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浩川 江峰
大别山红色口述文化资源是以近现代大别山革命历史为内容,以党领导的大别山革命群众为创造主体,以口头表述、口耳相传为呈现形式,通过大别山红色歌谣、红色诗词、红色戏曲、红色人物故事传奇、红色纪念场馆遗物遗址解说以及各种形式的主题访谈等凝聚、积累从而形成的一类具有重要美育价值的文化资源。其中包含大量美育元素,蕴藏强大的文化正能量,向世人展现出英雄的大别山儿女所具有的高尚健康、朴实自然、唯美守正、乐观向上等审美观念。大别山红色口述文化资源中的许多红色故事传奇、红色诗赋歌谣、红色戏剧戏曲、红色人物事件解说等所体现的生命叙事之美、情境迁移之美、人格映射之美、诗化艺术之美等,既能给人们带来强烈的美的感官冲击,又能促使人们直达美的本质和精髓。
一、大别山红色口述文化资源中的美育元素
大别山红色口述文化资源的美育元素分为原生态和衍生态两大类。原生态美育元素源自大别山革命时期的原生审美价值,而衍生态美育元素则是在原生态基础上,通过红色场馆解说、红色影视艺术传播、红色论坛宣讲等方式进行演绎、重构而形成的新的美育元素。
(一)真实质朴之美:大别山红色口述文化资源的原生态美育元素
一是大别山红色诗赋歌谣的诗化艺术之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宣扬革命、鼓励斗争为主要内容的大别山红色诗赋歌谣大量涌现,内涵丰富,感染力极强,展现出撼人心魄的诗化艺术之美。如,在革命情歌《思郎》中,无论是花朝庆贺、伤痛抚慰、成功励志,还是高山望郎、丝鞋寄情、美梦相眠,都以女子的第一视角,表达对心上人“好汉”的价值评价,以鲜明的风格、明快的曲调,彰显有深度的革命认知、有温度的情思挚爱。这种革命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情调释放出强大的精神感染力量,不仅对当时拥护红军、扩大红军队伍起到了积极的宣传鼓舞作用,而且在今天仍然可以成为创造幸福生活、表达美好情感的绝佳艺术质料。
二是大别山精神的人格映射之美。“巍巍大别山,英雄千千万。”大别山地区是闻名中外的“将军故乡”,域内的五个将军县可谓将星云集。从黄麻起义到新中国成立,大别山地区先后有200多万人参军作战,近百万人为中国革命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其中,许许多多红色英雄人物,为了工农的自由解放,为世界的美好未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面对生死,真正做到了从容淡定,其浩然之英气弥漫宇宙天地,其人格之唯美映射历史时空。王幼安烈士英勇就义诗写道:“马列思潮沁脑骸,军阀凶残攫我来。世界工农全秉政,甘心直上断头台。”这类反映英雄人物革命精神和气概的红色诗歌,广泛存在于流传至今的大别山红色口述文化资源中,令人感受到一种马克思主义信仰之下坚不可摧的大无畏精神特质。
三是大别山红色民间故事的生命叙写之美。在大别山有许多广泛流传的红色民间故事、传说,无不展现出大别山革命前辈血染山河的壮美风采,在中国革命史上如串串珍珠,从不同角度透射出用生命叙写之美。大别山走出去的共和国将军与一床毛毯的故事,其情之深,跨越世纪;其情之美,感人至深。这些以口述故事为表现形式的大别山红色资源在民间广泛流传,生动客观地还原了大别山革命历史的风貌,真实地再现了大别山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传播了真、善、美,也反映了大别山人民群众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对英雄的无限崇敬,对崇高理想和道德的不懈追求。具体、独特、感人的生命叙事,让人受到十分震撼而深刻的审美教育。
(二)情境迁移之美:大别山红色口述文化资源中的衍生态美育元素
大别山红色口述文化资源的衍生态美育元素产生出的情境迁移之美,可以通过红色场馆的陈列解说来说明。大别山地区的鄂豫皖三省设有多个红色主题纪念馆、博物馆和陈列室,它们呈现着中国革命历史,传递了丰富的美育元素。这些场馆的解说不仅诠释历史,还通过情境迁移为受众提供审美教育,促进情感和美的体验。其中,借助于诸多内容丰富的场馆陈列解说词,对大别山红色遗物、红色遗址、红色标识等红色资源予以基于历史事实的深层追述,展开跨越时空的深度追忆,进行各类红色人物事件的深刻追问,通过解说员口述表达的形式传递给受众,由此以追溯式诠释革命历史,衍生、集结成沁人心脾的情境迁移之美。对各类杂乱无章、原生状态的大别山红色资源,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系统梳理、分类整合,并借助于红色场馆、红色陈列室、红色标识等,形成主题较为鲜明、资源相对充实、信息更加丰富、影响持续深刻的整合式陈设,配合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语言生动有趣的口头解说,可使讲解员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更便捷、更有效、更亲和的“传”“受”关系,也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创造生成了一幅幅人在境中、境入人心的动静交互画面,由此集结形成丰富的情境迁移之美,衍生出整合式陈设的衍生态美育元素。此外,应用大数据、新媒体以及VR技术,对原有的红色资源实体中蕴含的情感复现方式予以重新设计、构造,使真、善、美情感通过虚拟化、艺术化方式现代性重构,由此在新的语境下生成以实体为原型的情境迁移之美,并衍生出相应的衍生态美育元素。
