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伟人足迹

董必武革命的起点:红安与武汉中学

发布日期: 2017-03-21 来源:

  
  熊邦国

  董必武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红安是董必武出生成长地和早期开展革命活动的地方。青年时代的董必武目睹民生凋敝,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民族处于崩溃边缘,便与其他有志爱国知识分子一样,积极寻求改革中国社会和改变人民命运的道路。1911年,他参加了辛亥革命,加入同盟会和中华革命党,参加了反袁世凯的斗争。与此同时,他在家乡黄安首先号召妇女解放思想、放足、剪辫子,为黄安妇女办了一个“妇女讲习所”,组织她们边劳动、边识字、学习妇女求解放等道理。1917年,董必武在日本完成法学学业后回国,即与张国恩在武昌合办律师事务所并以此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1919年初,董必武结识李汉俊,俩人一起讨论十月革命,研究中国革命和十月革命的道路问题,认为:“中国革命必须走十月革命的道路”。1920年3月,董必武与张国恩等一起创办了私立武汉中学。武汉中学从此纳入了董必武的革命生涯中,与红安一起成为董必武革命生涯中两个重要的起点。
  一、董必武的出生地与革命新起点
  1886年3月5日,董必武在黄安(今红安)城南街“大井坎董家”呱呱坠地。红安是董必武的出生地,倒水河的乳汁哺育他成长,朴诚家风熏陶了他眷恋人民、主持公道、冲破黑暗的革命品质。
  武汉中学则是董必武从事新民主革命的起点。董必武从投身辛亥革命到参加反袁护法斗争,亲自尝试了中国旧民主革命失败的滋味。1918年3月至1919年8月,他在上海居住了一年多时间,参加了五四运动,特别结识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汉俊,通过阅读李汉俊介绍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书籍、报刊,认识到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像俄国那样,实行“阶级革命”,走十月革命道路,他自觉地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董必武才决定回武汉创办报纸和学校,为救国救民干出一番新的事业,走出一条革命的新路。
  董必武回到武汉后,与黄安同乡好友张国恩一起办报纸未成,便联络文普通学堂、武昌高等师范和日本留学时的几位同学好友,于1920年3月创办了武汉中学。董必武亲自选定了校址校舍、筹措了开办经费,解决了办学基金,提议了董事长和校长人选。为了提供个人分担的二十元开办费,董必武毫不吝惜地将皮袍典当了。教师由创办人担任,董必武承担了两个班的国文课。1922年,董必武又利用自己军事活动中募集到的六七百元经费,建起了武汉中学二部。应当说,武汉中学是董必武亲手创建的,没有董必武便没有武汉中学。正因如此,武汉中学将董必武诞辰的日子即3月5日定为校庆日。
  在董必武的主导下,武汉中学的革命色彩十分明显。学校规定低学费,以多招收贫寒子弟特别农村青少年入校,教职员只拿低薪或不支薪,董必武与陈潭秋等更是主动不支薪;允许男女生合校,女生可以和男生同班上课;成立学生会和班会,提倡学生自治;注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董必武在教学过程中,自编国文课本,采用白话文教学;倡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报纸书刊,关心国内外大事,通过恽代英的利群书社为学生购买《共产党宣言》、《新青年》、《湘江评论》等杂志;讲国文课时多向学生灌输具有人民性的诗文;指导学生办起《武汉中学周刊》,编写《政治问答》;邀请李汉俊、恽代英、刘子通等到校演讲社会主义问题。他还与陈潭秋等以武汉中学为依托创办各种教育社团,促进青年学生到工厂农村去接近工农群众。
  1920年8月,正主持武汉中学工作的董必武收到李汉俊从上海寄来的信,信中告之上海已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希望董必武、张国恩在武汉也建立一个共产主义小组。董必武与张国恩商议,邀请陈潭秋参与筹建工作。同时,陈独秀委派刘伯垂回到武汉协助董必武筹建党的组织。不久,在董必武住处武昌抚院街律师事务所正式成立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董必武、陈潭秋为小组负责人。并租用武昌多公祠五号为联络点,挂“刘芬律师事务所”的牌子作掩护。几乎同时,董必武、陈潭秋又在武汉中学建立起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7月,董必武参加完党的一大后,继续在武汉中学以教书作掩护从事革命活动,直至1925年春节后离开。
  可见,董必武是在主持武汉中学工作期间,以教书作职业掩护,利用武汉中学阵地从事建党活动的。董必武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初衷,闯出了革命的新天地。武汉中学是董必武革命活动的新起点。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