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操铸就伟业长存
发布日期:
2005-12-12
来源:
抗日战争是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以中国人民的彻底胜利而宣告结束。毛泽东说,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惊天动地的伟业。中国之所以能够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全民族抗战中取得胜利,是由于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空前觉悟和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凝聚力,尤为重要的是,这时中国已经有了使自己走向复兴的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广大共产党员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崇高的革命情操,为民族精神的振奋和民族素质的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四军第五师及其创建的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是中华民族抗战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坚持了中原前哨的抗日阵地,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新四军第五师及鄂豫边区广大共产党员以高尚的革命情操,铸就了中原抗战胜利的千秋功业,令海内翕然,高山仰止。
共产党员必须坚守高尚的革命情操
情操即情感和操守的结合,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世界。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崇高理想的人。情操有许多方面,如爱国、无私、见义勇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等。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情操,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民族。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辈的气节、情操震撼了多少代人的心灵,体现了我们民族蓬勃向上的精神境界。
共产党员的情操是无产阶级的情感与革命的坚定性相结合,就是我们高尚的革命情操。共产党员的情操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的反映,是无产阶级团结人民大众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一种重要的精神杠杆。它是人类社会美好精神世界的升华,它不仅深沉,而且博大。共产党员要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这是我们入党时举起右手向党庄严的宣誓,奋斗终身就是要在生命的全部里程中都必须坚持不懈,矢志不移,尤其在革命的关键时刻,在个人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斯大林曾说“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
共产党员要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就必须坚守高尚的道德情操,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再崇高、再伟大的理想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无数共产党员以自己可歌可泣的模范言行,展现了崇高的无产阶级情操。夏明翰(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烈土面对敌人坚守节操,誓死不屈,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实践着共产主义必胜的宣言,激励着共产党员永葆节操去为真理而斗争。1935年,正值外敌入侵,国土沦陷的危难时刻,共产党员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中一声“起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奏出了中华民族的心声,成为鼓舞人民投身民族解放战争的号角。
1937年7月全面爆发的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这场战争彰显着每个人对国家的责任,它更考验每个共产党员的民族气节和道德情操。1937年9月,毛泽东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指出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诚、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这样才算得一个共产党员”。1939年12月,他又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要求共产党员向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学习,“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解放战争时期对自己党员道德情操的更高要求。