二、利用大别山红色口述文化资源加强当代大学生美育教育的实践路径
美育是审美与美感教育的融合,强调情感交流,旨在提升个体对美的认识、欣赏和创造能力。它通过教育引导人们感受自然美、艺术美和心灵美,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审美鉴赏力,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陶冶情感,达到精神美的境界。
(一)“以美近人”,营造利用大别山红色口述文化资源加强当代大学生美育的良好环境
利用大别山红色口述文化资源加强当代大学生美育,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美育环境,以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内在于环境中的审美元素在审美主体主动去审视、鉴赏它之前,就能直接影响他们,使之由模糊朦胧到深刻清晰、由不自觉到自觉地激发出审美感受和体验。因此,大别山红色口述文化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美育,其良好环境的潜移默化对于美育实效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针对包括学校美育环境、课程美育环境、社会美育大环境、家庭美育小环境在内的美育环境各个方面的现状和不足,通过整体营造良好的美育环境氛围,促使大别山红色口述文化资源更为贴近审美主体——大学生,努力达到以美“近”人的实效。如,将以口述表达的大别山红色人物事迹、红色革命故事、红色精神解读等丰富的美育内容融入校园宣传专栏、精神标识之中,形成蕴含大别山红色口述资源美育元素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其之美,感染学生;融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校本教材中,形成汇集有大量大别山红色口述资源美育元素的教材文本,以其之美,知会学生;融入美育课程、学习通、今日校园、VR实训室等各类大学生常用的线上、线下学习平台中,形成常态化、虚实一体化的大别山红色口述资源美育元素传播状态,以其之美,吸引学生;融入家庭、社团、社区环境中,形成通俗化、生活化、大众化的基于大别山红色口述资源的美育风尚,以其之美,亲近学生。由此真正做到“以美近人”,不断提高利用大别山红色口述文化资源加强当代大学生美育的实际效果。
(二)“以美引人”,聚集大别山红色口述文化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美育的参与主体
在新时代背景下,利用大别山的红色口述文化资源强化大学生的美育教育是一项重大挑战。这需要汇聚多方力量,确保任务的深入实施和达到“以美引人”的实际效果。
一是以目标任务为导向,凝聚美育队伍。针对一些高校美育观念淡薄、美育师资力量不足、美育环境氛围不浓、美育教学质量不高、美育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不健全以及优质美育资源利用不到位等现实问题,要确立短期、中期以及长期的美育目标任务,并围绕这些目标任务,以美育引领人,凝聚美育队伍力量。具体而言,就是要凝聚资源开发队伍,在大别山红色口述文化资源分布的区域中考证、发掘、整理、归纳、传输、转化各种红色口述资源中的美育元素,形成基于大别山红色口述文化资源的数据信息资源库,优化其专业化、现代化的美育资源应用平台;凝聚美育师资队伍,以有利于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展基于大别山红色口述文化资源的当代大学生审美理念树立、审美知识宣讲、审美心理培育、审美体验分享、审美情趣激活等具体的美育理论与实践工作;凝聚美育管理队伍,以有利于加强基于大别山红色口述文化资源的美育教学教育管理、美育教研科研管理,形成健全、可持续的美育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从而确保大别山红色口述文化资源在当代大学生美育中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
