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第二十一集:从黄颡口之战到沿埠头大捷
由黄石市史志研究中心制作的《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第二十一集讲述了1930年至1931年,从黄颡口的战略撤退到沿埠头取得大捷,鄂东南苏区的第一次反“围剿”斗争胜利的故事。
工农革命武装的日益壮大,令国民党反动派大为震惊。1930年12月,蒋介石电令国民党武汉行营向鄂东南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兵锋直指鄂东特委驻地——阳新县太子庙。而距离太子庙仅40余里,滨临长江,作为鄂东特委与党中央、鄂豫皖苏区联系的交通枢纽——黄颡口,成了国民党军攻打的主要目标。面对即将到来的敌人,活跃在鄂东南苏区的革命武装——红军独立第三师第七团,积极迎战。
1930年12月5日,国民党武汉行营代主任何成浚派飞机,携带4枚120磅重的炸弹,轰炸黄颡口,打响了“黄颡口之战”。同时,敌人又令海军派来舰船控制江面、堵截援军,敌44师的两个团也从黄冈团风奔赴黄颡口增援,对黄颡口实行“海陆空”全面“围剿”。12月12日,国民党26师师长郭汝栋部4个团在飞机大炮掩护下,从黄颡口登陆。因敌我力量悬殊,为保存实力,完成阻击任务后,我军主动撤出阵地。郭汝栋部占领太子庙后,又先后占领了大王殿、小箕铺、白沙铺、沿埠头、排市等地,不断向阳新苏区腹地推进。1931年1月,郭汝栋会合通山、武宁的国民党军围攻龙港。1月下旬,敌54师161旅也从武宁出发直逼龙港。
根据鄂东特委和阳新县委部署,红三师第七团、第八团在赤卫队、游击队配合下,首先向161旅发动了攻击,打得161旅溃不成军。161旅溃败后,退守武宁路口,再也不敢妄动。谢彬部得到消息后,也吓得不敢贸然前进。此时,仅剩郭汝栋部三个团兵力继续向龙港推进。1931年1月30日,红八团和龙燕区游击队预先在通向龙港的要隘处——渡口骆,设下伏击圈。当天夜晚,郭汝栋部二、三、四进入渡口骆,双方展开激战。同时,红七团团长刘振山、政委郭子明率部队从小道悄悄向沿埠头疾进,攻打郭汝栋部第五团。1931年1月31日凌晨,红七团在赤卫队、游击队配合下,向沿埠头发起进攻。郭汝栋部第五团仓促应战,溃不成军。战斗仅两个小时,红七团全歼第五团,国民党“围剿”部队遭受重创。这就是著名的“沿埠头大捷”。
随着第一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红军声威大震。中共鄂东特委、鄂东工农革命委员会迁往龙港,龙港在这一时期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和鄂东南苏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第二十二集:“反围剿”斗争中的雄师——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
由黄石市史志研究中心制作的《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第二十二集讲述了1930年至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在黄石地区战斗的光辉历史。
1930年7月,中共鄂东特委根据中部军区关于“鄂东成立红军独立第三师,在大(冶)阳(新)一带成立第七团,江北准备成立第九团”的指示,以阳新县游击大队为基础,以红五、八军留守处的干部为骨干,加上大冶、咸宁、通山等县部分游击队员和枪支,在阳新县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第七团,团长刘振山、政委郭子明。同年11月,赣北红军游击队500余人,携快枪480支,土铳数百支到达阳新龙港。鄂东特委又调集部分枪支,将该游击队改编为红三师第八团。1931年2月,原中共广济中心县委在黄梅考田组建的红三师第九团遭到国民党“围剿”而解体。鄂东特委迅速集中阳新、大冶两县警卫营,在阳新龙港重建第九团。不久后,在粉碎国民党第一次“围剿”的凯歌声中,中共鄂东特委在阳新龙港召开大会,正式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郭子明任师长兼政委,下辖七、八、九三个团。全师3000余人,长短枪2000余支,司令部设在龙港黑门楼。
独立第三师自诞生之日起,就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所有入伍将士都需严格遵守党的规定,并进入位于阳新龙港萧家祠的彭杨学校接受政治、军事培训。该部迅速成长为一支素质过硬的威武雄师!在第二、第三次反“围剿”斗争中,转战阳新、瑞昌边境,横扫反动地主武装,帮助各地恢复苏维埃政权,为保卫整个鄂东南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不朽功勋!
