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时代先锋

“荆楚楷模”1月上榜人物

发布日期: 2020-01-23 来源: 湖北日报

  全省各地各部门层层推荐,省委宣传部组织评审,“荆楚楷模”1月上榜人物名单揭晓,湖北日报今日予以发布。

  全家华

  倾爱倾情,发热发光,学校温和红蜡烛;

  凌霜傲雪,分馨吐艳,高原最美格桑花。

  横批:不负韶华

  湖北省楹联学会 陈佐松 撰

  1996年,全家华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从事中学英语教学工作20年。2016年8月,他毅然舍小家、顾大家,走进西藏山南,志愿成为一名组团式援藏工作者。

  初到雪域高原,他一边小心翼翼适应高寒低压低氧环境,一边积极融入山南市第一高级中学,将全部心血倾注藏族学生身上。刚开始,看到学生们长长的名字他都傻眼了。为了记住这些名字,他把学生姓名按含义进行归类,对含有格桑、巴桑、普布、罗布、扎西、卓玛、拉姆等字样的名字有意识地进行记忆,课余找学生聊天,了解学习状况,同时把带去的小礼品分送给他们。渐渐地,藏族学生们发现老师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心里特别开心。

  班上有一个叫旦增克珠的学生,特别调皮,老师们多次交流谈心都没有效果。全家华便尝试用写信与走访的方式来做他的思想工作。有一次,他在家访返校的途中骑摩托车摔伤,旦增克珠知道后,第一时间为老师买来藏药,主动找他交流,和他合影留念,并在照片上留下了“父爱如山”的文字。此后,旦增克珠像变了个人似的,学习十分主动,并顺利考上大学。

  三年援藏行,一生不了情。西藏的雪山白云,朝夕相处三年的山南一高的师生,都是全家华一生中最美的遇见。而在西藏山南一高师生的心中,全家华就是雪域高原上最美的格桑花。

  邵定春

  爱山情似水,询花问树,只争朝夕;

  护水志如山,树茂花繁,不负韶华。

  横批:护林卫士

  湖北省楹联学会 邹立 撰

  “今天到温水村三组沙坪子,主要入林排查是否有采集七叶一枝花现象。经查,没有发现什么情况。山林中全是绿色,各种花开得很艳。”2019年5月4日,在红坪林场红岩沟护林站,邵定春在巡护日志中这样写道。

  铁厂河管理所位于红坪镇温水村,东西与木鱼、温水2个林场接界,南北与红河村、宋洛乡相邻,森林资源管护面积95256亩。“森林,是神农架的脸面子、钱袋子、命根子。”邵定春所管护的山场中有5个远山巡护点,往返一次最快也要14个小时,近山巡护也要6个小时以上,如果到边界巡护,晚上还要在农户家中借住一宿。全所10名职工当中,数他管护的山场最为偏远、地域最广、难度最大。

  所站左右的邻居都知道,邵定春隔几天就有一次“出远门”的习惯,按照计划,他必须到几十里外的那块山林去看一看。很多巡山路线都必须穿过几十里的无人区,山中常有野兽、毒蛇出没。

  高山上早晨露水重,天气多变,巡山经常是早晨一身水、中午一身汗、晚上一身泥。一年365天,他基本上320天都在山里,双脚成了“量天尺”,脑子成了“活地图”,每年行程达到1万公里,光解放鞋都要走坏五六双。

  每次返回驻地,顾不上休息,他总是在第一时间把几天来巡山过程中发生的事都详细记录下来,几年来,巡山记录写了20余本。

  19年巡山,走过19万公里山路。起早摸黑,常常“两头不见亮”。饿了,馒头煎饼就咸菜,渴了,捧一把山泉水……他恪守职责,将自己站成了一棵“松”,守望着这片山林。

  覃玉红

  高怀每系贫寒,推行德政焉知苦;

  锐意深谋富庶,固守山乡岂畏劳。

  横批:矢志扶贫

  湖北省楹联学会 王娟 撰

  2015年7月,覃玉红受组织委派,来到都镇湾镇峰岩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峰岩村自然环境恶劣,当时的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全村2000多人,贫困人口占了三分之一。