二是以美感元素为素材,凝聚审美群体。针对在一些美育主体和美育对象中存在的审美理论基础薄弱、审美鉴赏能力不高、审美价值观念扭曲、审美旨趣比较低俗等突出问题,要选好利用大别山红色口述文化资源加强当代大学生美育的具体素材范例,以美的感受吸引人,凝聚审美群体。要加强高校美育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美学、美育培训,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夯实审美理论基础,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旨趣,以促使他们能够做到从大别山红色口述文化资源中有效地选择、归类、集结和充分利用宝贵的美育素材,开展大别山红色口述文化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美育的教学、科研,大量传输、转化其审美价值,为当代大学生美育作出应有的贡献;要加强对作为审美主体的大学生的教育引导,通过各种参观、考察、学习、交流等实践路径,吸收大别山红色口述文化资源中的审美元素,将其切实融入大学生自身的审美世界中,逐步建立起基于大别山红色口述文化资源的审美知识结构体系、价值观念体系、素质能力体系以及心理情感基础,从而达到良好的美育效果。
(三)“以美化人”,丰富大别山红色口述文化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美育的内容和形式
“以美化人”是提升人的真善美境界的过程,包括对人性的呼唤、人格的塑造、道德情操的提升,以及身心灵魂的全面熏陶。它旨在有组织、有目的地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使其成为更完善的人。利用大别山红色口述文化资源强化大学生美育,关键在于解决内容与形式的问题,实现美育的最终目标。
一是以美的内容“化”人。在大别山红色口述文化资源中,有诸如追求理想信仰、追求革命真理、追求公平正义,具有崇高之美的史迹案例;有将生死置之度外,把个体幸福建立在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基础上,具有情感之美的家国情怀;有结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近现代革命文化、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充满强烈感染力、巨大革命精神能量和艺术之美,神形皆备的红色诗赋歌谣、话剧戏曲;有各种体现革命战友情义、善恶美丑分明、人际交往之美的红色故事和传说,等等。这些极具审美价值的美育内容,都要通过多种方式方法予以摄取、筛选、加工,使之深度融入当代大学生美育中,以其美的内容“化”人,充分实现它们在当代大学生美育中的功能作用。要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元,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梦想育人,帮助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健康向上的红色美育资源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自觉肩负起“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二是以美的形式“化”人。利用大别山红色口述文化资源加强当代大学生美育,必须采取多种灵活、新颖、适当、正确的形式,以美的形式“化”人。如,借助艺术作品美育的形式。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影视艺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将一系列具有强烈美育感染力的典型红色影视艺术作品的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原生态美育元素发掘出来,实现“以美化人”,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创作空间。又如,借助VR美育的形式。将大别山红色口述文化资源转化为VR资源,使其中的美育元素转换成易于感知的全息影像,以虚实一体化的形式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呈现出来。一方面,可以促使大学生在体验、鉴赏大别山红色口述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打破时空、地域等条件的限制,接受丰富的美育元素熏陶,这对习惯于虚拟现实情境交互式学习的当代大学生而言,更容易产生沉浸式的美育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应用VR技术对大别山红色口述文化资源实现集中梳理、再创、重构,借助VR实训室的信息与科技优势、VR课堂教学的有效有趣模式,开展当代大学生美育教学,从而增强“以美化人”的规模效应和综合效益。再如,借助开放式美育教学的形式。突破刻板的美育授课方式,打破传统教室的空间限制壁垒,采取开放式美育教学,让大学生把红色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作为更大的美育课堂,帮助他们去欣赏、理解大别山红色口述文化资源之美,激发学习乐趣,使之产生更多的审美感悟,真正把“以美化人”落到实处。
(来源:《党政干部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