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伟人足迹

这个地方,毛泽东说“骑毛驴也要去看看”

发布日期: 2022-03-25 来源:

  千年不熄的炉火

  黄石不仅有铜绿山的古铜矿,铁山上长2200米、深440米、被称为“亚洲第一采坑”的大冶铁矿露天采矿坑,见证着湖北黄石市“千年铁都”的历史。

  清康熙年间编修的《大冶县志》称:“铜绿山在县城西五里,山色紫赤,每骤雨过时,有铜绿点缀土石之上,如雪花小豆,或云古出铜之所。”记载表明,大冶自古以来就是产铜的地方。

  “吴王孙权以黄武五年(公元226)采武昌铜、铁、作千口剑、万口刀。”南北朝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记载的孙权用黄石的铜铁铸造兵器的历史,镌刻在“亚洲第一采坑”旁的浮雕墙上,17组铜浮雕述说着大冶铁矿的千年采矿史,吸引游人驻足观赏。

  考古发现的遗址和文物表明,黄石地区是中华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隋朝时期,晋王杨广下令在铁山南设置十座炼炉,铸造五铢钱;南宋时,岳飞令岳家军在大冶一带劈山开矿,锻造“大冶之剑”与金兵作战。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等人,也留下了在黄石采矿冶炼的形迹。

  在李社教、龚长根等长期关注黄石矿冶文化的专家看来,黄石炉火最旺、地位最高的时期应该在唐宋年间。据《隋唐五代史》记载:“唐天佑二年(905年),杨吴武昌节度使秦裴在治7年,积军储20万,开青山大冶,公家仰足。”

  这是历史上对大冶“青山”作为冶炼之所的最早记载。秦裴也因置青山场院(场为采冶机构,院为行政管理机构),采矿冶炼,大兴炉冶,成为黄石人传颂千年的历史人物。

  事实上,在秦裴之前,唐代大文豪韩愈的父亲韩仲卿曾在武昌县令任上,为当地的矿冶开发做出了贡献。韩仲卿离任时,老百姓为其刻石立碑颂德,执笔人就是因从永王获罪寓居豫章(今南昌)、常到武昌走动的大诗人李白。他在《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中写道:“其初铜铁曾青,未择地而出,大冶鼓铸,如天降神。既烹且烁,数盈万亿,公私其赖之。”

  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李煜为南唐国主时,析武昌县三乡,与青山场院合并新设一县,根据《庄子·大宗师》“天地为火炉,造化为大冶”之语,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名为大冶县。

  明朝开国不久,朱元璋在黄石现今所辖的大冶和阳新设置兴国冶。大冶地区的铁山,成为兴国冶的铁矿石基地。据史料记载,当时全国官铁年总产量为1800余万斤,洪武七年(1374年)兴国冶年产铁百万斤,足见当时铁矿开采冶炼之盛。

  近代工业的星火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内,纪念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而建的怀盛亭就在“亚洲第一采坑”边上。

  两年前,铁山区的新桥洞经过改造后被命名“宣怀门”。长江南岸的汉冶萍遗址内,树立着两座高7.2米的雕像,是为纪念均在72岁辞世的张之洞和盛宣怀……这些无不表明,这两位历史人物与这座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钢铁工业是近代工业之魂。钢铁生产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西方近代工业日新月异,“富强遂甲天下”。而当时的中国处境十分窘迫:洋务企业需大量钢铁,民间所产土铁多不合用,不得不“动靡数百万”取自于西人。“即洋针一项极小之物,计每年进中国者,值洋七十余万元”。

  更严重的是,一旦洋人煤铁不来,各工厂废工坐困。煤铁工业直接扼住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咽喉。发展本土钢铁业,逐渐成为洋务派乃至朝野上下的强烈愿望。

  1874年,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派幕僚盛宣怀到全国各地寻找产煤铁之区,同时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准备创办中国的钢铁工业。1875年,盛宣怀在湖北广济盘塘设立“湖北开采煤铁总局”。

  1877年秋,被盛宣怀聘用的英国矿师郭师敦在勘矿报告中说:“大冶县属铁矿较多……现就探见铁层铁脉约有五百余万吨之数。若以两座熔炉化之,足供一百年之用。”此地的铁矿石净质为60%-66%,而世界上最好的铁矿石净质为70%,大冶铁矿足以与英、美等国所产上等铁矿相提并论。

  黄石,这座三千年炉火不熄的矿冶“古都”,将发展近代工业、振兴民族工业扛在了肩上。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后,开始在湖北大兴洋务。4年后,他主持兴建的汉阳铁厂投产,成为亚洲第一个现代化钢铁企业。位于大冶县的大冶铁矿,作为铁厂的原料基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其规模为当时东亚之冠。

  为把大冶铁矿的矿石经长江水运运到汉阳铁厂,一条由铁山之麓开至江岸石灰窑的铁路,在1892年铺设完成。这座湖北历史上第一条铁路,客货车及枕木均购自德国。

  1896年,张之洞将厂矿交盛宣怀招商承办,改官办为官督商办。1908年,盛宣怀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开启了公司的商办历程。

  两人“承上启下”,联手开辟了中国现代钢铁工业。作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堪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民国元年的《东方杂志》记载:汉冶萍公司生产的铁在美国试销时,美国人“骇异宝贵”。因为洋铁加锰太少,使用时常有剥落之虑;而汉铁含有天然的锰,冶炼时还加锰矿,产品“刚中兼柔,锉削如意”。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品牌,汉冶萍公司产品屡屡参加国际国内各种展会,并多次获奖。

