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武汉工业建设述论

发布日期: 2007-11-12 来源: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武汉市委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城市的战略目标,坚持基建第一,确保重点建设的发展方针。在中央和全国各地的支持下,把支援国家重点建设与发展地方工业结合起来,大力进行工业建设,通过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使武汉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华中地区的工业中心。但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是“左”倾思想的影响,给武汉工业建设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
    [关键词]武汉;工业建设;评析
Review of the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in Wuhan During the
First Seventeen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Yi Fucai    Tu Tianxiang Abstract: After the inauguration of New China the CPC Wuhan Committee laid down the strategic goal of building Wuhan into a new socialist industrial city and adhered to the developmental principle of giving top priority to capital construction and ensuring the key projects of construction. With the support from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and various place throughout the country, Wuhan combined support to national maj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industries and went all out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strenuous efforts in the period of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Five-year Plan, Wuhan became an important industrial base in China and the industrial center in Central China. However, some drawbacks also cropped up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mainly the influences of “Leftist” thought, incurring losses that should have been avoided.
 
    武汉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连续不断的军阀混战,使武汉工业基础遭到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市委把发展工业作为党的中心工作,在中央的领导和支持下,集中全市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支援国家重点建设,大力发展地方工业,逐步建立起以冶金、机械制造和纺织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武汉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华中地区的工业中心。
    一、十七年工业建设与发展历程
    从1949年5月至1966年5月,武汉工业建设与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一)1949年10月至1957年12月:初步发展阶段
武汉解放后,武汉市委根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把发展工业作为城市一切工作的中心。1949年10月5日,中共武汉市第一次代表会议提出了“把武汉建设成为一个新的工业城市”的奋斗目标,要求“把武汉市从消费城市逐步变为工业城市”,以此作为全市党的工作的基本方针 。按照这个方针,武汉市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第一,调整公私关系,恢复和发展工业。一是采取“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的接收方针,将31个官僚资本企业完整地接收下来,建立国营工业经济,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
