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明网讯 5月29日,中央文明办在山东省日照市举办“中国好人榜”5月入选名单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107位身边好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其中湖北上榜3位。分别是泰国勇救溺水游客的武汉80后护士高秋玲;扎根社区奉献多年无怨悔的武汉好民警沈胜文;坚守大山深处39年的襄阳六旬教师董朝兵。
80后护士泰国勇救溺水游客
人物故事:
2015年4月10日,武汉市普爱医院古田三路院区骨二科护士高秋玲在泰国普吉岛无所畏惧,挺身抢救溺水者。她的大义之举赢得了在场中外游客的一致赞许,游客们自发将这感人一幕上传互联网,网友们纷纷为这位87年的武汉姑娘点赞,一致认为,高秋玲体现的正是我们敢为人先的武汉形象!
先锋护士救人无畏——“救她,无论结果如何我都不会后悔!”
高秋玲与丈夫喻辉为庆祝结婚周年纪念,一起前往泰国普吉岛游玩。10日,泰国当地时间下午2点15分,高秋玲在珊瑚岛海滩游泳时,突然听见岸上传来“有人溺水”的惊呼。循声望去,有人正拽着一个已昏迷的人往沙滩上艰难拖行,见此情景,高秋玲赶紧回到岸边。那是一位约50多岁的中年女子,不省人事,面朝下趴在沙滩上,周围的人不停地呼喊着她,拍打她的身体。高秋玲见状,赶紧扒开人群,跪下来,准备救人。这时,人群中不断有小声提醒高秋玲:“还是等专业救援的人来救吧,万一你没把人家救活,你就摊上大麻烦了!”但高秋玲顾不上这么多,身为护士的她深知,此时溺水者的心脏每多停跳一秒,生命就可能无法挽回!
高秋玲俯身,以熟练的手法为女子检查,发现口鼻内有大量泥沙残留她将女子翻身侧卧,用手将女子鼻腔里的异物抠出,但当尝试打开气道时,却发现她牙咬得太紧,根本掰不开。“时间紧迫。”高秋玲立即让其平躺,对她进行胸外按压。
一、二、三……高秋玲在心中默默数着,胸外按压30次后,她又对溺水女子进行人工呼吸。婆婆身材不胖,但肚子很大,在做心脏外按压时,明显看到还没消化的食物和饮料水从口鼻中流出来,但高秋玲护士却完全没有考虑这些,一个念头就是抢救生命!就在她实施这一系列抢救时,人群中仍然有“好心人”提醒高秋玲,但她依旧心无杂念地为女子重复一个又一个徒手心肺复苏……一个循环完成后,昏迷中的女子有了眼球活动,“紧咬的牙关也慢慢松开”。
大约5分钟,进行完5次心肺复苏循环后,昏迷中的溺水女子终于睁开了眼睛,微弱的脉搏和心跳也开始恢复,脱离生命危险。这时,当地急救人员将获救女子送往附近医院进一步救治,大家都送了一口气。有人问高秋玲,万一当时这个人没有抢救成功,你怎么跟她的家人解释?高秋玲坚定地回答说:“生命的意义在于活着!好好活着!救她,无论结果如何我都不会后悔!”
成长土壤造就英雄——“救人前的那个夜晚,我还在心中默默复习心肺复苏”
“高秋玲是武汉人的榜样,是英雄!”这是网友们对高秋玲的评价。但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救援,高秋玲的领导可并不意外。接触过她的护士长、科主任们都知道,高秋玲是科室里的“女汉子”,经常主动揽下科室的重活累活,同事们都戏称她是“高壮壮”。丈夫喻辉也说,老婆每次回家都“累瘫了条”,自己虽然十分心疼,但妻子乐在其中,自己也只能支持。
普爱医院护理部每月都会进行心肺复苏实战操作和考核。 “救人前的那个夜晚,我还在心中默默复习心肺复苏。没想到,还真派上了用场。”无论工作还是休息,这些已经成为她每天必做的功课。
高秋玲今年26岁,上班5年,工作表现较好,是医院“优秀护士”,她定期参加医院的举办“道德讲堂”等一系列的精神建设活动,在这种文化氛围感召下,全院职工积极向上,争做道德先锋。
高秋玲所在的科室——普爱医院古田三路院区骨二科也是具备深厚人文基础。无论是2008年汶川地震的最前线,还是阿尔及利亚、新疆最艰苦地区,都有该科室医护人员前赴后继的身影。
骨科二病区是普爱医院最早开展优质护理的示范病区,秉承“慈善为本,奉献爱心”的人文理念,科室不断涌现大批优秀护士和先进事迹,常常有病人被护士感动得热泪盈眶,病人盛赞骨科二病区是一个优秀的团队。
经过5年的历练,团队中的高秋玲护士也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护理骨干。
点滴真情彰显大爱——“看到别人平安,我就很快乐!”
