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研究

“发展工作第一,独立作战第一”——新四军第五师鏖战澴川述略

发布日期: 2025-09-03 来源: 荆楚网

孝感市史志研究中心

  八十载光阴流转,硝烟虽已散尽,但历史的回响从未远去。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第五师以孝感为核心战场,孤悬武汉外围敌后,于绝境中开辟出横跨鄂豫皖湘赣五省的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这支由李先念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的钢铁劲旅,以“发展工作第一,独立作战第一”为信条,与孝感人民结下生死与共的鱼水深情,用血肉之躯铸就了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值此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循着历史足迹,重温那些浸透热血的战斗史诗,解读其穿越时空的精神密码。这不仅是对1.3万余名牺牲英烈的深切告慰,更是为新时代孝感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的精神源泉。

星火燎原:澴川大地奠基业

  武汉沦陷,鄂中沉沦。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在李先念率领下,以百折不挠之志挺进孝感,依靠群众、善用统战,在日伪铁蹄下点燃抗日星火,为鄂豫边区根据地的创建奠定基石。

  高举旗帜汇铁拳。1939年1月,李先念率仅160余人的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从豫南竹沟南下孝感。他深知孤悬敌后必须凝聚力量,此行首要任务便是公开打出新四军旗帜,汇聚党领导下的分散抗日武装,形成足以打开局面的铁拳。在孝感北部,他首先与许金彪领导的湖北省抗日游击大队胜利会师。李先念高度赞扬许部的抗日功绩,并将缴获的10支步枪补充给其部队,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两部迅速合兵,力量倍增。紧接着,李先念在赵家棚地区,积极联络、整编倾向抗日的地方武装。同时,与应城抗日游击队(简称“应抗”)紧密联系协同,形成战略呼应。短短数月内,通过高效整合孝感及周边党领导的武装力量,部队迅速壮大,从最初的星星之火,汇聚成一支近千人的抗日铁拳。这支在党的绝对领导下、高举新四军旗帜的人民军队,成为在孝感立足生根、发动群众、开展统战、打击敌伪的坚强支柱和核心力量。

  扎根沃土聚民心。“发展工作第一”绝非空谈。部队深入孝感,目睹百姓既受日寇蹂躏,又遭地主豪强盘剥,许多农户终年辛劳却食不果腹。李先念强调,不解决群众温饱,抗日便是空谈。工作队深入三汊埠、毛陈渡等村镇,用乡音讲解“二五减租”政策,承诺“租子减两成五,大家才有饭吃、有力气打鬼子”。时任鄂中区委组织部长的陈少敏(后任五师副政委),带领女战士住进农家,白天同纺线插秧,夜晚在油灯下教妇女识字,传播妇女解放思想。她曾见贫农张大妈家断炊,毫不犹豫分出自已口粮,令张大妈感动落泪,称她们是“穷人的兵”。1939年秋收,安应县(今孝感安陆、应城一带)率先推行减租。面对地主抵制,工作队组织佃农据理力争,同时主动帮助地主抢收粮食,“情理兼施”化解矛盾。当年,当地佃农平均增收30%,踊跃加入农救会。为恢复生产,部队组织变工队,战士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澴水沿岸开垦荒地2000余亩。至1940年初,孝感已有80多个村建立农救会、妇救会,群众参军支前热情高涨,仅花园镇就有300余名青年报名加入游击队。

  统战聚力破困局。孝感地处鄂豫要冲,地方势力盘根错节,自卫武装、国民党游杂部队乃至“既抗日又防共”的中立力量并存。李先念提出,统战工作需如“弹钢琴”,分清主次,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1939年5月15日,李先念在赵家棚主持地方知名人士和开明士绅会议并讲话,说:“摆在我们中华民族面前的历史任务,就是团结抗战,以求解放。本军就是为着这个目的,而不是为了别的目的而来的。为此,我们愿意根据国共两党商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办法,与友党友军平等相处,合作共事,请大家不要产生怀疑和误会。”此举有效缓和了地方对立情绪。他更注重对中间势力的争取。1940年6月,他与刘少卿只身入寨,同国民党安陆县游击兵团第三支队支队长严叔端坦诚交谈。李先念的浩然正气和民族大义打动了严叔端,使其毅然率部起义,加入新四军共同抗战。对于安陆县开明士绅唐质明等,则通过宣传合作抗日政策,赢得其对部队物资的积极捐助。这些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团结了地方实力派,孤立了顽固派,为部队在孝感站稳脚跟、发展壮大创造了有利条件。