    二是调整公私关系,鼓励和扶持私营工业。武汉市政府对关系国计民生而又存在困难的企业,从经济上予以扶持,贷给原料,收购产品,发放贷款,加工订货。到1949年底,大部分公私企业恢复了生产,公营企业中的电力、钢铁、煤矿、机械及织布、面粉等14个公营企业迅速复工,产量日渐提高。纺织、碾米、肥皂等230家私营企业开工。其中一纱、申新、裕华、震寰等4家纺织厂纱锭运转数达到11.74万枚,比刚解放时增长3.56倍。 
    三是引导商业企业转向工业生产。1950年5月24日,棉商林厚周集资开设开明油厂,这是第一家由商业资本转向工业生产的工厂。不久,武汉建业投资公司成立,市长吴德峰亲致贺词:“它是武汉工商界进步的最具体的表现。私人资本应选择工业为其发展前途,使武汉由商店林立到烟囱林立,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之后,一批商业资本转向工业生产。
    工商业的调整和劳资关系的改善,调动了资本家的积极性,停业、歇业户减少,新批准的工业企业相继开业,工业企业不断增加。195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5.52亿元,超过解放前历史最好水平,比1949年增长118.18%,年均增长29.7%。棉纱等主要工业产品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以1950年为100,1952年棉纱为159,棉布为418,食油为284,面粉为204,肥皂为193,火柴为167。短短3年,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任务,为后来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集中力量,支援国家重点建设。“一五”时期,国家决定在武汉投资兴建武汉钢铁联合企业、青山热电站、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汉锅炉厂、武昌造船厂和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等大型重点项目,旨在把武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1953年下半年,国家在汉的部分重点工程开始基建工作,武汉市委立即提出“基建第一”的口号,要求倾力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1954年5月,中共武汉市第一次代表大会进一步提出“紧密团结起来,为把武汉建设成为新的社会主义工业城市而奋斗”的口号,要求把全力保障重点工程的完成作为全市党的中心任务,各项工作都要为它服务。强调全市党组织、人民和各行各业要像支援战争一样支援重点建设,全力以赴,解决重点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求各方面“尽先办理,主动积极,只许办好,不许办坏”,实行“国家优先、工程优先、基建优先”的原则。
    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市委号召,以支援重点建设为己任,各行各业竭其所能,克服困难,无条件为重点建设服务。先后修建了连接青山工业区和武重、武锅的道路,新建和扩建了青山水厂、东湖水厂,并构筑桥涵、安装供水管道、架设电线,保障工程建设的供水、供电和运输。组织力量,做好重点工程所需砖、瓦、灰、沙、石等建筑材料的供应、积极主动地承担工程协作配套的任务。
    第三,围绕重点工程建设,发展地方工业。武汉市委根据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国家“一五”计划的要求,制定了《1953?1957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在充分发挥现有设备能力的前提下,扩建和新建一部分地方工业。市委第一书记王任重要求用最大的力量来发展工业。1957年,武汉市委根据中央多建中小型工业企业的精神,按照“多搞”、“小搞”、投资少、见效快的原则,决定发展短小精干、品种多样、用途广泛的工业产品;推进机电工业的技术改造,实行修理与制造并重的方针,增加产品品种,补国家工业之不足;增加地方建筑材料生产品种,以满足重点工程的需要;适当发展若干新工业,改变地方工业中的薄弱环节。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武汉市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地方工业。一是把改造改组相结合,实行资本集中,如华中寿记机器厂等36家厂(店)集资联营,组成大同机器厂股份有限公司;金同仁等近200家中药店联合组成中联制药厂;冠昌、公记等16家小型机器厂联合改组成立开明铁工厂股份有限公司;20多家私营无线电商联合建成5家无线电工厂。二是有选择地对一批公私合营企业投资扩建,如对一纱、震寰、裕华、申新等4家私营棉纺织厂进行投资,扩大生产规模。三是积累资金,新建、改建和扩建一批国营工业企业。如武汉机床厂、武汉机床附件厂、中原制药厂等。到1957年,武汉市共改造和扩建了160多个地方工业骨干企业。
    经过“一五”时期的建设,武汉工业有较大发展。新建工业企业32个,其中投入生产或部分投入生产的29个。国家重点工程武汉肉联厂、青山热电厂、国棉一厂等相继建成,武钢、武重、武船、武锅等国家骨干工程开始建设。195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4.57亿元,为1952年的2.64倍,年均递增21.5%。重工业的发展更为迅速,1957年生产资料的生产为1952年的5.5倍,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由1952年的18.32%上升到37.36%;机器制造业为1952年的6.2倍,许多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地方工业也有很大发展,“一五”时期,共生产新产品153种,到1957年,已能生产成套的工业设备、小型动力设备、电器仪表以及农业机械。工业的发展,改变了武汉市的经济结构,由一个商业比重很大的城市转变为内地重要的工业城市。1957年11月,武汉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宣布: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武汉市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已经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工业城市。 