  直到1919年鞍山钢铁厂建成投产,20多年的时间里,这家铁厂生产了中国90%以上的钢铁。

  清末,大冶境内丰富的铜铁矿藏和石灰石,吸引了大量官方和民间资本涌入,陆陆续续出现十多家官办、民营与外资煤矿。1913年,汉冶萍公司筹建大冶铁厂(即大冶钢厂),1922年其一号高炉出铁。

  黄石地区还分布着慈禧御批的远东第一水泥厂——华记水泥厂、中南地区第一条铁路——大冶铁矿运矿铁路、中南地区第一大电厂——黄石电厂、湖北省最大的煤炭基地——源华煤矿公司、长江最大的运矿港口——黄石港。

  李社教说,清末民初,黄石是中国唯一拥有钢铁、水泥、煤炭、电力等重工业部门齐全的矿冶工业基地,是近代中国民族重工业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也是中国近代工业史上的一缕曙光。

  然而,国家积贫积弱之下,这样的曙光显得太过微弱。在汉阳铁厂改造扩建过程中,盛宣怀既无法获得国库空虚的清廷的经费支撑,也没能从民间得到足够的融资,不得不与日本签订借款合同,并以大冶铁矿的矿石还本付息,一步步陷入日本人布下的陷阱……

  从1938年10月大冶沦陷,至1945年日本投降,日本在大冶矿山掠夺走500余万吨铁矿石,占日本掠夺中国铁矿石的9.66%。档案记载,大冶铁矿从1893年正式投产到1945年,共计生产铁矿石2092.32万吨,被日本掠走1550.8万吨,约占总产量的74%。

  在湖北师范大学教授、汉冶萍研究中心负责人蔡明伦看来,一部汉冶萍史,就是一部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史。汉冶萍公司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站起来了,企业才能有发展的空间。

  湖北大学教授周积明说:“汉冶萍公司最终还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错综复杂,时局扰攘,日债沉重,但最重要的是始终未能得到国家的支持。”

  工业强国的薪火

  站在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汉冶萍广场,历史与现实的强烈对比令人唏嘘:一边是为国产C919大型客机、港珠澳大桥、“神舟”“天宫”“嫦娥”等大国重器提供特种钢材的现代化生产车间,另一边是饱经沧桑而今只剩断壁残垣的汉冶萍高炉遗址。

  这两座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的高炉,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高炉,共生产两年零两个月,炼出25.8万多吨生铁,大都运往日本偿还日债。

  1938年夏天,日军逼近石灰窑,并用飞机封锁黄石港上游江面。当年7月28日,蒋介石致电钢铁厂迁建委员会主任委员杨继曾:“汉冶萍公司大冶化铁炉等,既不便拆除,应准备爆破为要。”随后,国民党武汉卫戍总司令部派爆破队将化铁炉、热风炉等重大设备和部分厂房炸毁。

  国家的动荡不安、积贫积弱,让盛极一时的汉冶萍公司迅速衰败、名存实亡。1948年底,国民政府正式撤销汉冶萍公司,将其全部资产交由新成立的华中钢铁有限公司,汉冶萍公司退出历史舞台。

  抗战胜利后,华中钢铁公司想恢复一座高炉冶炼,但已经奄奄一息的国民政府既缺机件也缺资金,最后七拼八凑,只建起了一座66立方米的小高炉。

  振兴民族钢铁业的重任,落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1949年5月15日拂晓,解放军横渡长江,石黄镇和平解放。是夜,大冶县城解放,由武汉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并设石灰窑工业特区特派员。

  当年6月12日,经中原临时人民政府批准,将大冶县的石黄镇及铁麓、申五、上乐、下章等四个乡划出,成立“湖北大冶特区办事处”。

  1949年9月29日,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湖北省大冶工矿特区”,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工矿特区。

  第一任工矿特区区长刘金声曾说:“成立大冶工矿特区是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发展工业商业,支援全国的解放。这个区域因为是工业区,上级特别重视,将来生产物资可以支援其他地方。”当时的矿区,共有4万余人口,厂矿职工便有5000余人。

  黄石因为有矿冶,在近代中国占据了显要地位。与张之洞等洋务派领袖在经受帝国主义船坚炮利的刺激后,师夷长技以制夷奋力创办民族钢铁工业一样,毛泽东等新中国缔造者们,对民族工业的落后也有着刻骨铭心的痛,都有一种浓厚的钢铁情结。

  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写道:“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没有人民的福利,没有国家的富强。”正是这种浓厚的工业情结,让毛泽东在1953年和1958年两次到黄石视察。

  在毛泽东视察的鼓舞下,1959年,大冶铁矿产矿石290万吨。到20世纪70年代初,产量达到顶峰年产505.1万吨。作为新中国的“工业粮仓”,黄石源源不断地向国家输送原材料,为振兴民族工业做出了贡献。

  数据显示,从建市到2008年,黄石累计向国家贡献1.9亿吨铁矿、74.13万吨铜精矿、5400万吨原煤、5.6亿吨非金属矿。产钢2865万吨、铜270万吨、水泥1.25亿吨。直接上缴利税270亿元,累计贡献350亿元。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