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伟人足迹

这个地方,毛泽东说“骑毛驴也要去看看”

发布日期: 2022-03-25 来源:

方立新  周甲禄  王贤  易艳刚

  这座城市,享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的美誉,传说中这里的每块石头都“含金藏铜”;这座城市,以“青铜之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著称;这座城市,有一处工业遗产旅游胜地——国家矿山公园,毛泽东手托矿石的雕像就矗立在公园的“日出东方”广场。

  这就是湖北黄石,一座为自己是“中国近代工业摇篮”而骄傲的城市,一座因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5年之内两次到访而自豪的城市。

  开国领袖心中“有团火”

  1953年2月19日,春寒料峭,毛泽东乘坐“长江号”舰艇视察长江。

  天黑时分,他看到岸上灯光闪烁。随行的人告诉他这里是湖北黄石,毛泽东立刻提出要上岸看一看。

  负责保卫的同志劝阻,说黄石连马路也没有,很不方便。毛泽东却说:“路不好,我就是骑毛驴也要去看看。”

  据湖北省档案馆藏资料记载,下船后,毛泽东一行人直奔大冶钢厂。从炼钢、铸钢、锻钢到轧钢,毛泽东在车间从南走到北,把钢厂生产一线从头看到尾。

  在轧钢厂,在430轧机加热炉旁,毛泽东仔细询问生产情况;在炼铁厂,毛泽东从工人手里接过蓝色看火镜,看铁水熔炼情况;在长江码头,毛泽东回眸长江边炉火闪烁的大冶钢厂,对前来送行的同志说:希望你们把这个厂办大办好!

  1958年9月15日,参加武钢第一炉铁水出炉庆典后的第3天,毛泽东原本要从武汉前往安徽视察。但他临时提出,要再到黄石去看一看。他这一天去看的大冶铁矿,是他一生唯一到过的铁矿山。据档案记载,毛泽东还再次来到大冶钢厂,登上平炉台和正在操作的工人一一握手,点赞钢厂“发展很快”。

  5年间两次到同一个地方视察,在毛泽东的一生中并不多见。这段佳话,一直是黄石人介绍自己城市的特殊“名片”。

  毛泽东为什么如此看重黄石?只要我们回望70年前“一穷二白”的中国,回望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就不难理解,共和国缔造者心中“有团火”,使得他对这座有着中国近代第一座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铁矿的“矿冶之都”投注了更多的目光。

  毛泽东心中的那“团火”,就是作为工业文明象征的炉火,就是让中国实现工业化的梦想。而黄石,正是一座3000年炉火不熄的城市。

  旧中国给新中国留下的是一个工业极端落后的“家底”。毛泽东曾感慨那时的中国“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工业的落后,最突出体现在中国“人均钢铁产量只够打一把镰刀”。

  近代中国,从世界文明之巅“断崖式跌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之前,有志之士为救国强国不懈奋斗,却无能为力、无济于事,“矿冶之都”黄石的命运堪称缩影。

  毛泽东曾指出:谈到中国的钢铁工业,就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在毛泽东心目中是不应当被忘记的几位近代中国人之一。因为,张之洞在清末主政湖北期间,为发展民族工业,减少对外依赖,实现富国强兵,创建了亚洲最大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被人们誉为中国近代的“钢铁之父”。在湖北省档案馆里,保存着一份完整的《汉冶萍公司志》。当年,比日本第一家钢铁企业八幡制铁所早7年、钢铁产量几乎占到全国钢铁总产量99%的汉阳铁厂,原料就来自大冶铁矿。可以说,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发展的序幕,也是在黄石开启的。

  但是,那时的中国风雨飘摇,张之洞无力回天,汉冶萍无济于事。但张之洞等有志之士的努力,毛泽东没有遗忘;长江中游南岸的矿冶之都黄石,在毛泽东心目中仍有着重要位置。他领导站起来的中国向工业化进军,“骑毛驴也要去看看”黄石,完全合乎历史的逻辑。

  60多年过去,这座因矿立市、以冶兴市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了哪些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从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开始了调研。

