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记忆拾贝

国防纪事:清风徐来

发布日期: 2025-03-04 来源: 中国国防报

焦凡洪

  雷锋一身戎装、手握钢枪的照片家喻户晓。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雷锋的光彩形象和精神气质。这一画面印刻在91岁老兵曾国兴的脑海里已经65年。无论是严冬酷夏,还是暖春金秋,每当想起昔日在现场见证这张照片的拍摄过程,便有一缕清风拂过曾国兴心头……

  1960年,曾国兴在原沈阳军区政治部群众工作部民兵宣传科当干事。通过阅读军区《前进报》,他了解到雷锋的事迹。尤其令他感到亲切的是,雷锋是湖南望城人,与他同乡,他们都是饮湘江水长大的,这也让他由衷地多了一分自豪和骄傲。

  当时军区政治部主办的杂志《民兵之友》,编辑部设在群众工作部。初冬的一天,《民兵之友》景总编找到曾国兴说:“杂志准备选载雷锋的日记。最近雷锋要来沈阳开会,我们请他来编辑部座谈一次,征求一下他的意见。考虑到雷锋讲话乡音比较重,请你参加,必要时给我们当‘翻译’。”

  曾国兴没想到能这么快见到雷锋,对景总编说:“我的老家离雷锋家所在的村子只有20多里路,家乡的方言我都懂。谢谢您给了我一次当面向雷锋学习的机会。”

  接受任务后,曾国兴查阅了一些介绍雷锋事迹的资料,他感慨:雷锋入伍不到一年就成为军区先进典型,了不起。同时他也合计:一个战士获得崇高的荣誉,会不会翘尾巴?曾国兴曾见过,有的军人在战场上能过生死关,打仗胜利后却过不了评功评奖的荣誉关。

  这天上午,曾国兴和编辑部的同志提前来到会议室。不一会儿,雷锋来了,景总编介绍他与在座的同志握手。曾国兴观察,雷锋个头不高,大方而有礼貌。

  座谈开始后,景总编讲了选载雷锋日记的总体想法和工作安排。雷锋诚恳感谢编辑部为选编他的日记所做的工作和付出的劳动。他说:“在座的都是我的老师,我文化水平不高,请大家多指教,多提宝贵意见。”接下来的交流中,雷锋专心倾听并不时记录。他发言时,讲述简练,表达准确。座谈会气氛热烈、温馨。

  乡音连心。会议中间休息,雷锋走到曾国兴面前说:“听口音,咱俩是老乡。”曾国兴说:“我也是湖南望城的。”雷锋满脸惊喜。两人用家乡方言聊了起来。雷锋说:“你仅比我大6岁,却比我早入伍10年,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成为连级干部。我与你差距太大了,向你学习。”曾国兴说:“你虽然参军时间短,但经历丰富,进步快。你写下这么多日记,有理论水平,而且紧密联系实际,还做了那么多好事。我佩服你,你为家乡争了光!”

  座谈结束后,摄影记者周军要为雷锋拍摄照片。这时,曾国兴的任务已完成,但他还想与雷锋多待一会儿。他觉得雷锋身上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就像家乡的青竹,纯朴而高洁。

  编辑部的年轻人陪雷锋走到政治部大院里,曾国兴也跟了过去。阳光下,雷锋自然地站在树丛前,周军灵敏按动相机快门,留下了雷锋手握钢枪的经典瞬间。

  雷锋与编辑部的同志一起工作了半天。临走时,他与每个人打招呼道别。在与曾国兴告别时,两人的手握得紧紧的,曾国兴从雷锋的笑容里分明看到一种乡情、乡恋……

  透过金灿灿的阳光,墨色底片上的雷锋形象清晰起来,这是雷锋与战友在一起学习的情景。96岁老兵李瀛洲的影集里,有3张雷锋的照片底片,都是他当年拍摄的。

  1961年2月下旬,吉林省四平市到处白雪皑皑。雷锋要来部队的消息,像春风一样为师机关吹来一股暖流。

  师政治部郑主任给时任宣传科干事李瀛洲布置任务:“这次雷锋到我们师来,由你负责全程接待保障。雷锋很谦虚,说我们部队理论学习搞得好,是来取经的,这实际上是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机会。参观、座谈等活动要安排好。让雷锋住师招待所,特别是把伙食搞好。”

  雷锋是和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干事张峻一起来的。这天上午,李瀛洲把雷锋二人从火车站接到师招待所入住和用餐。午饭后,李瀛洲从机关返回招待所,却发现雷锋住的房间没人。服务员告诉李瀛洲:“雷锋说不在这儿住,到部队去了。”顿时,身背照相机的李瀛洲脑子一片空白,急忙追赶两人。

  雷锋和张峻步行10多公里,来到某团5连。李瀛洲气喘吁吁赶到时,雷锋正与5连田指导员热切交谈。雷锋笑着解释说:“李干事,我是一个战士,是来学习的,哪能住在师招待所。连队是我家,我就吃住在连队。”田指导员说:“雷锋来我们连,是我们的荣幸。就让雷锋住在连队吧!”