    (二)1958年至1962年:全面发展阶段
    1958年在“超英赶美”和总路线的影响下,武汉市领导层急于求成的思想迅速滋长起来。7月下旬,武汉市委在庐山召开全委(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武汉市地方工业第二个五年计划(草案)的决议》,规定到1962年,武汉市地方工业总产值达到106亿元,比1957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62%;工业总投资34.38亿元(武钢、武重、武锅、江岸车辆厂等不包括在内),其中重工业投资25.57亿元,占74.37%;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196项(通称“二百项”)。
    “二五”工业规划虽然是一个冒进计划,但反映了武汉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因此,在“二五”工业规划执行过程中,武汉人民表现出巨大的革命热情和献身精神,这对于武汉工业建设产生了积极作用。1958年至1960年,是武汉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3年,许多重要项目和主要工厂是在这3年中建成投产的,支柱产业也是在这3年中奠定基础的。首先是冶金工业快速发展。1958年8月12日,武钢焦炉厂一号焦炉建成。9月13日,我国当时最大的现代化高炉武钢一号高炉建成出铁,毛泽东主席参观了出铁的全过程。1959年先后建成了二号高炉,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平炉和二号、三号、四号焦炉,炼钢体系初步形成。1960年7月,武钢轧钢厂建成,并于当年完成了年产钢150万吨的第一期工程建设,标志着武钢由钢铁冶炼阶段进入到钢材轧制阶段。
    其次,机械制造工业全面发展。“二五”工业规划中,机械工业85项;在30项重大建设项目中,机械工业21项。“二五”计划的头3年,武汉地方机械工业新建、扩建的项目占全市地方建设项目的43%。1958年,开辟关山工业区,新建武汉汽轮发电机厂、武汉鼓风机厂、综合电机厂和武汉轴承厂等重点企业,作为武汉机械工业的主要基地。同时对市内老机械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改建扩建了湖北拖拉机厂、武汉通用机器厂等数十家机械制造企业,形成了相当的生产规模。
    再次,纺织工业和化学工业得到长足发展。1958年武汉市第一针织厂建成投产,标志着武汉针织业开始向大型化、系列化迈进。同年8月兴建的葛店化工厂,于1959年3月开始投产,建立了以葛店为中心的化学工业基地。
    但应该看到,“二五”规划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夸大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计划所规定的工业发展速度和基建投资增长速度超过了武汉市的实际与可能。而在实施过程中,片面追求高速度,基建战线过长,规模过大,要求过急,导致交通运输、物资供应和劳动力紧张,企业生产不能正常运转,工程建设也不顺利,窝工、浪费十分惊人,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
    1960年12月13日至1961年1月23日,武汉市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会议承认1958年后经济建设中存在着若干偏差,强调要贯彻执行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按照农、轻、重的方针安排生产。随后,武汉市开始对工业进行系统调整。
    第一,按照中央的精神,结合武汉市实际,对工业实行必要的“关、停、并、转、保”。关停了一批产品质次价高、无销路和长期亏损的工厂,合并了一批产品重复、技术设备落后的工厂,压缩了部分工厂的生产规模,对与人民生活、国家重点建设密切相关,而且技术先进、销路好的企业,则采取保护政策。经过有秩序的收缩,全市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由1960年的908个减少到1962年的475个。
    第二,调整工业内部结构,重点发展农业机械和化学工业,适当降低重工业的发展速度。按照“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总方针,武汉市委把发展支农工业作为工业建设的重点,并把化学工业作为冶金、机械制造工业之后的第三个重点项目。到1962年,农机生产厂家至11家,市属地方工业85%的企业直接或间接为农业服务,化肥、农药等化学工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适当降低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和比重。1960年和1962年轻重工业之比分别为52.8%和47.2%,66.2%和33.8%, 轻工业的比重逐年上升,重工业的比重逐年下降。