砥柱中流:浴血奋战淬锋芒

  1941年2月,新四军第五师正式组建。面对日寇疯狂“扫荡”与国民党顽固派蓄意摩擦,新四军第五师将士恪守“独立作战”信条,以灵活战术反“扫荡”,以破袭战震敌胆,以自卫反击捍正义,将孝感打造成坚不可摧的抗日堡垒。

  智勇双全破合围。1942年12月,日军第3、第40师团等部5000余人,分十四路向大悟山根据地发动“铁壁合围”,妄图“一周内肃清新四军”。当时新四军第五师师部及部分主力驻守大悟山,兵力不足千人,形势万分危急。12月16日夜,李先念在司令部召开紧急会议,在地图上精准判明日军的结合部存在缝隙,果断决策:主力由十三旅旅长周志坚率领,趁夜色沿隐秘山道突围;留一个营配合地方武装在内线袭扰牵制。突围部队冒雨疾行于悬崖峭壁间,周志坚身先士卒,指挥部队巧妙避开日军巡逻,于次日拂晓成功跳出包围圈,抵达安陆外线安全区域。与此同时,内线部队在大悟山主峰设伏,以冷枪、地雷持续袭扰日军,并在交通要道埋设群众自制的“土地雷”(陶罐装填炸药铁砂),使日军每前进一步都付出惨重代价。同时,小分队在花园至王家店铁路线炸毁日军弹药车,切断通讯,迫使日军分兵护路。原计划半月的“扫荡”,日军因粮弹不继、伤亡巨大,仅七天便狼狈撤退。此役新四军第五师以伤亡50余人的代价,毙伤日伪军300余人,其灵活机动的战术被延安《解放日报》誉为“敌后游击战的典范”。

  破袭交通断敌脉。平汉铁路是日军的战略运输“生命线”,新四军第五师视其为必争之地。1941年8月,为配合华北八路军反“扫荡”,李先念下令发动“八月大破袭”,重点破坏孝感花园至陆家山段铁路。战前,地方党组织高效动员孝感、云梦两县8000余名群众,组成“破路队”、“运输队”、“警戒队”。8月12日夜,月黑风高,在部队掩护下,群众扛着撬棍、斧头、煤油桶涌向铁路线。50岁的农民王大爷带着三个儿子齐上阵,誓言要毁掉鬼子赖以机动的铁路。军民紧密协作:青壮年奋力掀铁轨、锯枕木,妇女儿童接力搬运,老人则在远处严密放哨。经一夜奋战,约10公里铁路线瘫痪,铁轨被掀翻,2000余根枕木化为灰烬,3座桥梁被炸毁。次日日军抢修队刚至现场即遭伏击,死伤惨重。此次破袭使平汉铁路中断运行12天,有效牵制了日军兵力,迫使华北日军抽调部队回防,有力支援了华北战场。对于深入根据地的日伪据点,新四军第五师采用“围点打援”战术。1943年冬,周巷据点伪军频繁下乡抢粮,民怨沸腾。部队先派武工队切断其水源粮道,再用“土广播”喊话攻心:“缴枪不杀,回家过年!”伪军士气崩溃,逃亡者众。除夕夜,部队乘敌懈怠发动强攻,仅半小时即攻克据点,歼敌180余人。百姓欢欣鼓舞,抬着猪肉米酒犒劳子弟兵,庆贺能安心过年。

  自卫反击捍大义。皖南事变后,盘踞孝感、礼山(今大悟)的国民党顽固派程汝怀部,屡次制造摩擦,甚至悍然袭击抗日根据地。1941年3月,程部戴焕章支队1000余人,趁第五师主力反“扫荡”之际,偷袭孝感北部根据地,残忍杀害地方干部12人,抢掠群众粮食2000余斤。消息传来,根据地军民群情激愤。李先念决定给予坚决反击,在刘家河巧妙设伏:以十三旅一部正面阻击,地方武装袭扰侧翼,民兵则负责断敌退路。3月15日,戴焕章部进入伏击圈,霎时间手榴弹如雨点般落下,战士们奋勇冲锋。激战两小时,歼敌600余人,俘虏300余人,戴焕章仅率少数残兵狼狈逃窜。战后,新四军第五师恪守民族大义,释放全部俘虏,并送还部分缴获物资。时任新四军第五师政治部主任任质斌发表严正声明,强调只打击反共顽固派,绝不损害抗日大局。这一有理有利有节的行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连国民党内进步人士也致电表示敬佩新四军以民族大义为重的胸怀。