高秋玲心地善良,乐于助人。2014年,有位农民工受伤后被送到我科治疗, 家住十堰的他无依无靠,浑身多处骨折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他甚至连吃饭的钱都没有,无良的老板逃之夭夭。于是骨科二病区的护士都成了他的亲人,为他端屎倒尿买饭。高秋玲更是撸起袖子为其打水擦拭全身,清除血渍以及排泄物。同时买来八宝粥送给患者。
高秋玲是一位有责任感的护士,她把科室当成了自己的家,看到需要清理的地方,不需要任何人安排,她都是主动去做,比如冰箱定期清洁除霜,被服间里的床单被套放凌乱了都是她抽时间主动整理。她是护士长的好帮手。
高秋玲也是一位见义勇为的护士,前不久一位术后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在进行下床功能锻炼时,因卧床久身体虚弱站不住,即将跌坐床下,家属也扶不住,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高秋玲看见了,跑过来一把将老人抱住托送回床上,老人平安无事,但是她却扭伤了腿部,事后家属万分感谢。
“累不累?”有时丈夫喻辉会心疼地问她,但她总是笑笑:“我就是喜欢做护士,看到别人平安,我就很快乐!”
好民警扎根社区奉献多年无怨悔 被誉“沈当家”
人物故事:
沈胜文,1968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2004年从部队转业到武汉市公安局江岸区分局百步亭派出所担任社区民警。多年来他带领社区志愿者下班后在发案重点时段坚守岗位,自觉加班巡逻,保障了社区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百步亭文卉苑社区是目前武汉市最大的廉租房聚集区,“五多” (即低保户多、独居老人多、残疾和精神病人多、困难家庭重症疾病患者多、重点人口多)和“五难”(即治安难、就业难、城管难、卫生管理难、查处打击难)的情况十分突出,治安状况复杂严峻,管理服务难度大,安全防范任务重。2013年8月社区民警沈胜文接管文卉苑以来,始终以警务室为工作平台,全天候沉入社区,深入居民家中,密切联系群众,为困难居民排忧解难,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同时全面落实人防、物防、技防设施,积极开展群防群治,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暂时缓解了这个复杂社区的治安压力。沈胜文在社区工作的理念是:“服务至上、警民携手、共创平安”,方法是:做好“人到,心到,情到”。
人到:作为一名社区民警平常要迈出双脚,“串千家门、知千家情、了千家事”。一是积极开展群防群治,维护社区治安秩序。接管伊始就相继召开了社区群干、门栋长、居民和物业公司从业人员议事协商碰头会,通过发放《致居民的一封信》、每周张贴《警情通报》进行宣传,把群众都发动起来加强自防,参与社区、小区的安全防范。今年以来就联合区房管局、百步亭城管中队、文卉苑居委会和百步亭物业公司开展三方联动进行安全防范宣传26场次,发放张贴“防盗、防诈骗”宣传品3430份。同时,建立了一支147人的治安志愿者巡逻队伍,并坚持每天在重点时段带领安保队员和群防力量巡逻。逐步分段落实物防、技防设施,新增探头37个,防攀爬叉21处。文卉苑自他接管后未发生一起入室盗窃警情,电动车被盗警情同比下降84.4%。新荣村警务站所有处警民警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自沈胜文到文卉苑后,复杂混乱的治安警情也随之减少,这个问题复杂多变的特殊社区,最直观的就是110警情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二是坚持每天上门入户走访六户家庭,每周走访联系一户社区群干和治安志愿者。截止目前共上门1780余户,达到居民户数的67%。录入寄住人口3218人,排查清理两劳、吸毒人员187名,登记掌握空巢、独居老人94人,残疾人、困难群众等关爱对象1350人,了解发现精神病患者89人。三是坚持每个工作日带单警装备六大件下社区,注重个人仪表仪容,体现警察无声的威严,随时都能让群众在社区看到他。除张贴社区民警公示卡、发放警民联系卡外,沈胜文还做到定期在居民上下班时段在小区进出大门驻守,尽力把好进出大门的第一道防线,同时还主动和居民群众打招呼,做到“一身警服,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与居民群众相互熟悉,提高见警率,取得群众的信赖,寻求更多的社区警务前移支撑点。