    第三,压缩基建投资规模。根据“先中央后地方,先省后市”,“先生产后基建”的原则,对国家预算内外基建投资进行压缩,1961年压缩到1.477亿元,1962年进一步压缩到0.629亿元,为整个“二五”期间投资最少的一年。同时,大量削减建设项目,到1962年共停建、缓建以工业建设为主的基建项目382个,其中市属项目333个,占87.17%;对于继续施工的项目,也区别不同情况加以调整。
    调整实质上是对武汉工业的重组,也是对“二五”工业规划的进一步修正,使规划尽可能符合武汉实际。在调整的过程中,武汉市委把“退”与“保”辩证统一起来,该退的坚决退,该保的坚决保,该上的坚决上,不搞“一刀切”。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克服困难,逐步理顺了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基本完成“二五”工业规划的主要项目,工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建成和基本建成一批重要工业企业。尤其是武钢、武重、武锅、武船等一批“武”字头企业全面建成投产,成为武汉工业体系的骨干和核心。二是工业企业开工率提高。1960年基本开工的企业数为84.47%,1962年10月达到96.56%,企业的亏损户减少,一部分企业扭亏为盈。三是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196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9.85亿元,为1957年的136.24%;生铁70.73万吨,钢 30.64万吨,发电量9.9568亿千瓦时,纱3.3万吨,丝织品219万米,化学农药551吨, 主要工业产品多数从无到有,有的产品产量成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的增长。1962年12月,中共武汉市第四次代表大会指出:武汉市“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基地的基础已经初步奠定了。” 
    (三)1963年至1966年5月:巩固发展阶段
    1963年,武汉市委按照中央继续调整的方针,编制了三年(1964年至1966年)工业调整规划,提出把调整与巩固、充实、提高结合起来。为了保证规划的执行,武汉市委采取了如下措施:
第一,进一步调整工业发展方向,加强支农工业,优先服务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1963年,支援农业的生产资料产品35种,并加强小型拖拉机的生产。1966年与1962年相比较,农药产量增长12倍,小型拖拉机增长21倍。同时,对产销矛盾突出的行业如糕点糖果行业、饮料行业、采煤行业、汽车修理行业等继续进行关、停、缩、转。
    第二,加强技术改造。1963年8月,武汉市提出“今后三年内地方工业一般不再搞新建了,基本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搞技术改造。” 1963年,全市有1/3的工业企业共500多个项目改造投产。3年中,全市共投资3000多万元用于技术改造。同时开展学上海运动,派出大批厂长、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赴上海拜师学艺,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据不完全统计,1964年1月至1965年11月,武汉市重大革新成果2.3万多项。 
    第三,工业和基本建设坚持量力而为、确保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则。按照这一原则精神,武汉市推迟不急需项目的建设,削减建设条件不落实的项目投资,集中力量,保证重点项目按期建成,尤其是冶金重点项目。1963年11月,武钢大型轧钢厂竣工投产,6种主要产品更新换代,超额完成国家计划;1965年3月,武钢轧板厂试制成功;汉阳轧钢厂500轧机也加快了建设速度。与此同时,武汉市围绕钢铁工业重点工程,新建武汉带钢厂、武汉薄板厂、武汉钢管厂等,连同武汉市冶金工业公司所属汉阳轧钢厂、汉阳钢丝绳厂、汉阳钢铁厂等10余家冶金企业,冶金工业形成规模,成为武汉市第一大支柱产业。1966年与1962年比较,生铁产量增长2倍多,钢产量增长3.2倍,成品钢材增长3.4倍。
    第四,加大对制造业的投资。1963年后,武汉市对制造业基建投资逐年增加。1963年为3649万元,1964年为7150万元,1965年为1.4053亿元,1966年为2.1827亿元, 4年中投资增长了近5倍。随着对制造业投资的加大,机械制造业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底,武汉地区机械制造工业企业341家,职工8万余人,产值7亿多元,共有拖拉机、内燃机等21个行业。 机械制造业成为武汉市第二大支柱产业。
    第五,加快发展纺织工业。1964年,武汉市在汉阳兴建了第一色织布厂。 1965年10月,由国家投资3856万元的武汉市第二棉纺织厂建成投产,有纱锭11.232万枚,线锭4.08万枚,布机2448台,使武汉市纺织生产能力增加1/3。与此同时,武汉市开始建设纺织机械器材基地,将“二五”时期筹建不久又下马的纺织机械厂等逐步改建成新型的纺织机械厂和器材厂,在武昌杨园地区形成以纺织机械和纺织器材为主的企业群体。到1965年,武汉市纺织工业系统的棉纺织、针织、色织、复制、印染、纺织机械等行业均得到了明显发展,共有职工4万余人,纱锭44.3万枚,年产棉纱30余万件,总产值5.3亿元。 纺织工业成为武汉市第三大支柱产业。
