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研究

因势利导水到渠成——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发布日期: 2016-08-10 来源:

    刘明钢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政策,特别注意根据需要与可能,因势利导,使民族资产阶级能不很勉强地接受改造,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在社会没有发生动荡的情况下,完成这一极为复杂的社会改革,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史上一个伟大的创举,“是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光辉的胜利之一。”

  一、通过加工订货,“把他们夹到社会主义”

  建国初期,打击投机资本,平稳物价的斗争首战告捷,新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因通货膨胀而形成的虚假购买力的消失,私营工商业普遍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市场出现严重的萧条现象,主要商品市场成交量急剧下降。私营工商业的生产和经营遭到沉重打击。主要产品和营业额大幅度减少,资金入不敷出,负债累累,停工歇业户大量增加。面对严重困难的局面,私营工商业者惶惶不可终日,认为人民政府保护私人工商业的政策变了。有人说,“三五年要实行社会主义”,“难过五月节,过了五月节,过不了八月节”。他们悲观失望,犹豫动摇,有的人坐观等待,消极经营;有的抽逃资金,转移财产;有的解散职工,关厂歇店;还有少数人弃厂潜逃,或出走香港。据上海市长陈毅1950年4月初给中央的电报反映:上海已有300个厂长经理逃至香港。
  私营工商业的困难,引起了中央人民政府的重视,1950年4月专门召开会议讨论这个问题,决定采取适当措施帮助私营工商业解决困难。毛泽东指出:在今后几个月内,政府财经领导机关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调整公营企业与私营企业以及公私企业各部门的相互关系方面。他说,《共同纲领》规定的公私兼顾的原则,必须充分实现,在这方面发生的混乱思想,必须澄清。
  为了帮助私营工商业渡过难关,调整工商业的工作全面展开。政府对私营工业不采取贷款的办法,而主要是扩大加工订贷和收购,以维持和恢复私营工业的生产。加工订货,由国家供应原料,产品全部交给国家,同时政府规定了合理的加工费和货价。这种办法,并不改变原来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经营管理体制,又能解决私营工业在原料、资金和产品销路等方面的困难,使它们获得合法利润,因此,很受工业资本家的欢迎。这种形式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就已获得广泛的发展。1950年加工订货已占私营工业总产值的29%,1951年占43%,1952年占56%。
  第一次调整工商业工作到1950年秋完成。这次调整不仅帮助私营工商业渡过了难关,而且使之得到很大的发展。1951年同1950年相比,全国私营工业户数增加11%,生产总值增加39%,私营商业户增加11.9%,零售总额增加36.6%。这一年,民族资产阶级获得的利润超过在国民党统治的22年中的任何一年。有人说,1951年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中的“黄金时期”。私营工商界对前途充满信心,积极靠拢人民政府,又高呼“毛泽东万岁!”私营工商业就在这种兴奋的心境中,被初步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为进一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正象陈云说的那样:“通过加工订货,有步骤地组织私营工业的生产和销售”,“这是逐步消灭无政府状态的手段。通过这种办法,把他们夹到社会主义。”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