任。总理说:“洪水把大桥冲断,大家没有责任。我是国务院总理,要负责任应该由我来负。只是大家要尽快地把大桥修好。”随后,总理对大桥的抢修工作进行了动员。他说:“黄河断桥,南北交通大动脉瘫痪,工业、农业、国防都要受到影响。”针对当时有一种认为“历史上没有在大汛期抢修大桥的先例,只有等洪水退后再修复大桥”的意见,总理说:“形势需要,是不是把抢修的重点放在修复大桥上?”

  对于总理关于尽快修复大桥的建议,与会的有关方面领导同志分别发表了意见。吴芝圃表示:“要人有人,要物有物,随调随到,全力以赴保证修复大桥的需要。”郑州铁路局、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公安第二十二师黄河守桥部队的同志也都表了态。

  群策群力,很快形成了黄河大桥抢修方案:由郑州铁路局黄河桥工段负责抛投巨型片石笼,加固和维护未被冲倒的桥墩,保证不再扩大倒墩范围;以铁道部大桥工程局一处和郑州铁路局工程四队为主,负责从第10号和第12号桥墩处,分别向被冲倒的第11号桥墩打桩,在两端各架设一孔16米长的短桥以缩短断桥距离,中间架设32米钢梁,把2孔桥变成3孔桥,争取在半个月内修复黄河大桥,恢复通车。同时,调集解放军工程兵舟桥部队,在黄河上架设军用浮桥,使旅客能够在铁路桥修复之前通过浮桥到对岸继续乘车。

  群众会议后,周总理还召集工程技术人员座谈,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反复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完善抢修措施。在周总理亲自决策和指挥下,一场群众性的抢修黄河铁路大桥的战斗打响了。

  夜深了,总理还不肯休息,要和大家一起坚守在抢修现场。为了让敬爱的周总理能够得到休息,当时的货运处处长段发祥同志出了个主意,让我以黄河桥工段的施工要求为由,向总理汇报说:“总理的专列不能长时间停留在片石专用线上。”总理说:“那好,我的车停在哪里都行,无论如何不能影响施工。”就这样,我们请总理随专列到郑州飞机场铁路专用线过夜。

  在周总理的亲自组织和安排下,北京、天津、广州、西安、武汉、济南等城市调运来了大量的物资。在河南省(尤其是郑州市)人民的全力支援下,经过铁路职工和民工的英勇奋战,工程进展迅速,于8月1日22时35分铺好了桥上的钢轨,修复了大桥。8月2日上午,通过第一辆旅客列车。

  在抢修铁路大桥的同时,解放军工程兵舟桥部队架设的军用浮桥,因使用的是苏联按伏尔加河设计的装备,不适合黄河泥沙大、漂浮物多的特点,致使进展受阻。经过多次努力,浮桥也于铁路大桥修复后架设成功。

  周恩来总理心系黄河铁路大桥,惦记着日夜奋战在抢修大桥工地上的铁路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8月5日,周总理第二次来到黄河大桥,火车直接开到第20号桥墩处。总理下车后,看望了正在桥上作业的职工,并在新架设的3孔桥梁处查看了修复情况。当他老人家通过桥上人行道和桥墩处的避车台时,看到职工李玉泉等正在桥墩上打捞挂在墩架和桥梁上的漂浮物,立即上前同他们握手,说:“你们辛苦了!干了多长时间了?”职工回答:“干了24个小时了。”总理十分关切地问:“吃饭了没有?冷不冷?连续工作要注意身体呀!”职工们激动地回答:“请总理放心,我们保证一定维护好大桥,也请总理多多保重身体。”

  看望过在大桥上作业的职工后,周总理又到黄河北岸,看望架设浮桥的工程兵舟桥部队官兵,然后返回南岸参加抢修指挥部召开的群众大会。会场设在黄河南岸原铁路小学院内,以学校升国旗用的略高于地面的台子作为主席台。职工、民工和解放军官兵席地而坐。周总理首先做了慰问讲话;其次,表彰了参加抢修工程的职工和战士的英勇顽强拼搏的精神;最后,周总理提出大桥修通后还要做三件事:一是为有功人员记功,二是制作、颁发抢修黄河大桥纪念章,三是写书记录抢修大桥工程中的英雄事迹。我这个在基层工作的干部也荣立了二等功,得到了奖状和纪念章。

  (来源:《协商论坛》)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