    第六,进一步完善工业区建设。1963年以后,武汉市进一步加强各具特色的区域工业经济建设,?口区以发展汽车及配件为主,江岸区以发展低压锅炉为主,青山区以发展冶金设备、高中低阀门为主,江汉区以发展仪表、电机电器、电线电缆、工具器具、精密制造等基础元件为主,一批新工业区逐步建成。到1965年,全市先后建成青山、余家头、答王庙、钵孟山、武东、关山、葛店、白沙洲、堤角、唐家墩、易家墩、鹦鹉洲、七里庙等13个工业区。至此,武汉市已经基本形成13个工业专业生产体系、3大支柱产业和13个工业区。
    二、十七年工业建设的成就与特点
    经过17年的艰苦创业,武汉市由一个商业比重很大的城市转变成社会主义工业城市,在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一,武汉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工业总量居全国第五位。其中,武钢是全国第二大钢铁中心、最大的板材生产基地;武重是全国最大的重型机床厂,被称之为重工业的“心脏”;武锅是全国四大锅炉厂之一;武汉鼓风机厂名列全国第四位;葛店化工厂位居全国化工企业前列。第二,武汉工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中部地区工业基础薄弱,尤其是缺乏重工业的历史,改善了全国的工业布局,尤其是重工业的布局,起到了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作用。第三,武汉工业对湖北工业的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支撑作用。新中国成立后17年间,武汉工业占湖北工业的比重最高为68.4%,最低为54.5%。
    综观武汉17年的工业建设,有如下几个明显特点。
   (一)武汉工业建设得到了中央和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中央十分关心和重视武汉的工业建设。1952年,国家着手编制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鉴于武汉优越的地理位置、工业基础和战略地位,同时改变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布局不合理和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中央先后确定在武汉投资兴建武汉钢铁联合企业、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汉锅炉厂、武昌造船厂、武汉长江大桥、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和青山热电站等大型重点项目。 “一五”时期,国家在武汉投资达15亿元,用于工业的投资5.41亿元;“二五”计划时期,国家对武汉工业投资达17.6亿元。尤其是武汉钢铁公司的建设,中央更是高度重视。1950年,中央开始酝酿在武汉建立大型钢铁基地。其后,经过多次选址和论证,最终定点武汉青山。尽管财政十分紧张,国家还是统筹安排,批准武钢建设。毛泽东主席多次参加政治局讨论会,指示“钢铁要过关,钢铁要过江”。强调“要抓紧时间,加紧建设,要把武钢的建设放在‘一五’计划的首位”。 
    全国各地对武汉的建设也给予了无私的支援。以武钢建设为例,中央调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资源勘探、设备制造、工程设计、交通运输等方面组织大协作,打总体战。动工之前,东北、重庆等地调来施工机械2000余台。建厂期间,全国各地400多家企业支援钢材16.0179万吨、水泥25.55万吨、木材28.66万吨以及汽油、柴油、砖、瓦等大批物资。据统计,仅钢材、木材、水泥、砂、石的总重量就需要10万个火车皮或100万辆汽车运输;全国18个省、45个城市、1000多家企业为武钢制造了各种机械设备。 时任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几次向各铁路局发出快速运输、不得积压支援武钢物资的命令,交通运输部门也对航运部门发出快速运输武钢物资的命令。全国各地选派了大批干部、技术人员支援武汉工业建设。从1952年到1957年,仅从9个省、市、自治区选派的干部及中央分配到武钢工作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就有5481人;1954年,广东省和20多个部属企业共抽调近千名干部、技术人员支援武重建设;1956年,20多个部属企业为武重培训了2000多名干部、技术人员和技术人员。  1957年,上海天一印染厂和无线电厂迁建武汉,有力地推动了武汉纺织工业和电子工业的发展。
    (二)始终把支援和确保重点工程建设作为工业发展的中心工作
    重点工程是国家工业体系的支柱和骨干,具有技术装备先进、科技含量高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项重点工程建成,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和配套工业的发展。武汉市委充分认识到重点工程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把确保重点工程建设作为工业建设的重中之重,确立了重点优先、骨干优先、大型优先的发展方针,要求“全市各方面的工作都必须服从这一中心,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均应优先投入这一中心,” 坚决做到“要人抽人、要物送物”,领导全市人民用支援革命战争的精神支援国家重点建设。