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作《沙家浜》家喻户晓,与《沙家浜》有关的人和事,散见于报刊上的也不少,但有一个人物未见提及,他就是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的刘飞。他曾在阳澄湖上领导过四十多个伤病员,是《沙家浜》中郭建光的人物原型之一。
《沙家浜》一剧的素材,来源于1939年发生在苏南阳澄湖上的故事。
那年9月下旬,以新四军为主力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击退了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的大规模进攻。为避免与国民党军发生更大冲突,10月初,“江抗”被迫从苏州、江阴、无锡、常熟、太仓地区(即东路地区)西撤至扬中境内,而将40多个伤病员和十多个医护人员留在了阳澄湖上。在伤病员中,伤势最重的是“江抗”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刘飞。十多天前,“忠义救国军”的一颗弹头打进了他的肺部,虽经医护人员的全力护理,伤口没有恶化,但一咳嗽就吐血。在伤病员中,刘飞的职务也是最高的,伤病员们都拿他当领导,他也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领导重任。
“江抗”一撤,日伪军立即严密封锁了阳澄湖及其周边村庄,但群众都自发起来供养和保护新四军的伤病员。发现日伪军进村时,群众马上把伤病员转移到小木船上,隐匿进阳澄湖的芦苇荡里。日伪军走后,群众随即将伤病员接回村庄,在厨房、牛棚、猪圈、草堆里建起隐蔽的病房。尽管这样,形势还是十分严峻,有的伤员遭到日伪军的捕杀,有的伤员因缺少药物治疗,又不停转移,得不到很好休息,伤口发生感染,得败血症牺牲了。到10月底,只剩下《沙家浜》中所说的36个伤病员。在那艰难的日子里,刘飞躺在门板上,一有机会就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开会、谈心,鼓励大家战胜伤痛、战胜敌人,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为了防范敌人的突袭,他把一些轻伤号组织起来,担任警戒,他还给活动在阳澄湖上的一些地方武装头领写信,晓以大义,使他们没有与群众和“江抗”伤病员为敌。经过努力,刘飞又与主力部队取得了联系,这给伤病员们带来极大的鼓舞。
到10月底,除刘飞伤势仍十分严重外,其余伤病员的身体都得到了较好恢复,有的基本痊愈。此时,不少人提出要回主力部队去。是让大家走还是把大家留下来?刘飞目睹阳澄湖一带的群众对“江抗”的期盼之情,想在阳澄湖上重建“江抗”。他的想法最终得到了大家的支持,36个伤病员向上级打报告要求重建“江抗”。陈毅同意了重建“江抗”的主张。11月初,原江抗”三路政治部主任杨浩庐,前来向刘飞等人传达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关于建立新“江抗”的指示,并商讨成立“江抗”东路司令部事宜。大家要求刘飞出任司令员。刘飞考虑到自己伤势仍较重,不能亲自带部队行动,提出只参与新“江抗”的创建,不担任领导职务,并推荐生病已痊愈的“江抗”司令部参谋夏光出任司令员。大家同意了刘飞的意见。11月6日,“江抗”东路司令部宣告成立,并以伤愈的10多名干部战士组成了“江抗”东路司令部特务连。刘飞把自己和警卫员何彭福的短枪交给特务连,这才使新“江抗”有了两支打得响的枪。
新“江抗”组建后不久,在陈毅安排下,刘飞被转移到了上海疗伤。3个月后,陈毅安排刘飞重返“江抗”,任政治部组织科长,协助新“江抗”司令员兼政委和政治部主任的谭震林工作。此后不久,刘飞就成为这支部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