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研究

鄂豫边区政权建设留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发布日期: 2015-12-16 来源:

     张  军

  政权建设是执政党建设的核心内容,其建设的经验,既可汲取他国他党历史和当下实践的营养,更可借鉴本国,尤其是本党历史的积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鄂豫边区开展的政权建设,就对我们今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诸多的借鉴意义。
  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沦陷之后,以李先念为首的共产党人在鄂豫边区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敌后游击战争,先后创建了豫南、鄂中、天汉湖区、鄂东、赣北和湘鄂赣等抗日民主根据地, 建立了统一的抗日民主政权,并在经济、教育、文化、卫生、民主和法制建设诸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许多宝贵的政权建设经验,归结起来,这些经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建设同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密切相关,从根本上来说,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历史也就是新四军第五师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的历史,这段历史再一次证明了毛泽东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的正确性。
  政权的建立有赖于根据地的创立,根据地“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没有根据地,游击战争是不能够长期地生存和发展的”,而“建立根据地的基本条件,是要有一个抗日的武装部队,并使用这个部队去战胜敌人,发动民众。所以建立根据地问题,首先就是武装部队问题。”
  一九三九年一月李先念率部挺进武汉外围敌后之前,共产党在鄂豫边区也组建了多支武装,建立了零星的小块游击根据地,但因力量薄弱且分散,这些游击根据地大多没有建立政权机构,一些县份所成立的抗日政权无一例外地都是国共合作的产物,直到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南下之后,这种状况才得以改观。
  这支部队在开辟信罗边、安应敌后根据地的工作因国民党顽固派的阻扰被迫中止之后,即刻分途南进鄂中,创立了以赵家棚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一九三九年六月的养马畈会议在豫鄂边区政权建设史上有着特别的意义。这次会后,鄂中、豫南的抗日武装统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党的武装正式形成为一只坚强的拳头,根据地的建设因此有了较快的发展:豫南建立了以四望山为中心,东起信罗边,西至信随边的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鄂中建立了大山头、安应、天汉湖区等游击根据地;鄂东独立游击第五大队的余部则在“夏家山事件”之后,创造性地开辟了以王家坊为中心的沿江湖区抗日游击根据地。
  一九四○年初,豫鄂边区各地抗日武装整编为豫鄂挺进纵队,全军壮大至九千余人枪。在根据地逐渐巩固的情况下,抗日民主政权亦在各地纷纷建立并渐趋统一:三月,边区宪政促进总会成立;九月,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成立,边区自此建立了初步统一的、计划的、系统的、正规的政权,它开始颁布法令,推行宪政,组织群众自卫武装,发动扩军支前、拥军优抗活动,发展生产,加强财经和文教卫生工作,它已经履行着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的职能。
  “皖南事变”后,豫鄂挺进纵队改建为新四军第五师,鄂豫边区的抗日武装从此纳入新四军的统一番号。部队在发展,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也在发展。四月,鄂豫边区行政公署成立,随后,边区的二十七个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一九四二年是边区抗战最为艰苦的一年。五月,国民党顽固派挑起反共活动,大肆侵入抗日民主根据地,日寇也发起万人“扫荡”行动,根据地的军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受到了严重破坏。
  一九四三年蒋家楼子会议确立了边区党政军的一元化领导体制,通过了实施军事建设计划的决议,第五师的力量得到了很大的扩充,其下辖的各个团队也就此开创了赣北、襄河南北、桃花山等根据地,根据地的生产、经济、政治和文教卫生都有了长足发展。
  一九四四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即将转入战略反攻的前夕,第五师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纠正思想上的偏差,确立了向河南进军的战略思想,建立了豫中、豫南抗日根据地,全边区发展成为拥有五个专署、一个豫南办事处,共辖三十六个县、八百余乡、七千余保的较为完备的政权体系。
  一九四五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在新四军第五师的全力配合下,渡过长江,开辟了湘鄂赣根据地;第五师也频频出动,打击敌伪,反击顽军,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迅速扩大。到“八一五”日寇投降时,边区已拓展为地跨鄂豫皖湘赣五省、拥有八个专员公署、十一个中心县、六十六个党政军齐全的县级政权的独立作战单位。
  由此不难看出,鄂豫边区政权的建立和建设是军事斗争的直接结果。军队是政权的支柱,这在任何时候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