1931年7月,在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中,为消灭驻扎在阳新木石港的国民党军第26师第三团胡荡部,红三师第七团团长刘振山率领部队在县城通往木石港的要隘玉岭山伏击敌军。战斗中,刘振山率领七团向敌人猛烈冲击,敌军全部被歼灭。但刘振山身中数弹,壮烈牺牲。红三师将士化悲愤为力量,会同红十六军一鼓作气进击木石港,全歼守敌!这一仗共歼敌1000多人, 缴获长短枪800多支,重机枪20多挺, 追迫炮10门。国民党对阳新苏区的“围剿”再一次宣告失败!为了纪念刘振山,阳新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决定,将当时的木石港区命名为振山区。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会议作出决定,颁给红三师“坚强苦战”锦旗。这四个字,也被写入《红三师军歌》:全苏大会赐我旗,“坚强苦战”!鲜红旗帜招展兮,光荣灿烂!愿我全师将士兮,更加努力!消灭敌人、革命成功 ,万岁万万岁!
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的成立,是红军队伍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在鄂东南历次反“围剿”斗争中,这支军队始终军纪严明、英勇善战,为巩固苏区阵地和新生的红色政权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支队伍中锻造过的余立金、王义勋等将士也在日后成为开国将军。
《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第二十三集:木石港大捷与王文驿之战
由黄石市史志研究中心制作的《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第二十三集讲述了1933年至1934年从木石港大捷与王文驿之战,鄂东南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艰难历程。
1933年7月,在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根据上级指示,鄂东南道委决定以独立第三师为基础,与赣北师、河北警卫师合编为红十七军,下辖一、二、三师,全军5000余人。张涛任军长兼所辖第三师师长,方步舟任政委,叶金波任副政委、参谋长兼所辖第三师政委。红十七军成立后不久,蒋介石就调集重兵对鄂东南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1934年1月,鄂东南道委召开会议,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先消灭位于湖北、江西两省交界处战略重地——阳新木石港的敌人,恢复周围苏区,然后向西南发展,直逼龙港,进取武宁、瑞昌。鉴于木石港的重要战略地位,驻守此地的国民党反动派郭汝栋部在木石港周围构筑工事,建造碉堡,分兵把守,形成战略支点,妄图守住这一战略要地。1月6日,红十七军根据敌人“分兵把守”的形势,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将敌人分割包围。三师作为主力围歼木石港之敌,一师、二师分别围歼何子恕、胡田畈之敌,各路均获大胜,恢复了木石港周围几十里苏区。
木石港战斗的胜利,使红十七军的给养得到了补充,队伍也扩大了。但敌人还占领着苏区的一些据点,有随时进行反扑的可能。因此,木石港之役结束后,鄂东南道委决定红十七军南下赣北,开展游击战争,伺机夺取当时已被敌人占领的龙港,再向武宁、通山发展。
然而,接连不断的胜利,让军队领导张涛、叶金波等人产生了轻敌情绪,没有按鄂东南道委指示及时转移,而是命令队伍在木石港休整五天。就是这五天的时间,让敌人有了可乘之机。郭汝栋命令手下的6个旅紧急集合,在龙港紫荆山王文驿集结,布置伏击阵地。1月12日,当主力部队第三师行至王文驿时,不幸落入了敌人的埋伏圈。因我军毫无准备,再加上敌众我寡,除机枪连在时任政委王义勋(建国后被评为少将)领导下,组织了数百名还未被打散的战士,在重火力的掩护下,突出重围外,其余人员全部溃散或牺牲,红十七军几乎全军覆没,仅剩600余人。
王文驿之战失利后,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鄂东南苏区日益缩小,革命陷入极端困难境地。但武装斗争的步伐不会停滞,自此,黄石地区的军民在党领导下开始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第二十四集:黄石地区的三年游击战争
由黄石市史志研究中心制作的《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第二十四集讲述了1934年至1937年,黄石地区的三年游击战争的故事。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主力红军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进行长征。留守在鄂东南苏区的红军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龙(龙港)湖(湖市)瑞(瑞昌)游击区位于湖北阳新和江西瑞昌边境,境内崇山峻岭、林木茂密、易守难攻,便于隐蔽迂回。当时活动在这一区域的游击队共有11支,阳新人张召红率领的金竹尖游击队就是其中著名的一支。张召红曾带领两名队员神不知鬼不觉杀掉敌人安置在游击队活动区域隘口的哨兵,从此,敌人听到张召红三个字就不寒而栗。1934年冬,在攻打燕厦敌碉堡时,面对敌人密集的机枪扫射,张召红带领40多人,找来棉被、八仙桌加上泥土顶再背着炸药,向敌碉堡冲去,成功炸毁敌军碉堡。