鄂豫边区党委遵循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路线,培养共产党员高尚的革命情操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实践论))。新四军第五师和鄂豫边区党委正是根据毛泽东所论述的这一认识路线,通过实践的磨砺、学习和经常不断地内心体验,培养共产党员高尚的革命情操。
情操,作为一种高级情操感,它和意志、性格一样,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而养成的。1938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的刘少奇风尘仆仆奔赴中原,在豫西渑池县给党员训练班讲(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课中,特别指出,“革命者要改造和提高自己,必须参加革命的实践,绝不能离开革命的实践;同时,也离不开自己在实践中的主观努力,离不开在实践中的自我修养和学习”。共产党员必须注意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锤炼自己。新四军五师是一个孤悬敌后,长期独立作战的战略单位,鄂豫边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的几大战略区之一。战斗在这里的共产党员,他们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在敌伪顽夹击和三角斗争中广交朋友,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们因地制宜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生活条件的艰苦,物资的匮乏,政治环境的恶劣,这些都需要共产党员以极大的毅力和顽强精神去克服它。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他们把个人的命运完全融会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和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事业中,同样需要对自己的心灵世界进行锤炼。他们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使自己的情操变得越来越高尚起来。很多共产党员坚持气节,慷慨赴难;很多共产党员赤诚为国,甘心奉献。应城的共产党员蔡松荣(蔡斯烈)深明大义,毁家纾难的事迹在全党传为美谈。蔡松荣同志的家是应城膏盐矿商,为了支援抗战,他用家里资金买了八条枪,与党小组同志一道,练打靶,炼行军,寻找根据地,在陶铸和杨学诚为首的鄂中特委领导下,发动游击战争。原荆(门)当(阳)远(安)中心县委书记刘真变卖家产,从经济上支援鄂豫边区抗日战争的事迹,还鲜为人知。
学习,是鄂豫边区党委培养共产党员革命情操的另一条途径。边区党委要求共产党员对人民抱有炽烈的感情,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要求党员具备博大的胸怀,要求党员在实现最崇高的人生价值的奋斗中始终坚贞不屈。一句话,要求共产党员必须有深沉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要达到这样的要求,除了在实践中锤炼以外,就必须学习。学习有两种,一是从书本中学;二是向榜样学。
从书本中学。高尚的情操都是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来滋养的。知识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人们可以从中获取如何生活,怎样做人的道理和方法,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更加丰富和完善。知识积累的过程,与情操的陶冶过程,往往是同步的。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号召共产党员做马克思和列宁的好学生。他又指出“理论学习和思想意识修养是一致的”。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人的本身的完善,当然也包括着思想情操的提高。在鄂豫边区初创时期“三大战略支点”开始就办有各种不同的训练班:在鄂东黄安(今红安)七里坪战略支点,早在1937年底,高敬亭、郑位三、方静吉(方毅)等为首的鄂豫皖特委举办的湖北省临时省委“游击队干部训练班”、“青年训练班”、“共产党员训练班”,董必武、叶剑英都曾为学员讲课;在鄂中汤池战略支点,有国民党进步人士李范一为班主任、由陶铸主持的以湖北省建设厅名义主办的训练班;在豫南竹沟战略支点,由朱理治任书记的河南省委和受中央派遣到达这里的彭雪枫以延安抗大式的方法办教导队、新兵队、青年队(学电讯、卫生、机要、供给等各种专业技能)。以上训练班讲授的主要课程是马列主义理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群众工作、军队中的政治工作、游击战术等。
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形成以后,党和政府始终贯穿以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民族气节为宗旨的“抗战教育”方针。边区党委书记陈少敏教育党员:“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是每个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党性原则”。(鄂豫边区施政纲领)指出,边区的教育方针是“发展抗战文化教育,提高边区人民文化政治水平,提高民族气节,粉碎敌伪奴化教育与亲日派反共宣传”。在边区小学生也懂得“我们是中国的少年,民族复兴的责任,放在我们的双肩,我们的身体,象狮子一样的健,我们的意志,象钢铁一样的坚,只知挺进,不知苟全,没有畏缩,只有向前,争世界的正义,求民族的绵延……”。为培养坚决抗日、服务战争及政权建设的有文化的基层干部,创办了豫鄂边区党校、抗大十分校(李先念兼任校长)、洪山公学(首任校长陈少敏兼)、豫鄂边区高级行政学校。同时,部队在职干部的学习抓的更紧,新四军五师和边区党委办有《挺进报》、《七七报》、《老百姓》、(新民主》等几十种报刊杂志。有很多老同志,他们原来的文化水平并不高,都是在求知的过程中学到了革命真理,立志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为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贡献自己的一切,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共产党员。