  听了雷锋的话,李瀛洲忐忑的心一下落了地。连队安排一间屋子,支起硬板床,李瀛洲、张峻与雷锋住在一起。雷锋被编入5班,像回到自己连队一样开始了兵的一日生活。

  清晨,雷锋提前起床,拿起笤帚去打扫走廊卫生;起床号响后,他整理好军容风纪去出早操;上午,他随连队射击训练;下午,他跟官兵们一起进行政治学习;晚上,他参加5班的班务会。

  和雷锋朝夕相处,李瀛洲发现了雷锋的一些小“秘密”:他的挎包里装着《毛泽东选集》、笔记本以及洗漱用品;用于喝水的搪瓷牙缸掉了很多瓷渣,刷牙用的是牙粉;军装整洁干净,衬衣、衬裤、袜子上打着补丁。李瀛洲想,雷锋太节俭了,可他总是慷慨地帮助别人。

  5连的战士与雷锋丝毫没有距离感,大家把他当成知心战友,什么话都对他说。连队有一台缝补鞋的机器,战士们训练穿的鞋破损严重,休息时间,雷锋一边帮战友补鞋,一边和大家聊天。

  雷锋在5连工作生活一周,李瀛洲拍下了雷锋和战友们在一起的画面。送走雷锋,郑主任对李瀛洲说:“你要把这次陪同雷锋同志的感想和体会讲一讲,让大家思考:我们向雷锋学什么?”

  是啊,与雷锋相处的日子里,李瀛洲心灵的镜头捕捉到很多闪光点:就餐后,雷锋去帮助炊事班收拾炊具,刷锅洗碗;连队集体活动,雷锋跑步最早到达指定位置;与战友对话,雷锋面带微笑地注视对方。“人站得正,影子才直”“学习要在弄通弄懂上下功夫”“干事要从点滴做起,积滴水成河,聚粒米成箩”……雷锋的话语充盈着“一二三四”的韵律,冒着连队大锅饭的热气,透着训练场上的汗味,战友们都爱听。

  “雷锋是蹲着给战友们写下这些赠言的。”在干休所“雷锋事迹展览室”,91岁老兵谷德珍指着一张图片说,“雷锋是一个既有青春活力又朴实无华的战士。”

  1961年,谷德珍在原沈阳军区通信总站长途电话连任指导员。她从军区报刊上了解到雷锋的事迹,感到雷锋离战士最近,他的成长对战士具有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便在全连开展学习雷锋活动。

  1962年2月,沈阳军区首届团代会在沈阳召开,长话连团支部书记李淑清被选为代表参加会议。大会开幕后,李淑清给谷德珍打电话说:“指导员,向你报告一个好消息:雷锋来参加会议了,还被选为主席团成员。”谷德珍立刻给李淑清下达任务:“太好了,你邀请雷锋抽时间到咱们连作一场报告。”李淑清说:“会议日程安排很紧张,雷锋是典型人物,休息间隙他的身边都围着一群人。我找他说说看。”

  谷德珍放下电话一想,这是交给李淑清一项很难接通的“话务”。雷锋既要参加会议,还要接受新闻单位采访,时间一直处于“占线”状态,哪能单独出来参加一个连队的活动。

  可李淑清的回话令谷德珍感动又有些意外:“我把连队的请求一说,雷锋愉快答应。他说上下午参加会议没有时间,就抽休息的时候,时间定在2月26日中午。”

  这消息像电话机的清脆铃声,迅疾传遍全连。谷德珍赶紧做准备,让通信员用连队卖废品的钱买了点花生、瓜子,从幼儿园借来一套茶壶茶碗;连队没有会议室,报告地点选在3楼一间面积稍大的战士宿舍,摆一张桌子就是“报告台”。

  26日午饭后,连队干部战士在门前迎候。乘摩托车赶来的雷锋,离连队还有100多米远的时候,看见大家在欢迎他,忙让驾驶员停车,跳下车向人群跑来。

  谷德珍牵着雷锋的手上楼。她把个子不高但精气神十足的雷锋,既看作战友又当成弟弟。雷锋像见到亲人一样高兴:“指导员,我从报纸上看了长话连的事迹,深受教育。我是来学习的。”谷德珍说:“比起你来我们差得很远,你可得多给我们传授经验。”

  进屋后,雷锋水没喝,花生、瓜子没动,站在桌前先作自我介绍,然后讲起他的苦难童年、参军后的成长进步以及在学习、训练、生活中的体会。他没有稿子,一个小时的演讲生动、感人。

  雷锋讲完,大家起立鼓掌。就在雷锋准备离开时,一名战士突然说:“雷锋同志,请给我题个词吧!”雷锋笑笑说:“题词不敢当,就写个赠言吧。”他走过去,接过战士的笔记本,蹲下身子写起来。在场的战友都拿着本子围了上来:“请给我也写个赠言”“给我也签一个”……

  雷锋没换姿势,在10多个笔记本上写下留言。还有十几个战友在后面等着,他对谷德珍说:“指导员,下午还要开会,我得马上回去。给其他同志的赠言,我回去写好吗?”谷德珍赶紧对大家说:“你们把本子交给李淑清,雷锋同志会后再写。”

  就这样,雷锋作完报告又带着新的任务离开了长话连,李淑清为雷锋抱回去一摞等待他留言的笔记本。

  “伟大的理想产生于伟大的毅力”“书是知识的海洋”“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雷锋为长话连战友写的赠言,质朴又充满哲理。

  “做育人的带头人。”谷德珍把雷锋写在她笔记本上的这句话,当作叩问心灵的“常用电话号码”。她两次荣立三等功,退休后,走社区、进校园传播雷锋精神。

  李瀛洲把为雷锋拍摄的3张照片底片精心保存,时常拿出来看看,仿佛陪同雷锋的日子就在眼前。年逾九秩,他变得沉默寡言。可当干休所请他给工作人员宣讲雷锋事迹时,他神采奕奕,侃侃而谈。

  看到雷锋那张经典照片,曾国兴觉得自己一直行进在雷锋深情的目光里。1989年,曾国兴从军分区司令员的岗位上退了下来,开始捐助贫困学生。2023年,他被沈阳市委宣传部评为“沈阳身边好人”。

  老兵当年与清风有约,注定了他们的军旅人生长风浩荡……

  (来源:中国国防报)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