鱼水情深:万众一心筑长城

  “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真理,在孝感军民同仇敌忾的抗战岁月中得到最深刻的印证。民主政权凝聚民心,百姓以生命护卫子弟兵,共同在血与火的熔炉中铸就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民主新政暖人心。1940年春,安应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赵家棚宣告成立,墙上“还政于民,造福百姓”的标语格外醒目。新政权甫一建立,便雷厉风行推行“二五减租”、“分半减息”政策。1941年,鄂豫边区遭遇六十年未遇的特大旱灾,孝感境内河流断流,田地龟裂,饥民流离。安应县委书记在紧急会议上掷地有声地表示,宁可部队少吃,也要保障群众活下去!随即发起规模浩大的“千塘百坝”水利工程,实行“有田者出米,无田者出力,以工代赈”。李先念亲临工地与军民共同劳动,并从部队本已紧张的给养中调拨10万斤粮食支援。全县军民顶烈日、挑灯夜,农妇送水送饭,儿童团站岗放哨。经两个多月艰苦奋战,共修筑塘坝106座,开挖水塘1063口,可灌溉田地8万亩。当年秋收,安应县粮食产量奇迹般比上年增产20%,百姓由衷赞叹这是共产党带来的“救命水”。根据地高度重视教育,在孝感创办了20多所列宁小学,除教授文化知识,还传唱抗日歌曲,讲解革命道理,贫苦子弟一律免费入学。至1945年,孝感地区已建立起8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基层农会、妇救会覆盖率高达90%,群众发自内心地认同:“这是咱自己的政府!”

  箪食壶浆助子弟。“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孝感人民用生命和热血诠释了这句话。1943年冬,日伪军在孝感南部湖区疯狂“清乡”。52岁的农妇李二姑冒险在家中藏匿了3名新四军重伤员。当伪军搜查逼近时,她挺身而出,凛然宣告:“人是我藏的,要杀要剐冲我来!”虽遭敌人严刑拷打,她始终咬紧牙关,未吐露半字,最终英勇就义。临刑前,她高呼“新四军万岁!”在艰苦的反“扫荡”岁月里,群众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支援方式:山岗上的“消息树”应声而倒,便是敌人来袭的警报;插着三根鸡毛的“鸡毛信”,代表着十万火急的军情;妇女们甚至将情报编入婉转的民歌调子中传递(如“对面山上来了鸟”暗指日军,“河里船儿摇啊摇”意指部队)。1942年一次紧急转移中,500多名群众自发组成“担架队”,冒着枪林弹雨,硬是将200余名伤员安全护送到后方,许多人在途中被子弹擦伤也绝不退缩。“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激昂标语贴遍孝感的村镇。仅孝感县一地,就有超过5000名热血青年踊跃参军。三汊埠的陈家三兄弟同时入伍,母亲送别时殷切叮嘱:“不把鬼子赶出去,就别回来见我!”妇女们则组织起“缝衣队”,夜以继日赶制军需。仅1944年一年,就向前线输送了12万双军鞋,鞋内常绣着“打胜仗”、“保家乡”等鼓舞士气的字样。美国《纽约邮报》记者马丁在采访李先念时感慨地讲到:“我发现新四军和八路军共同之处,就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人民。所以你们到处都获得了胜利。”

  热血丹青铭功勋。在孝感这片浸透热血的土地上,新四军第五师将士书写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战功。从1939年到1945年,他们在鄂豫边区抗击着15万日军和8万伪军的轮番进攻,历经大小战斗1260余次。1945年战略反攻阶段,部队在孝感境内势如破竹,连续攻克18处日伪据点,收复失地2000平方公里,迫使残敌龟缩于县城据点。至抗战胜利,新四军第五师(含其前身部队)在整个鄂豫边区共毙伤日伪军4万余人,俘虏1.5万余人,另有1.5万余名伪军阵前起义或投诚。辉煌战果的背后,是1.3万余名将士的壮烈牺牲。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喜讯传来,孝感军民聚集在根据地广场上,点燃熊熊火把彻夜欢庆。许多老人喜极而泣:“终于等到这一天了,牺牲的伢们鲜血没有白流!”新四军第五师以孝感为重要支点,成功创建并巩固了华中最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从战略上完成了对武汉日军的战略包围,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

精神永耀:薪火相传启新程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忠孝”二字,完美地统一于孝感这个孝道之城、红色之城,形成了“至孝至诚、图强图新”的孝感精神。在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革命战争年代,新四军第五师在孝感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展壮大,无数革命前辈和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发展工作第一,独立作战第一”的精神丰碑。这座崇高的精神丰碑,本身就与孝感精神同根同源,历经岁月的洗礼,愈加璀璨夺目。这座崇高的精神丰碑,以其“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丰富内涵,早已成为孝感儿女“战胜一切困难、共创美好未来”的力量源泉,正激励着孝感人民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副中心城市、奋力打造支点建设重要增长极。

