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研究

陈潭秋的思想追求与理论建树

发布日期: 2016-01-08 来源:

 

陈乃宣

 

  陈潭秋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奋斗了一生。他对人民的贡献,如日月经天,光照人间,江河行地,业绩永存。

  一

  陈潭秋在少年时期,就立志“要正直为人,为民众办事终生”,做一个“澄清浑浊的世道”的人,他取名陈澄,其意即在此。1912年夏天,湖北黄冈团风镇上一个绰号叫活阎王的大恶霸陈大狂指使监工殴打卖报的白发老汉,适逢陈潭秋放暑假回家来到团风镇,目睹此情此景,立即扭住打人的皮鞭,厉声喝道:“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世道吗?连清朝皇帝都被推翻了,你们还在这里称王称霸,欺压百姓……革命派来了,当心你的脑袋。”陈潭秋这种为民抗暴的精神,伸张了正气,驱逐了邪恶。
  1915年夏,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省立一中,决心报考武昌高师(即武汉大学的前身)。他既不以实业救国为然,也不为教育救国所动,他认定“救国是政治问题”,要拯救中华,还是要用先进的思想去改造社会。为了寻求先进思想,首先要沟通世界文化。为此,他决定攻读外语,作为“沟通世界文化的门窗”,作为他寻求先进思想的一种途径.他在武昌高师读书期间,孜孜不倦地广泛地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先进刊物,反复阅读了李大钊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称赞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先声”,现在已是“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为求得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他认定必须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从此,他投身到五四反帝爱国斗争的洪流中去,在武汉学界反帝爱国运动中,他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在武汉三镇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的怒潮,经过五四运动的战斗洗礼,深知“救国人人有责”道理的陈潭秋,为求得改造中国的道路,寻找新的门径,经李汉俊、董必武的介绍,他读了《马克思主义入门》、《政治经济学入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浅说》和《黎明》、《改造》、《新潮》等书刊,参加了热烈而有益的讨论,使他认识到“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不懂得十月革命,就等于是聋子、瞎子,找不到路”。同时,又到贫苦民众中去做“唤醒民众”的工作。此时,他已开始了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1920年秋,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立。1921年7月,陈潭秋与董必武作为湖北的代表,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党的成立会上,陈潭秋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当会议讨论到如何看待孙中山时,有的代表认为孙中山与北洋军阀是一丘之貉。陈潭秋根据自身的体验和自己五哥的遭遇,认为孙中山领导的集团,虽然也是一个资产阶级的集团,但不能把孙中山看成是军阀,他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革命不可能是一步登天的,恐怕是要经过一些曲折的道路。我们一面要坚定阶级立场,与资产阶级斗争到底,另一面对反动统治阶级的人和事也要分一个青红皂白,分别对待。这样,我们的党才能得人心,才敢站在正义方面,才能扩大我们的政治影响,争取革命的多数。”据此,会议通过了下列原则:“对孙中山主义,采取批评的态度,而对某些进步的运动,则采取党外合作的形式来援助他。”这一原则的确立,对于以后国共两党的合作及发展广大的反帝反军阀的民众运动,在理论上和指导思想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