从1953年到1966年,历届武汉市委、市政府均把支援重点建设、确保重点建设作为战略举措来抓,强调要“保证重点,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在武钢建设中,湖北省委、武汉市委从武汉工业发展战略高度认识武钢建设的重要性,决定由市委基建部和市政府基建办公室统一负责基建服务工作的指挥协调,加强对支持重点建设的领导;组建青山区,以服务武钢为主要职能;成立支援武钢建设指挥部,共支援工人1713人、民工2万余人,铺筑道路20万平方米,修建桥涵7座,埋设供排水管道30公里,架设电话线15.77公里、输电线路近50公里,支援砖1.869亿块、瓦1075万片、砂7.7404万立方米,完成土方4300万立方米、石方12万立方米;30多家工厂为建设一号高炉,承担了4000多吨设备的制作任务;武汉市汽车运输公司抽出一半的汽车为武钢运转物资。湖北省、武汉市政府还在青山地区建立商店、蔬菜食品水产市场,设立医疗点,开辟轮渡和公交线路。 1958年在关山、武东工业区建设时,武汉市集中数万建设大军,夜以继日,争分夺秒,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主要工程。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武汉市克服困难,继续全力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武钢、武重等一批重点企业的竣工投产,构成了武汉工业体系的核心,为武汉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工业布局向沿江、沿铁路线和市郊展开,重工业和重点项目集中于武昌、青山地区,初步形成比较合理的工业格局
武汉市原有的工业布局不合理,工厂与商业区、居民区混处,市区内企业大多数占地狭小,生产布局难以展开。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市对原有工业布局进行重新调整,在区域布置上,工业建设以武昌、青山为主,新建项目、重点项目、大型项目和重要企业如“武”字头工厂大多安排在武昌、青山,同时在汉口、汉阳开辟新工业区,形成了新的工业布局。在点线安排上,为了运输的便利,新建项目主要向沿江、沿铁路线和市郊展开。如青山、葛店、余家头、白沙洲、鹦鹉洲等工业区在长江沿线,答王庙、钵孟山工业区在铁路沿线,关山、堤角、唐家墩、易家墩、七里庙等工业区在市郊。
    (四)注重工业体系建设,轻重工业比例比较协调
武汉“二五”工业规划明确规定在武汉建成冶金、通用机械及冶金设备制造、汽车与拖拉机制造、造船、电力设备制造、无线电及仪表生产、工作母机及工具制造、化工、制药、建筑材料和纺织等11个生产专业体系。1958年12月,武汉市对工业生产专业体系进行具体化,列出了各专业体系的组织单位和产品主要目录,并增加了轻工业和准备件两大专业,共13个生产专业体系。1959年12月,武汉市委在《关于1960年至1962年三年的经济工作规划纲要(草案)》中指出:“在服从全国、全省‘一盘棋’和经济协作的基础上,属于武汉分工担任的专业生产任务中的缺门予以补齐”,“努力向高(级)、精(密)、大(型)、套(成套)的生产方向发展”,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按照这个规划,武汉市在三年继续调整时期进一步加强了工业体系建设。以机械制造工业为例,1965年7月,武汉市委召开工业交通工作会议,要求加强专业化协作,试办托拉斯,通过成立专业公司或总厂的办法,将企业按行业“编起辫子”组织起来。当年,根据国家经委和一机部对机械工业组织专业化生产的要求,武汉市按照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的原则,组建了武汉齿轮厂、精密铸造厂等10家地方国营专业工厂,加强了武汉机械工业生产协作和配套能力。9月,武汉市机电工业系统对所属169个企业按照专业化管理的要求,组建了汽车、拖拉机内燃机4个专业公司和标准件、铸造等5个总厂,以及通用机械、机床与工具2个行业。到年底,机械制造工业体系形成,共建成拖拉机、工程机械等21个行业,。经过几年的努力,武汉市逐步建立起以冶金、机械制造和纺织三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工业生产体系。
    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逐渐趋于协调,重工业倾向日趋明显。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工业落后,基础薄弱,武汉市没有多少重工业,因此,轻工业比重很大。1952年,轻重工业之比为89.7:10.3。随着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竣工和地方工业的发展,重工业的比重逐渐加大,特别是“二五”工业规划实施后,重工业的比重大幅度提高,1958年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33.6%,1960年达到47.2%。经过调整,重工业的比重有所降低,1963年后又逐步提高。1965年重工业占44.9%,1966年占46.4%。 由于武汉是国家的工业基地,是华中地区工业原材料的中心,适当发展重工业是必需的,也是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客观要求,符合中央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发展冶金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精神,以此而论,武汉市轻重工业的比例大致是合理的。