  主动担当挺脊梁。当年,孤悬敌后长达五年,第五师与党中央的联络时常中断,物资补给极其困难。面对困境,李先念和五师党委始终坚持独立判断形势、独立作出决策、独立开展作战的原则。1943年,日军发动大规模“扫荡”,部队陷入粮弹两绝的绝境。面对有人提议向友邻部队求援,李先念强调:“我们必须立足自身,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困难!”将士们以野菜树皮果腹,依然斗志昂扬,最终成功粉碎了敌人的“扫荡”。今日,这种自力更生、勇于担当的精神在孝感的发展实践中焕发出强大生命力。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严峻挑战,孝感不等不靠,坚定实施“大抓工业、抓大工业、把工业抓大”战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工业经济“赋能挺脊”行动。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3258.5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全市经济运行呈现稳健向好、持续向优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明显快于全国和全省。当年新四军第五师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能在绝境中开辟根据地,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今日之孝感,上下同心,同向同行,我们更加有信心、有决心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闯出广阔新天地。

  人民至上固根基。当年,新四军第五师将士从“二五减租”解决民生疾苦,到李先念与战士、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再到1941年大旱灾时“宁可部队少吃,也要保群众活命”的决断,始终践行着“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宗旨。军民同心是战胜一切敌人的力量源泉。在新征程上,孝感忠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改善民生,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4年,全市统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新增停车泊位8890个、充电桩7340个,“游泳进校园”呵护未成年人安全,校园空调全覆盖让孩子们冬暖夏凉,幸福食堂让老年人吃上可口的饭菜,保交楼、保交房任务顺利完成,全市新增城镇就业7.9万人,市县城区新增常住人口12.3万人,群众民生福祉更加可感可及。

  务实创新开新局。当年,在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中,新四军第五师面对敌强我弱、环境险恶的局面,没有墨守成规。他们创造性地运用“敌进我进”、“围点打援”、利用矛盾分化瓦解伪顽等灵活战术,闪耀着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智慧光芒。今日之孝感,同样如此。澴川大地时时处处都闪耀着改革创新的光芒!全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首衡城供应链平台建设等一批改革成果落地,发展动能更加强劲;主城“双百”项目积极推进,京港澳高速新孝感互通提前建成,复兴大道提档升级,40多条城市道路建成通车,邓家河公园流光溢彩,孝感每天都是新的,城市面貌更加秀美。

  攻坚克难扬锐气。当年,面对日寇的凶残暴虐和顽固派的挑衅,新四军第五师将士始终展现出“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英雄气概。无论是大悟山反“扫荡”的绝境突围,还是平汉铁路破袭战中的军民协力,都彰显了不畏强敌、敢于斗争、善于胜利的顽强意志。近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切实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抓手,纵深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带头锻造纯洁的思想作风、优良的学习作风、务实的工作作风、严明的领导作风、俭朴的生活作风,以新风正气引领干事创业,不断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孝感篇章提供坚强保障。2024年,全市大力发扬斗争精神,一体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四种现象”研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敢快干”的作风更加硬朗。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进一步强化支点意识,抬升发展标杆,高扬“进”的主旋律,扎实推进“七大战略”,深入实施“十大行动”,推动形成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干事创业氛围浓厚的良好局面,为“建设副中心、打造增长极”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语

  伫立于大悟县城区的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仰望高耸入云的鄂豫边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八十年前的烽火硝烟仿佛穿越时空,浮现眼前:李先念当年在油灯下运筹帷幄的坚毅身影,陈少敏与农家姐妹一同纺线的温馨画面,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在铁路旁埋设炸药的果敢行动,老区人民发扬“锅里匀饭、缸里匀米”的精神无私支援人民子弟兵的感人场景……这些铭刻在历史丰碑上的英雄群像,共同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壮歌,也铸就了孝感这座忠孝之城最深沉、最鲜亮的精神底色。

  八秩光阴,精神永存。当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钟声庄严响起,我们深切感悟:铭记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是为了汲取力量,更好地砥砺前行;传承穿越时空的伟大精神,是为了坚定信念,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革命前辈和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共同铸就的精神丰碑,将永远矗立在澴川大地上,激励着孝感人民在“加快建设副中心城市、奋力打造重要增长极”的新征程上,奋力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