  铜绿山上的“原火”

  四周都是矿山、矿坑的铜绿山上,一栋三层小楼格外醒目,正门上方八个金色大字“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俊朗沉雄,出自对这里情有独钟、罕有题词的考古大家、“七国院士”夏鼐先生之手。

  1973年6月,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的矿工们在铜绿山露天采矿时,意外发现了13把深藏地下的铜斧。

  考古学家们依据这些铜斧,顺藤摸瓜发掘出了一座座密如蛛网、迷宫般神奇的古老矿井。

  66岁的黄石市博物馆原馆长龚长根曾参与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最初的考古调查。据他介绍,同位素碳14测定,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中最古老的矿井距今3200多年,可上溯至商代晚期,经西周、春秋、战国直到西汉,隋唐以后在早期遗址上继续开采,前后延续了13个世纪之久。

  这次发掘犹如平地一声惊雷,揭开了中国工业文明神秘面纱的一角。这座三千多年前的遗址,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规模最大、采掘年代最长、冶炼工艺水平最高、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铜矿遗址,推翻了“青铜文化西来说”。

  “铜草花、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就有它。”秋冬时节,游客们一路欣赏着褐紫色的铜草花,走近铜绿山古矿遗址博物馆。“铜草花形如牙刷,又称牙刷花,其神奇之处在于,它的盛开就昭示着地下有铜矿。”博物馆讲解员张燕说。

  拾级而上,遗址博物馆内,一处三千多年前的古采矿遗址令人倍感震撼。在采矿遗址旁的四方塘遗址,考古人员2012年发现了宋明时期焙烧炉,近年又发现了由数十座春秋时期的古墓组成的墓葬群——这是中国矿冶考古首次发现古代墓葬。

  矿冶文化研究专家、湖北理工学院院长李社教带着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边参观边讲解,“研究发现,当时的先民已掌握一套相当先进的找矿、采矿、冶炼技术;解决了深井开采支护、照明、排水、运输、通风等技术难题,而且还使用鼓风竖炉炼铜技术,形成一套科学的开采和冶炼技术体系。”李社教说,“冶炼是人类从石器时代转向青铜器时代的转折点,铜绿山遗址发现的8座春秋竖炉,代表了中国先秦时期炼铜的最高水平。”

  昆明工学院一位教授抚摸着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井壁流泪了。他说,我们以前给大学生讲塔接式框架支护技术时,举的是200年前英国的例子,没想到自己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解决这个问题。

  对遗存的大量古炉渣抽样分析显示,其含铜量大部分小于0.7%,与现代科技炼铜炉渣含铜量差别不大。经专家考证,后母戊鼎、越王勾践剑的铜都来自铜绿山,铜绿山的青铜可铸造大量兵器,与楚国的强大有直接关系。

  考古大家夏鼐对铜绿山情有独钟。1976年和1980年,夏鼐曾两次到铜绿山实地考察。1980年6月2日,中国古代青铜器学术讨论会在美国纽约召开。开幕式上,夏鼐第一个发言,他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作了《铜绿山古铜矿的发掘》的演讲。

  1981年10月13日,古代冶金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夏鼐与殷玮璋详细讲解了铜绿山古铜矿炼炉与模拟实验,引起了世界各国专家、学者的兴趣。会后,世界著名冶金史专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史密斯等一行8人专程来铜绿山考察古铜矿遗址。

  当时,78岁的史密斯教授激动地说:“多么聪明的人民!我在这里看到了世界其他地方看不到的东西。”

  美国哈佛大学考古学家麦丁教授说:“中东等地虽然很早就开始了铜矿的冶炼,但其采矿遗址的规模、冶炼用炉的先进程度等,均远不能与中国铜绿山古铜矿相比,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无疑是世界第一流的古铜矿遗址。”

  李社教认为,铜矿的大规模开采需要精细的协作与分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证明,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古代除了农耕文明,还有以黄石为代表的先进工业文明,这里的炉火三千年不熄,推动着中华工业文明不断发展进步。

  1982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清单;2001年3月,它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