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城
上 篇
1926年10月21日,29岁的刘少奇从广州来到武汉。准确地说,这是他第一次到湖北,因为此前他虽有几次湘沪之间的长江之行,却都只路过此地。
11天前,北伐军攻克武昌,广州国民政府机关开始陆续迁汉。刘少奇此行的使命便是组建中华全国总工会汉口办事处,并为全总机关迁汉作准备。他此时的身份是全总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秘书长和全总汉口办事处秘书长,来汉后又兼任湖北全省总工会秘书长。
这位曾经参加领导安源煤矿和铁路工人大罢工、五卅大罢工、省港大罢工的著名工运领袖到武汉后,同全总其他领导人李立三、项英等一起,住进了汉口友益街尚德里4号——一幢普通的两层楼房。街对面的另一幢三层小楼,也就是友益街16号,为全总办事处和湖北全省总工会的办公地址。从此,这里便成为全国工人运动的指挥中心。
30年后,已是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刘少奇路过汉口短暂停留,从下榻的德明饭店步行到友益街。故地重游,感慨万千。省市有关部门准备把这里辟为纪念馆。他说,总工会旧址可以基本按原样恢复,但他的旧居无论如何不能列为纪念地,更不能把现在住在里面的居民赶出来。
随着国民政府首脑机关的迁入,武汉成为全国新的大革命中心。为适应工人革命斗争由秘密转为公开、工人运动迅速发展的形势,刘少奇一到武汉,就同李立三一起,创办了湖北全省工人运动讲习所。刘少奇、李立三亲自讲课。刘少奇主讲工会组织法、工会经济问题。
同时,他们以极大的精力发展工会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全国工会组织迅速增加,从10月到12月,仅武汉的工会组织就骤增至300个以上,会员达30万人。各地工会发动的反帝罢工此起彼伏,仅在武汉就发生30多起。
大潮涌起,泥沙俱下。对如此众多的工会进行教育、整顿,使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迫在眉睫。
尚德里那扇窗户的灯光亮了三夜,刘少奇指导工会建设的文稿完成了三篇。这三篇分别题为《工会代表会》、《工会经济问题》、《工会基本组织》的文章,是刘少奇根据自己调查的大量第一手材料写成的。它们提出并解决了当时工会建设中的三个基本问题,因而成为中国早期工运史上的重要文献,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