    三、十七年工业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武汉工业经过17年的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武汉工业先天不足,相当一部分企业是老厂,还有许多工厂是由手工业作坊并厂升级而成,基础十分薄弱,新中国成立后,又曾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因此,武汉的工业建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与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相比较,武汉工业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第一、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1963年,全市市属工业主要设备24125台,其中,按新旧程度分,使用11年至20年的有4999台,21年至30年的有1371台,31年至50年的有2159台;按生产状况分,正常运转的有15483台,带病运转的有6298台,老旧残缺需要更新的有2344台。轻工局属42家企业中,带病运转和需要更新的机器455台,占38.31%,其余属于正常运转的,实际上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毛病。 不仅如此,许多行业和企业还缺乏关键性的精密设备和必要的专业设备,如纺织缺乏精梳、丝光设备,塑料缺乏压塑、注塑成型设备,医药缺乏冷冻、提炼设备,印染缺乏树脂正理设备等。
    第二、技术力量薄弱。据统计,1962年,武汉市工程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4.45%,1963年占4.92%,低于上海和北京。全市295家机械企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6.6%。其中,中央企业占9.5%,省属企业占4.8%,机电系统占5.8%,仪表系统占4.38%。 不仅如此,工人的平均技术水平也不高。60年代初期,武汉市有色金属公司的职工80%是文盲、半文盲,文化程度低,专业技术差。 1963年,化工局工人平均技术等级2.7级,三级以下的工人占63.7%;机电局工人平均技术等级3.6级,三级以下的工人占52.4%;轻工局工人平均技术等级3.16级,纺织局工人平均技术等级3.19级。新亚造纸厂工人平均技术等级只有2.5级。中联制药厂314名工人,53人没有定级,一、二、三级的工人193人,占定级总数的74%。 
    第三、劳动生产率偏低,生产成本较高,产品质量有差距,缺乏名优产品。从总的讲,与上海相比,劳动生产率低40至50%,生产成本高20至30%,产品质量低一到二级。 以1963为例,劳动生产率的差距:针剂,上海每人每年生产55.8万支,武汉为20.22万支;红砖生产,北京豆店每人生产10万块,武汉每人生产5万块。 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8157元,比上海低44.7%。产品质量的差距:武汉市有45种工业样品,在武汉均为一等品,经上海鉴定,仍为一等品的12种;降为二等品的17种;降为三等品的15种。 合霉素,上海超标准率为100%,武汉为37.79%;21支棉纱上等一级品率,上海为100%,武汉为91.45%;棉布出口合格率,上海为91%,武汉为70%;橡皮电线一等品率,上海为91.7%,武汉为8.2%。总的来看,武汉工业产品质量的主要缺点是:一级品率低,花色品种少,高档产品少;产品造型不美观,不新颖,不灵巧,色彩不鲜艳;不经久耐用,机械产品精密度不高。生产成本的差距:棉布,上海每百米成本为42元,武汉为48元;棉纱,西安每件成本为434元,武汉为483元;每台缝纫机耗用生铁,上海为31.53公斤,武汉为39公斤;石英晶体,北京每片成本50元,武汉200元。 
    第四,武汉工业总量偏低。与上海、天津等城市相比较,武汉市的工业总量虽不断上升,但仍然不高。1952年,武汉市工业总产值5.52亿元,居全国第八位,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6%,是上海的8.29%,天津的28.01%。到1965年,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武汉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1.23亿元,位居全国第五,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2%,是上海的13.57%,天津的47.07%。 显然,工业总量、所占份额均有提高,但仍然偏低。
    第五,在工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上一度存在着贪大求多、急躁冒进的倾向。1958年7月,武汉市委制定的“二五”工业规划是一个“大跃进”的规划,是急躁冒进的产物,并提出“苦战两年,改变面貌,把武汉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基地”的口号 。因此,“二五”工业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忽视综合平衡,不按基建规律办事,只讲“多快”,忽视“好省”,“算政治帐,不算经济账”,各种比例严重失调,基建规模过大,战线过长,投资效益和经济效益低下。据武汉市建设银行1962年10月调查,武汉市地方工业1958至1961年总投资3.8849亿元,项目566个,其中,暂时无经济效益的项目17个,投资1亿元多,占投资总额的25.75%;报废的项目2582万元,占投资总额的6.65%。这个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本文发表于《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5期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