向榜样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向烈士学习,学习烈士们爱国如命的民族气节。1943年日本侵略者对边区各地进行“扫荡”,并将“扫荡”与“清乡”、“蚕食”结合起来,在发动军事进攻的同时,敌人使用“自首政策”的毒辣阴谋,在各地逮捕我们地方工作的同志,采取金钱地位引诱、肉刑拷打威胁,妄图摧毁边区共产党员的精神防线、破坏边区党的组织。区党委在反“清乡”斗争中,适时地在各支部开展反自首教育。要求在支部展开讲述烈士传的热潮,发扬阶级气节。各支部这时期的学习,以烈士传为主要材料,支委中粗通文字的同志,首先熟读烈士传,把每个烈士的事迹牢记下来,有组织分头到支部大会或小组去讲烈士传,把烈士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英勇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深深的印到每个党员的心中去。学习烈士的精神才是光荣。教育党员,这样的精神才是忠实于党,忠实于民族,忠实于无产阶级的气节,也就是党员党性最高的表现。
向英模学习。边区政府召开英模会议表扬英模公而忘私、为民服务的品德。如1944年11月,边区党委在大悟的白果树湾召开英模代表大会,出席的有三十九团爱民模范杨光保,三十七团战斗英雄朱朝安,边区兵工模范罗叔平,陂安南劳动模范阮大娘等,大会介绍了英模事迹,交流了战斗经验,号召共产党员、人民群众以英模为榜样,陶冶自己的革命情操。
情操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也是一种内心的外露。要使共产党员的情操高尚完美,首先就要使党员内心世界高尚完美,自我反省(或说内心体验)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桥梁。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引述古代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说自我反省的问题。他要求共产党员要经常不断地进行内心体验,也就是说共产党员要经常对自己的言行作解剖,作分析、对照、梳理,高尚的、优秀的保留,低劣的舍去、克服。他还说(诗经)上有这样著名的诗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说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批评,从严律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陈少敏亲自领导创建模范党支部工作,胡山在介绍(一个模范党支部建立的经验)中就讲到,这个支部生活第一条就是“他们使用了党的武器---自我批评与思想斗争”。接着胡山又强调,“这个支部,在党内真正执行严格的自我批评和思想斗争,克服了自私自利、怠工、妥协、动摇的倾向,在党外能不断与贪污坏蛋、民族敌人和阶级敌人作斗争……真正成了坚不可破的堡垒”。陈少敏(在斗争中建设党)中指出“要开展改造党的思想斗争”,“改造旧思想是治本的,要防止各种反动势力用各种方法腐蚀我们党的思想基础”。1944年2月4日,在边区第一期高于整风班开班的当天,郑位三作(关于如何整风)的报告,他强调,“没有天生的布尔什维克,任何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进行思想改造”,他指出“革命斗争的锻炼、自我修养和党内教育批评是党员思想改造的方法和途径,这三件武器是密切联系着的,三者缺一不可”。整风班支委会还提出了“深刻地反省自己,发扬自我批评精神”的口号。
反面典型也足以振聋发聩。边区党委对敢于以身试法贪污挪用、侵占公款公物的党员、干部,均依法予以严惩,决不迁就。1942年8月,边区召开“县长会议”,撤换了不称职的县长,枪毙了包括税务局长在内的贪污、蜕变分子,以起到杀一做百的作用。1943年5月,五师十三旅三十八团将贪污公款6(指银元)元的六连连长绳之以法(当时纪律条例规定“不论职位高低,贪污公款5元以上者军法处置”)。枪声一响,团政委周庆鸣对全团将士的讲话震撼人心:6元钱,数字并不惊人,但是大家要牢记,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之所以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有信心、有能力打败日本侵略者,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有铁的纪律、血的纪律。
边区党委以革命情操作为一把标尺,要求共产党员们“向上、比贡献、比风格、比工作水平、比革命精神”,大家自觉地比,有的同志还有不足之处,也通过不断的内心体验,向党组织树立的榜样学习,向周围有长处的同志学习,在不断拓宽视野,消化吸收中,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丰富起来。
领导率先垂范,坚守高尚的革命情操
领导者是指能提挈他人或为人表率的人。领导班子是率领并引导群众朝一定方向前进的集体。新四军第五师和鄂豫边区党委就是一个率领并引导群众朝一定方向前进的集体。他们当中每一位领导者就是能提挈他人并为人表率的人。