心到:就是要广泛接触群众,做到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与群众打成一片,交心谈心,以真心换真情,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群众遇到的事,无论大小、轻重、缓急,都要当作自己的大事,尽心办好,能代为办理的,及时按工作程序和时限为群众办理。不属于公安管辖的群众求助事项和集中反映的公益性工作,不借故推脱,及时、主动协调相关部门予以解决,使社区民警能够成为派出所的“流动办事大厅”,让群众感到民警是在为群众谋事、想事和办事。沈胜文坚持每周一警务室接待,每月召开警民恳谈会,了解社情民意。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和联系,排查矛盾纠纷并及时予以解决;开展困难群体走访慰问,推行登门服务、预约服务、承诺服务、热线服务、全天候的服务等服务举措,方便居民群众办事。一年来,他共为群众提供咨询1200余人次,慰问扶助困难群众19户,为群众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357件,收到群众感谢信18封,锦旗16面。通过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体会到社区民警们是在真诚用心做事、诚心待人的拳拳之心,真正找到社区警务前移的对接点。
情到:就是要热情服务,换来群众支持和理解。为群众提供24小时便民延伸服务,努力做好老百姓身边带枪的保姆,只要居民有事、有需求,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及时帮助排忧解难。针对辖区两劳、吸毒人员较多的特点,沈胜文积极开展帮教转化,平等相待,化解对抗情绪,及时了解掌握思想动态,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引导帮助再就业,使其重新振作。他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基础工作优势,对需要关爱的弱势人群,做到“多走”:在街坊邻居中多走动,从中了解掌握公安情报信息平台更多情况。“多记”:将掌握的弱势人群的情况记在心里、记在工作笔记本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关爱措施。“多看”:经常到弱势人群家中进行走访看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所需困难,如吸毒人员的强制隔离措施、两劳释放人员的管控帮教、落实精神残疾人的低保救助、空巢独居老人和特困家庭的结对帮扶、困难家庭成员的再就业安置、问题青少年学生的帮教转化、适龄儿童的入托入学等等,最终实现社区警务前移的闪光点。
沈胜文2004年从部队转业,分配到百步亭派出所担任社区民警。脱下军装,穿上警服,依然保持军人作风,下决心要做一名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勤务兵"。他怀着这样的职业情感和志向走上了工作岗位,通过多年警务工作的实践,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社区警务工作且行之有效的"五心工作法",即:"爱心为本、热心为民、诚心待人、全心办事、尽心帮困"。他将警务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将本职工作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将打击犯罪与预防发案相结合,有力地维护了社区的安全与稳定,为和谐警民关系、创建平安社区作出了突出贡献。沈警官常说,作为一名人民的警察,打击犯罪、保护人民,是应尽的职责;真情奉献、济危扶困是庄严的承诺。
六旬教师坚守大山深处39年 哪怕只有一个学生也要坚守
人物故事:
"我是保康一名59岁的山村老师,如果按老规矩,今年就要退休。在我退休之前,有一个心愿,就是替学校10个孩子找到一个合格的继任老师。"近日,山村教师董朝兵向媒体发出一封求助信,为他的学生娃寻求接班人。
黄堡镇大安村与南漳、谷城两县交界,是一个海拔千米的偏远小山村,从保康县城到黄堡镇大安村要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村内教学点仅设学前班和一年级,全校只有10名学生,董朝兵是这个教学点的唯一一名教师,同时兼校长、门卫、炊事员等多重角色。
1976年,20岁的董朝兵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当起民办教师,从青春年少到年过半百,从满头黑发到鬓染秋霜,他在这里一干就是39年。他先后教过2000多个孩子,许多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在村民和孩子们的心中,他就像一支燃烧的红烛、一缕温暖的烛光,照亮了他们心中的希望。
