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论证决策始末
- 大
- 中
- 小
1970年,根据毛泽东的批示,党中央决定先修葛洲坝作为三峡工程的“实战准备”。第二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完成葛洲坝工程建设的同时,正式开始了三峡工程的设计论证。1984年,国务院批准了长办提出的低坝方案,三峡工程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展开了
1970年9月,武汉军区和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向党中央和国务院写了《关于兴建宜昌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请示报告》。12月16日,周恩来主持国务院业务会,听取葛洲坝工程设计情况汇报。周恩来指出,在目前情况下,在“四五”计划期间,三峡和葛洲坝两个工程不可能同时都上。24日,周恩来将武汉军区、湖北省的报告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兴建宜昌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批复》送审稿等,呈送毛泽东。周恩来在写给毛泽东的信及报送的《关于兴建宜昌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批复》送审稿中,说明了葛洲坝工程酝酿、论证情况,提出在“四五”计划期间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可行的;修建葛洲坝水利枢纽,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毛泽东“高峡出平湖”伟大理想的实战准备。“至于三峡大坝,需视国际形势和国内防空炸的技术力量的增长,修高坝经验的积累,再在‘四五’期间考虑何时兴建。”
12月26日,毛泽东在77岁寿辰的这天,看了周恩来的信和《关于兴建宜昌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批复》后,批示:赞成兴建此坝。根据中央的决策,1970年先在长江三峡下游修建反调节水库——葛洲坝工程,同时加紧对三峡工程的补充研究。葛洲坝工程作为三峡总体工程的一部分,于1970年12月20日开工,1971年初主体工程上马。
由于受“极左”思潮影响,建设中暴露出施工质量、设计分歧等很多问题,坝基地质层里发现了泥化夹层,再加上施工中出现了严重的质量事故,如果继续建设将导致严重后果。周总理得知后,虽然他已重病在身,仍于1972年11月3次亲自听取汇报,并果断地决定大坝主体工程暂停施工,“工程必须停下来!”要求进一步修改设计。同时决定改组工程领导机构,成立由林一山主持的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负责制定设计方案,解决各项技术问题。委员会直接对国务院负责。
周总理强忍病痛的折磨,在中南海西花厅主持会议,用长达30多个小时的时间,听取了李先念、余秋里、粟裕、钱正英、张体学、林一山等关于葛洲坝方方面面的情况汇报。强调指出:对这项工程,要抱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修葛洲坝要成为三峡大坝的试验坝。他说:“葛洲坝是万里长江第一坝,这里出现的问题不处理好,在三峡同样会出现。”在限期修改设计,进行施工准备的命令下达后,病卧床榻的周恩来仍然反复念叨着一句话:“一定要把葛洲坝建设好,这样才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
经过修改设计,解决了一系列重大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1974年第四季度工程复工。1985年葛洲坝大江工程基本建成。 1989年12月发电厂最后一台机组投产发电。至此,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基本建成。在曲折中建成的葛洲坝工程,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促使三峡问题的决策走上了一条更加民主、更加科学、更加实事求是的轨道。
1978年,长办提出补充设计报告对低蓄水方案做补充研究,并再次确定三斗坪为三峡坝址。长江三峡的水利枢纽工程才正式进入论证阶段。
1980年7月11日,邓小平在湖北省委第一书记陈丕显、四川省省长鲁大东、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副主任魏廷琤等人的陪同下,从重庆顺江东下,视察三峡坝区和葛洲坝工地。
一路上,魏廷琤向邓小平汇报三峡工程研究的经过、工程规划设计、施工方案、设备制造、资金筹集等问题。当汇报到当年周总理确定先建葛洲坝工程为三峡工程做实战准备时,邓小平表示赞成,并指出葛洲坝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一定要很好地应用到三峡工程上。
船行进到三峡,邓小平又将魏廷琤叫到船头会议室,一面观看两岸,一边谈三峡工程建设问题。邓小平详细询问了大坝、电厂、船闸的设计,并和国内外已达到的水平进行比较。他对设计所依据的基本资料包括水文、地质各种试验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大型水坝建设中发生过的一些重大问题也都做了了解,特别是和葛洲坝工程的对比询问得更为详细。他还特别问到,三峡工程会不会出现黄河三门峡工程出现过的泥沙淤积问题。魏廷琤把他所知的情况向邓小平作了详细汇报。邓小平还问到三峡工程资金筹集问题。魏廷琤提出可用葛洲坝发电收入作为三峡建设资金,如果每度电0。1元,葛洲坝年发电160亿度,可得16亿元。
船到宜昌后,邓小平参观了葛洲坝工程,他看得很仔细。邓小平询问了葛洲坝一期工程的截流时间,他指示现在工地的各项设施以及机械设备将来凡是能用之于三峡的都要用上,那时不要再重复搞一套,要注意勤俭节约,不要浪费。在葛洲坝参观时,施工的同志汇报了工程施工情况,邓小平参观后比较满意。
邓小平对修建三峡工程后船只航行有无影响也很关注。当他了解到修建三峡大坝以后航运不致受到阻碍,而有利方面是主要的,放了心。
邓小平到武汉后,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也专程从北京赶到武汉,研究三峡工程问题。在会上,邓小平指出:此行看了长江三峡工程,听了汇报,了解到长江水运运量不大,长江中下游两岸防洪问题很严重,洪水淹到哪里哪里要倒霉,人民要遭殃,同时,长江两岸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三峡大坝建成以后航运问题可以解决,三峡工程可发大量的电,可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影响问题也可以解决。他认为:建设三峡工程效益很大,轻易否定三峡工程是不对的。请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回北京后抓紧研究。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提出“在本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后,为适应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对能源的要求,结合改善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航运条件,国务院领导同志认识到应立即着手兴建三峡工程,但考虑到当时的国情,尽量减少水库淹没,建设规模要适当,三峡工程建设方案采用低坝方案—一正常蓄水位为150米。经过国务院16个部委和鄂湘川3省以及58个科研施工单位、11所大专院校的专家的努力,编制了正常蓄水位为150米的综合利用方案的可行性报告。
1983年,由国家计委组织审查这项报告。1984年4月,国务院初步确定三峡工程实施蓄水位为150米的低坝方案。葛洲坝集团公司迅速组织一支900人的施工队伍,欢天喜地、浩浩荡荡地开进了三峡工地;三峡省筹备组也宣告成立;三峡工程的各项准备工作相继紧锣密鼓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