  水和电,是困扰峰岩村的两大难题。覃玉红多方筹资20万元,在80米深处的老槐天坑水源地,带领乡亲们凿通了一条长89米的“地下红旗渠”直通暗河,并建成一个500立方米的地下蓄水池。为省下数万元的勘测费,覃玉红腰上绑着绳索,在漆黑的地下河道中反复摸索探测,拿出了最佳方案。他还为村里申请了40万元的安全饮水项目,建成了两个集中供水池,通过12万米的管道,把源源不断的地下甘泉送进农户家中。为解决用电难,覃玉红和党员们用柴刀在深山开路,村里的供电台区从7个增加到16个,因电压不稳而停电从此成为历史。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和村两委班子用心谋划,确定了茶叶和生态养殖两大产业。村里茶叶面积从2014年的1500亩,发展到现在的4000亩,实现了村民人均2亩茶园;由过去一季春茶采摘发展到春夏秋三季茶,亩收入从原来的2000多元提高到3000多元;从低效的手工采摘到机械化、自动化采摘,效益提高了60%。仅茶叶一项,村民人均增收800元以上。

  2017年,覃玉红辞去供电所所长职务专心扶贫。在覃玉红和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村集体收入由过去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100元增长到5800元。峰岩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20户641人全部脱贫,全村整体出列。

  孙玉晴

  虽无十月怀胎,抚育恩情诚报答;

  纵是经年负重,研修学业自从容。

  横批:孝义感人

  湖北省楹联学会 高寒 撰

  1991年,孙玉晴被收养时,养父65岁,是小学退休教师;养母51岁,没有工作,但收入微薄的他们却下定决心,要将孙玉晴抚养成人,一定要让她多读书。

  在孙玉晴的心里,她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虽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被收养的,但养父母对她的爱不比别人的父母少一分。

  2010年5月,养父去世,即将高考的孙玉晴陷入巨大悲痛,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才走进考场,只考取了高职。

  入校后孙玉晴就定下目标,一定要考上本科。功夫不负有心人,孙玉晴成功考上本科,2016年又考取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这时,她犯了难,养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不能一个人单独生活。得知她的情况后,学校不仅帮她申请了学费减免和各种补助,还为孙玉晴在学校家属院租了套两室一厅的房子,让她能带着母亲到校就读。

  繁忙的学习之余,母亲的病情时常让她担心。“她经常自己跑出去,有一次跑了十几里路不知道回来。”孙玉晴说,幸好她给母亲脖子上挂有写着自己和同学电话的牌子,碰上好心人给她打了电话才找到。

  精心照顾母亲的同时,但孙玉晴并未放松学业,先后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核心期刊等发表多篇论文,并获得了多项奖学金。

  襄阳拾穗者

  民间文化工作群

  寻找文明足迹,恋根恋土;

  拓开地域资源,利国利民。

  横批:梦之组合

  湖北省楹联学会 夏爱菊 撰

  2003年,在政府机关工作的李秀桦开始喜欢上了户外游,跟随一些户外游群体到访了襄阳许多鲜为人知的地方。

  2004年,李秀桦和大学教师邵爱民、企业员工张玉涛在网上相识,因为共同的兴趣,这些原本素不相识的人走到了一起。

  2005年 ,受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油画《拾穗者》启发,他们称自己为“拾穗者”,致力于襄阳地域文化和汉水文化的整理、研究、保护、传播,从浩瀚的历史中,找寻不被人注意的那一粒粒小“麦穗”,让其重新绽放光彩。

  2012年,襄阳开始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拾穗者紧急实施“樊城历史街区文献档案”项目,通过口述历史、影像记录、实物采集等方式收集樊城历史街区资料,记录城市变迁,留下城市记忆。最终,拾穗者访谈了70多位居民,拍摄图片万余张,实物采集5000余件。

  15年来,他们探访南漳、保康、谷城等地的25个特色古镇,探寻中国乡土文化的源头和根基,发起“城砖回家”活动,收集了2000多块城砖,留住了襄阳的故事……

  团队成立至今,开展田野调查逾5000余人次,在各级主流媒体刊发各类作品700余篇、130余万字,图片1500余幅,DV作品30个。

  田若兰

  创业护遗,谨记初心追夙梦;