除了龙湖瑞游击区,当时在阳新、大冶边区还有很多游击队。队员们牢记党中央“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作战十六字诀,一面躲避敌人的疯狂追击,一面通过摸岗哨、毁炮楼、割电线等敌后破坏方式,有力配合了主力红军作战。
尽管游击队奇袭不断,但国民党军的“清剿”行动仍未停止。到1935年,整个黄石地区的游击队被逐个打散,分散隐蔽在阳新、大冶的深山密林之中。虽然居无定所、生存环境恶劣,但游击队员初心不改。在黄石地区,他们活跃在大幕山、南山头、北山头等地,与国民党白军周旋,一直坚持到1937年下山,投身于抗日战争的洪流之中。建国后被授衔少将的阮汉清、朱直光、汪克明、吴嘉民、王义勋、阮贤榜等黄石籍将军都在湘鄂赣边区坚持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
黄石地区的游击战争,是南方八省游击战的一个缩影。游击队的艰苦奋战,在战略上有力配合了主力红军的长征,保存了革命火种。1937年10月,包括黄石地区在内的南方游击队被整编为新四军,继续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战斗。
《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第二十五集:黄石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由黄石市史志研究中心制作的《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第二十五集讲述了1937年—1938年,黄石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及其后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造“刘青事件”的故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洛川举行扩大会议,号召全国人民总动员,实现抗日的民族团结,提出建立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人民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统一战线。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讲话,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
为实现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湘鄂赣省委派江渭清与时任湖北省主席、武汉行营主任的国民党何成浚就建立鄂东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谈判,鄂东南红军被改编为新四军一支队一团三营,开赴苏北抗日前线。1937年底,刚刚成立的中共阳(阳新)通(通山)中心县委与国民党阳新县政府也就谋求本地区国共合作的问题进行商谈,双方就释放监狱中的政治犯、印发《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新四军通讯处收集流散红军及枪支等3个方面达成协议,黄石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就在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时候,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令人愤怒的“刘青事件”。
1937年底至1938年初,黄石地区地方党组织相继恢复。但地方反动势力对党的发展还是抱有敌视的态度。1938年1月,中共阳新县委被阳新反动民团突袭破坏。1938年5月上旬,中共湖北临时省委派刘青来到阳新,恢复阳新及周边地区党组织,筹建中共阳新中心县委。刘青到达黄石,经过筹备,正拟召开中共阳新中心县委成立大会之际,5月16日凌晨,阳新县城联保主任以“特务分子”罪名逮捕刘青等10人,进行了轮番审讯并妄图杀害刘青等人。为阻止反动派的阴谋得逞,中共中央长江局和湖北省委在《新华日报》上发表社论,呼吁保护抗日团体党派的合法地位,强烈谴责地方反动势力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破坏抗日救亡运动的罪恶行径。时任长江局民运部长的董必武利用自己在湖北的影响同国民党当局进行交涉,并亲自派人以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的名义前往阳新营救。经过多方面努力,刘青等10人于6月上旬陆续获释。
“刘青事件”虽然得到了妥善处理,但我党地方党组织遭受了损失,抗日救国事业出现了阻滞。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与国民党顽固派反动行为进行坚决斗争,全民抗战才能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在我党的领导下,黄石地区军民万众一心,英勇抵抗,虽历经波折,遭遇干扰,最终为全国抗战大局奉献了重要的“黄石力量”。
Copyright @2014-2024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