村民尊重的"负责人"
大安教学点,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大山深处,离黄堡镇中心学校40公里。
虽然只是一个教学点,却覆盖了周边5个村,设有学前班和一年级两个班,10个学生中最大的8岁,最小的3岁半。对此,董朝兵告诉笔者,家长觉得孩子在学校比在家里强,安全又放心。
大安教学点虽然学生不多,但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井井有条。董朝兵介绍,自他20岁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这所学校任教,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跟他都有感情。董朝兵自豪地说:"从这个学校走出了不少大学生。"
46岁的吴家岭村支书燕长山是董朝兵教过的第一任学生。他说:"自己一家3口都是董老师教过的学生,23岁的女儿王悦从董老师手上启蒙,现在已是美国远洋邮轮上的一名工作人员。"
在村里,提到董朝兵没有不伸大拇指的。至今,村民们还记得他资助贫困学生的事迹。据黄堡镇中心学校教师宋天嫦介绍,董老师教的学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受过他的资助。为了黄堡镇罐垭村章勋宝兄妹俩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他每年挤出2000多元,资助兄妹俩读完了小学。
虽然董朝兵只是教学点负责人,但在村民看来,他就是最受尊敬和最需要感谢的人。每到春节,大家纷纷请董朝兵到家中喝酒,董朝兵那时就是村里最忙碌的人,是每家每户的座上宾。
身兼多职的"董爷爷"
黄堡镇中心学校校长郭光奎介绍:"大安教学点有两名老师,除董朝兵外,还有一名生活老师。在这个教学点,他属于'全能'教师。"笔者问:"什么是'全能'老师?"郭光奎介绍:"所谓'全能'教师,是因为他肩负着学前班和一年级的全部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图画、音乐、体育。
不仅如此,董朝兵还兼任着校长、门卫、炊事员等"头衔"。每天一大早,他总是按时守候在学校大门口,迎接他的学生。天气寒冷时,他总会提前生好火炉,把教室弄得热乎乎的。
大安教学点的一面墙上写着"老师爱我们,我们爱老师"。在孩子们眼中,上课时,董朝兵是老师;下课了,他就是爷爷。6岁的张鑫月说:"董爷爷对我们好,我们特别喜欢他。"
生活老师去年因病请假离开学校。为了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董朝兵把妻子伍天凤接到学校,帮忙烧水做饭。
农忙时节,一些孩子的家长不能按时接孩子,董朝兵就主动坚持护送学生回家,自己再摸黑回校。
教学点附近有一条龙潭河,是学生上学的必经之路,遇到雨季经常涨水,董朝兵总是要把孩子们一个个送过河才放心回校。
在董朝兵简陋的办公室里,笔者发现了一些折叠整齐的小孩衣裤。董朝兵介绍,这是家长送来请他为孩子们换洗用的。由于学生年龄太小,经常尿裤子,为孩子们换洗衣裤是常有的事。笔者问他最担心的事情是什么?董朝兵讲:"最怕的是学生突然生病。"他说,有一天凌晨,一个学生突然闹起肚子疼,他硬是背着孩子跑了5里路,最后赶到村卫生室输上液。
一丝不苟的"董老师"
"我今年59岁了,马上面临退休,但我割舍不下这份职业,如果有机会,我愿意待在这里,继续为孩子们服务。"董朝兵说。
为给学生们提供更有趣的教学方法和新鲜知识,近几年,董朝兵开始学习使用电脑。儿子有空回家,他就缠着儿子手把手教自己。2014年暑假,董朝兵报名参加了襄阳市中小幼教师信息技术提升培训班。大安教学点没有网络,他就跑到大湾学校甚至在城里亲戚家学习,坚持听课。
虽说学校现在只有10名学生,但董朝兵依然一丝不苟,备课本上总是密密麻麻写满教案。教学点虽然简陋,可教学内容全部都是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所设,只要是开了课程的,董朝兵全都教,他现在每天都要轮流给两个班上六节课。
"董老师这39年不容易,吃了很多苦,付出了很多。"黄堡镇中心学校校长郭光奎向当地村民表态,只要有一个学生,大安教学点就不会撤,同时镇中心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支教政策,保证顺利把教学点交接给下一位教师。
对此,董朝兵感到由衷地喜悦。他告诉笔者,为了山村的希望,为了孩子的明天,任何时候,他都愿意坚守下去。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