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锋
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中原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曾在此三次建立中共中央中原局,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第一次是1938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会议决定撤销长江局,设立中原局和南方局。刘少奇(化名胡服)为中原局书记,郭述申、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等为中原局委员,所有长江以北陇海路以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概归中原局指导,中原局机关设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越过千重水,踏破万重山;胡服同志到竹沟,妙计定中原。”1938年11月23日,刘少奇从延安出发,于1939年1月28日到达竹沟。他的著名著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辗转中原抵达竹沟后修订的。中原局在竹沟大力发展抗日武装,放手发动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中原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1941年5月20日,中原局和东南局合并,组成中共中央华中局。历时两年零六个月的中共中央中原局从成立到结束。
第二次成立中原局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决定设立鄂豫皖中央局。从地理战略来说,中原既可阻滞国民党军队向华东、华北、东北各战略要地进攻,又可成为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向北巩固的重要阵地。10月30日,经中共中央批准,鄂豫皖中央分局改称为中原局,郑位三代理书记,郑位三、李先念、王首道、陈少敏、王震任常委,任质斌、戴季英、刘子久、王树声任委员。中原局成立后,初步形成了中原解放区。中原解放区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急于抢占中原、发动内战的紧急关头创建的,是保卫抗日战争胜利果实的前哨阵地。1946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中原局领导机关迁至延安。1947年春,中原解放军相继从黄河南岸的根据地,分批转移到黄河北,到太岳解放区休整。
当全国解放战争即将进入第二年,人民解放军即将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重要时刻,1947年5月15日,刘伯承、邓小平等向中央建议成立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16日,党中央复电同意,邓小平任中原局书记,郑位三任第一副书记,李先念任第二副书记,李雪峰任第三副书记。 新的中原局挑起了实施战略进攻,转入外线作战,向南进军,问鼎中原的千斤重担。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刘邓大军于1947年6月30日夜强渡黄河,粉碎国民党当局的“哑铃”战略,旗开得胜,取得鲁西南大捷。接着,挥师南下,跃进大别山,先后创建了鄂豫、皖西、桐柏、江汉4个新解放区。1949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决定建立华中局,以适应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中原局同时撤销。
(此文发表于《党史博采(纪实版)》2015年第3期,有删减)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