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委党史研究室
历史文化资源是人类文化传统和精神成就的载体和见证,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反映,是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深厚积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晶。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将大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合理利用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咸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咸宁地处幕阜山脉北麓、长江中游南岸、湘鄂赣三省交界之处,境内岭谷参差、河湖交错,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上游与下游、中原与岭南的中转流通之地。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咸宁成为上古先民的摇篮、连接四方的通衢、历代兵家争夺的要地,古贤先哲挥洒才智、豪杰英才建功立业的热土。数千年来,由于地理因素和历史因素的交互作用,各种文化在这里争奇斗艳、碰撞交融,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一)历史脉络源远流长。据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远古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夏朝时,其文化影响已经到达长江之滨。约公元前17世纪,商王武丁统兵南征,击败楚军,拓展了商朝版图。1978年崇阳县白霓镇出土的铜鼓,是当今世界上时代最早、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商代铜鼓。专家认为,它与文献所载武丁征伐荆楚有关。80年代,又在崇阳县陆水河流域出土了商代铜铙。本世纪在赤壁中伙铺发掘的梅家山遗址,属于商代中晚期的文化类型。这充分说明,商朝势力已经跨过长江,进入幕阜山区腹地,咸宁地区已纳入其版图。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咸宁境内爆发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四月,孙权迁都于鄂,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孙权分下隽县地设蒲圻县,地域包括今天的赤壁市和嘉鱼县全境、咸安区一部分,蒲圻县属长沙郡。通山县域则属阳新县。明清时期,市域农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明代,四邑公堤逐步建成,号称“江上长城”;蒲圻知县周洪推广筒车,车埠因而得名。通城开始引进山羊养殖,棉花种植与纺织业兴起,渔课成为主要赋税项目之一。茶是明清咸宁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蒲圻羊楼洞、崇阳大沙坪、通山杨芳林、咸宁柏墩和马桥成为名扬中外的茶区。1863年,俄商在汉口建起了顺丰砖茶厂,接着在茶叶主产地崇阳大沙坪、蒲圻羊楼洞相继设立顺丰、阜昌、新泰砖茶厂,市域数万农民从事茶叶种植,数千农民从事茶叶加工。茶叶产量大幅度提高,并远销俄罗斯、日本和西欧、北美等国。宣统三年(1911年),咸宁(现咸安区)的“生牲川”青砖茶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二)历史古迹遗存众多。咸宁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厚的文化。在境内陆水河、汀泗河、淦河、高桥河、富水河流域,分布着几百处新石器时代至汉代遗址。咸宁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42处,馆藏文物2万余件。分布在各县的古桥、古塔、古民居等都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三国赤壁古战场位于长江中游南岸赤壁市境内,沿江而上,通洞庭巴蜀,经武汉东下可达吴越苏杭,北望汉沔千里沃土,隔江就是洪湖乌林。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二十几万大军南下,连克新野、襄阳数城,从江陵顺江东下,与逆江西上的孙权、刘备五万联军初战于赤璧,曹军失利,退回江北,屯兵乌林(今洪湖县乌林公社),与孙、刘隔江相峙。三国赤壁古战场风景区是一家已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的4A级景区。
通山李自成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通山县九宫山下牛迹岭。墓碑上书“李自成之墓”系郭沫若所题,墓后高处耸立着下马亭,附近还有落印荡、激战坡等遗址。
通城县南虹桥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因形若长虹坐落塘湖之南而名。此桥青石叠砌,五拱并置,长40米、高5米、宽5米,设计大方,结构坚实,卓跞宏伟,为邑中著名石桥之一,经历百余年风雨,迄今依然如故。
(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以铜鼓为代表的商周青铜文化,以赤壁之战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北伐战争汀泗桥战役、鄂南秋暴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向阳湖文化名人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温泉、九宫山、陆水湖为代表的生态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影响。
三国赤壁古战场,现位于赤壁市西北长江之滨的南岸,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七大战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战场。
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位于咸安区汀泗桥镇,汀泗桥战役为北伐军直取武汉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29年10月,国民政府在此修建了阵亡将士墓、纪念碑和纪念亭等,战役遗址面积约3000余平方米,将士墓正面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阵亡将士纪念碑”, 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7年8月下旬,咸宁人民在鄂南特委领导下,贯彻落实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和中共湖北省委关于《鄂南农民暴动计划》的指示,率先暴动,在全国打响秋收起义第一枪,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通城县劳农政府、通山县工农政府委员会。实现土地革命和民族解放的伟大革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智取了通城县城,鄂南秋暴持续40余天,参加的农军和革命群众达10万之众。对湖北全省乃至全国的武装起义产生巨大影响,也为即将开辟的鄂东南根据地奠定了深厚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干部基础。中共中央给予高度评价,称之为“两湖暴动的中心力量。”
向阳湖名人旧址位于咸安区向阳湖镇。1969年3月,国家文化部在咸宁县甘棠公社筹建“五七”干校,至1974年12月干校解散,先后有国家文化部机关的领导干部和所属单位的文化工作者共6000多人在此参加劳动和生活,2002年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9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90年代在赤壁和咸安发现两处楚国城址和大量楚墓,对研究楚势力南扩等历史具有重要价值。明清时期古朴典雅的民居、街市、寺庙、宝塔、石桥等,是鄂南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筑。这里沿袭至今的民俗事象带有“三苗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的色彩。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民间技艺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折射出咸宁独具魅力的历史文明。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漫长农耕文明的历史文化结晶,不仅是国家、民族和地域特色文化的体现,而且融汇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荆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文化价值。
咸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咸宁素有“千桥之乡”的美称,也是遐迩闻名的桂花之乡,而且是驰名全国的楠竹,形成了独特的桥文化、桂花文化、拜月文化、竹文化。民间舞蹈有花灯舞、祭祀舞两种,民间工艺有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民间文学艺术有特色鲜明的音乐、剪纸、布贴等赴欧洲十几个国家演出和展览。呜嘟、高筒提琴是全国独有的民间乐器,提琴戏是全国独有的地方剧种。民间机智人物故事、民间叙事长诗在全国民间文学殿堂占有重要的位置。
咸宁市的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咸宁创编的民间歌舞节目曾一举夺得全省6个金奖,诗乐舞《夜幕下的忠诚》获全省“楚天群星奖”金奖,小品《打工干部》获全国“群星奖”金奖。大型新编历史剧《娘娘千岁》获全省第四届文学剧本一等奖及全国第十一届文华新剧目奖。社会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文化设施建设也有了长足发展。兴建了崇阳县图书馆、赤壁市博物馆、咸安图书馆、通山博物馆、通城石南文化中心等一批文化标志性建筑。并有国家一级图书馆一个(崇阳县),二级图书馆两个(咸安、赤壁),三级图书馆一个(咸宁),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一个(崇阳县提琴戏),中华诗词之乡一个(赤壁)。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