坚决贯彻党中央正确路线,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这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人民大众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的需要,亦是人类最伟大、最高尚的情操。鄂豫边区党委是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正确路线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领导集体。任质斌在谈到新四军第五师为何能顽强生存,发展壮大,并且排除万难完成她的历史任务时谈到,“归根到一点,是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英明领导的结果。以李先念同志为首的新四军第五师,认真贯彻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抗日游击战争的一整套战略战术原则,特别是坚决执行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鄂豫边区党委是坚决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的集体。团结是一种美德。我们常说,团结就是力量。李先念在谈到鄂豫边区和新四军五师的经验时强调“团结是争取胜利的保证”。他指出,“五师是在广泛开展群众性武装抗日斗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汇合豫鄂两省许多支地方武装力量而发展起来的。这些武装力量大小不一,开始分散在各地各自为战,互相间没有或者很少联系,但是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几次整编统一起来之后,都能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互相配合,协同作战,没有什么山头之分,门户之见”。他指出“虽然也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经过批评教育和政治思想工作都比较好地解决了,始终没有影响团结和战斗力”。他还强调,“党的团结,军队的团结,干部的团结,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是夺取胜利的重要保证”。
身先士卒,同舟共济度难关。1943年春,为克服严重经济困难,边区政府掀起了生产自给运动的高潮。边区党委成员以身作则,成为模范执行人和忠实实践者。李先念、陈少敏等领导从自身做起,带头扛起锄头,在帮助群众修塘筑坝、从事农田劳动的同时,还自己动手开荒种菜以求自给。这期间,边区上自首长,下至一般工勤人员,机关干部、学校都投入到生产和劳动竞赛中来,大家发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开荒种地、挖野菜、打柴、采盐毫无怨言。1944年5月8日在机关部队的生产积极分子大会会场,展示了郑位三、李先念、刘少卿种的三盆蔬菜,并号召开源节流,批评了有的人眼睛向上,专等政府救济,不自己生产,坐吃山空的观点。为此,群众有顺口溜曰“李师长,种南瓜,种的南瓜人人夸!陈大姐,种白菜,种的白菜人人爱!”在此期间为战胜旱灾,加强水利建设,安应县委一班人把水利建设作为要事来抓,制定了“千塘百坝”水利计划,县长黄曙晴、县委副书记汪立波领导群众修筑了孙家畈、赵家棚两处河坝,使当地两万多亩农田受益,当地群众为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将两处河坝分别命名为“黄公坝”和“汪公坝”。
有一位哲人说,干大事业的人,本身必须“淡泊”。新四军五师和鄂豫边区党委成员本身非常“淡泊”,也十分重视反腐倡廉,开展廉政建设。李先念、陈少敏、任质斌、王翰、吴祖贻,夏忠武多次在各种会议上指出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的危害性。他们视干部中贪污腐化、颓废堕落的现象为腐蚀革命队伍的毒素,它削弱党的战斗力,破坏党群关系,严重败坏党风。边区党委领导人不仅要求党员、干部反对贪污腐化和颓废堕落,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自己率先垂范,“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和身先士卒的精神去影响别人”,“以负责同志的模范作用来感化党员,以自己无产阶级的人格来感化下层同志”。在实际生活中,这也是有口皆碑的。
我们可以说,一部新四军第五师抗日战争史,一部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史,就是新四军第五师和鄂豫边区的广大共产党员的生活目的以及他们所追求的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从建军初期会合各路抗日武装创建鄂豫边区,到1946年6月中原突围,他们始终战斗在艰难险恶的环境里,整整坚持了八个年头。新四军五师和鄂豫边区的党领导人民先后抗击近15万日军和8万多伪军的进攻,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守卫了中原地区大片国土,同时,也为中原抗战付出了沉重代价,仅新四军第五师就牺牲了近2万名指战员,其中县团级以上的党政军群干部就有2百余人,他们当中大部分是默默无闻的献身者。这场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日之间进行的决死的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划上了句号。新四军第五师和鄂豫边区的广大共产党员以高尚的革命情操,铸就了中原抗战胜利的伟业,在中华民族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缅怀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学习新四军五师和鄂豫边区共产党员的革命情操,继承他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把把我们的党建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