  编程织锦,巧施妙手夺天工。

  横批:品若幽兰

  湖北省楹联学会 柯丹 撰

  “西兰卡普”是“土家织锦”的意思,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工艺,有2000多年历史。2005年,它被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土家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西兰卡普的纹样便是土家文化的记录。但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西兰卡普已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这么美好的东西,如果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失传了,那太遗憾了。”作为土家人,田若兰开始有了强烈的使命感。

  2007年,她选择了西兰卡普作为创业项目。她认为最好的传承,就是让西兰卡普重新进入人们的生活。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土家织锦,国家提出数字化保护的概念。2014年,田若兰和湖北民族学院一起,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研究项目《土家织锦文化数字化保护与智能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历时三年,土家织锦智能织造机研发成功。

  由于数字化智能织锦机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五星级酒店、民宿、特色餐厅……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采用西兰卡普产品进行装饰。看到它更广泛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田若兰很开心。

  目前,田若兰正在研究如何让织出来的西兰卡普更薄,让它能运用到服装和其它更广泛的领域。她希望不久的将来,一说到西兰卡普,全世界人都知道,那是中国的民族风。

  王志维

  给生命搭桥,苦心人、天不负;

  闯禁区探路,有志者、事竟成。

  横批:妙手仁怀

  湖北省楹联学会 万峥嵘 撰

  最大程度地减轻病人的损伤和痛苦,这是医学进步的方向,也是医生的神圣使命。

  早在1999年,王志维就尝试用微创手术治疗先心病。手术不开胸,从患者腋下切一个约10厘米小切口,透过这个小小“窗口”给心脏做手术。

  黄石男童滔滔心脏主动脉瓣膜关闭不全,需换一个人工生物瓣膜,但人工生物瓣膜不具备生长及自我修复功能。随着患儿长大,将面临二次手术或者终身服药。王志维不走寻常路,取用患儿心脏自体组织,在直径1。8厘米的主动脉上再造一片瓣叶,为患儿重建了一个“阀门”,让他与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为减少患者损伤,王志维又将微创心脏外科技术拓展到大血管疾病领域,成功开展“外科手术搭桥+内科支架置入”一站式杂交手术,把原本对心脏病“分而治之”的外科手术与心内科介入治疗同时实施,以求“1+1>2”的效果。

  2013年起,王志维又带领团队走在心脏移植的路上。2018年全国心脏移植数量显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脏移植数量位居全国第4。与此同时,王志维带领团队还实现了心肺联合移植、心肾联合移植、7天完成4台心脏移植手术等多项医疗创举。

  医者,仁心也。2017年6月,王志维不顾自己55岁年龄,冒着风险远赴西藏山南市乃东、曲松、琼结、加查四地,开展新一轮救助西藏山南地区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专项工程。他插着氧气管,坚持筛查了128名疑似先心病儿童,并将12名患儿带回武汉接受免费救治。

  洪瑛

  立志给排,卅年筑梦;

  尽心帮带,满院生香。

  横批:大匠高风

  湖北省楹联学会 熊政春 撰

  1990年7月,洪瑛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给水排水专业。工作30年以来,她常年奋战在工程设计与技术管理的前线,严谨是她的态度,勤奋是她的信念,凭着一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她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从一名普通设计员逐渐成长为总工程师,成为给排水专业里不可或缺的专家骨干。

  洪瑛是武汉市政府投资项目专家、湖北省勘察设计协会专家库专家。她亲自主持完成了武汉天河机场T1航站楼、长沙南站、厦门北站、郑州东站给排水设计等大型项目60余项,获国家、省市优秀工程成果奖20余项,除机场航站楼项目和大型高铁站房外,她还先后参与了文化会展、博物馆建筑、体育建筑、超高层建筑、医院、数据中心和商业综合体项目等各类项目设计。

  为了提高团队年轻人的工作能力,她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和交流,在言传身教中培养他们良好的工作习惯。她要求团队成员牢记作为一名给排水工程师的职责和使命,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去做事,要将自己定位为一名优秀设计师而不是画图匠。

  洪瑛设计的建筑项目,曾获得第十三届、十四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优秀设计一等奖,湖北省勘察设计协会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湖北省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等20余个奖项。

  本版文字整理: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泉 通讯员 王甜甜

  图片:省委宣传部提供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