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英烈风采

沈泽民烈士遗骸迁葬记

发布日期: 2016-10-20 来源:

    辛向阳

  1963年4月15日,湖北省红安县革命烈士陵园内的稞子山上,近千名学生、工人、农民、干部和解放军官兵聚集一起,举行沈泽民、蔡申熙烈士的遗骨安放仪式。由董必武题写的烈士碑名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
  烈士的墓前陈放了湖北省委、湖北省人委、湖北省军区、黄冈地委、黄冈行署、黄冈军分区、红安县委、红安县人委、红安县人民武装部以及曾广澜、沈雁冰、张琴秋及女儿沈玛娅敬献的花圈。
  上午9点半钟,骨灰安放仪式开始。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红安县委书记乔平宣读了祭文,湖北省民政厅副厅长郑维孝致悼词。接着,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张琴秋讲话。她说:
  “我以沉痛激动的心情,参加这次申熙、泽民同志的迁葬追悼会,首先让我和我的女儿向你们两位烈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并向红安县所有为革命牺牲的烈士致以崇高的敬礼……”
  张琴秋副部长曾是沈泽民烈士的夫人,沈玛娅是她与沈泽民在留苏时生的女儿,所以,张琴秋在追悼会上不忘告慰烈士:
  “再说您的女儿,当您离开她的时候,她仅四岁,现在她已长大成人,我和她都在勤勤恳恳地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工作,继承您未完成的事业,今后还将永远作一个勤奋的人民勤务员,照毛主席指示的方向奋勇前进。”
  安放仪式结束了,可张琴秋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她拉着县委书记乔平的手,激动地说:“红安县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数以万计,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还费尽周折寻找泽民同志的遗骨,并将他安葬在烈士陵园内,泽民若九泉有知,也应该满足了……”
  沈泽民烈士,浙江桐乡人,是著名文学家茅盾(即沈雁冰)先生的胞弟。参加过五四运动,1921年经其兄沈雁冰介绍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4年夏与张琴秋结婚,1926年留苏。1931年1月,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任中央宣传部长。同年4月,和张国焘一起被派往鄂豫皖苏区,任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常委兼鄂豫皖省委书记。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沈泽民带领部分红军部队留下坚持斗争。在他的领导和参与下,根据地迅速重建了红二十五军。长期艰苦的斗争环境使原本患有肺病的沈泽民旧病复发,于1933年11月20日病逝于红安县北天台山。有关迁葬沈泽民烈士遗骸的过程,的确有一段曲折的经历。
  关于沈泽民烈士的埋葬地点,曾经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在湖北省红安县天台山对天河村刘家湾(又名芦花冲);一说在河南省新县卡房枣林山。那么沈泽民病逝后究竟葬在哪里呢?按后一种说法,现葬于河南省新县卡房烈士陵园内,被认为是沈泽民墓的墓碑上刻着:“沈在明 一九三四年病故”。该墓是1963年由卡房枣林山迁葬到此。笔者认为,首先沈在明与沈泽民的名字有出入。其次,牺牲的时间也有出入,沈泽民烈士曾于1933年11月10日,以中共鄂豫皖省委的名义向中央写过一份报告,此报告现存于中央档案馆,在这份报告的后面附有一份鄂豫皖省委常委郑位三于1933年12月9日给中央的补充报告。补充报告上说:“上面的报告是泽民同志(即沈泽民)起草,常委会通过的,泽民同志把这一报告起草后,没有几天就病死了……”据许多相关资料记载,沈泽民是1933年11月20日病故的,而新县卡房所葬的沈在明烈士的病故时间为1934年。由此可见,沈在明与沈泽民并非同一人。
  对于沈泽民烈士埋葬地点的调查,最早可追溯到1954年春,当时红安的县委书记马友才在武汉拜访郑位三时,位老就向马友才提出希望红安县委帮助查找沈泽民烈士的埋葬地点。沈泽民担任鄂豫皖省委书记期间,郑位三便是省委常委,两人的关系十分密切。遗憾的是,沈泽民病故时,郑位三同志正率部在外地打游击,对沈泽民烈士埋葬的确切地点也不清楚。郑位三向马友才介绍了他所掌握的情况。当时,红二十五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部队四处打游击,这个时候沈泽民的肺病复发。10月间,部队从皖西北运动到黄麻地区,沈泽民又患上疟疾,部队为了便于游击,只好将沈泽民抬到天台山养病。沈泽民住在一个背靠天台山、面向老君山的湾子里。在这里,沈泽民抱病完成了《中共鄂豫皖省委向中央的报告》。报告中,沈泽民大胆地剖析自己,沉痛地检讨了红二十五军在发动七里坪战役以来,省委在指导方针上的错误,表示今后要“洗心革面,重新做起”,“唯有万死的决心来转变”,并且还提出了以发展便衣队,加强群众工作和采取游击方式“牵制敌人,消灭敌人”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对敌斗争方针,表现了一位共产党员对革命高度负责和光明磊落的品质。报告写成后第十天,沈泽民便病逝了。据说沈泽民烈士去世前的情景是十分凄凉的,为了躲避敌人的“清剿”,湾里的老百姓大都“跑反”去了,整个湾子只剩下几个年事已高的老人在家,沈泽民等人连吃饭都困难。临死前,沈对警卫员说很饿,想吃点东西,警卫员上山找了半天,才找到三个快烂了的野柿子,沈还没有吃完就断了气。因为当时敌情复杂,来不及找棺材,沈死后是将住户家的两付门板拆下来,将沈泽民烈士夹在里面然后用野藤缠紧当棺材埋葬的。当时,大门上的铁门环都来不及弄下来。沈泽民烈士死时穿的是一件破旧的灰布军装,脚上是一双黑胶底皮鞋。
  马友才书记回县后,找来民政科长熊梦英,将位老的嘱托转告给熊科长。当时谈到沈泽民病逝前住的湾子是背靠天台山,面向老君山时,熊梦英说:“天台山有这么个湾子叫刘家湾,解放前打游击我在那儿住过的。我有几个叔在红二十五军,有一次经过刘家湾时,他们碰到我,好像听他们说那里是埋着一个书记,是用四扇门板埋的。”
  “那太好了!既然是这样,明天你就带两个人到刘家湾走一趟,摸摸情况。”马友才高兴地说:“另外,有两点重要线索是必须注意的。第一,沈泽民烈士死前穿的是黑胶底皮鞋,这种黑胶底皮鞋当时只有共产党的高级领导才穿;第二,沈泽民烈士死后是用门板下葬的,门板上的铁门环当时没弄下来。烈士已经牺牲20多年了,别的东西烂了,可黑胶鞋底和铁门环是不容易烂的,你这次去调查,要特别注意这两点。”
  第二天,熊梦英科长带人来到天台山,在高山岗找到天台山支部书记秦敬安,一行四人来到对天河村刘家湾。在刘家湾,他们走访了很多老人,可走访者都不很清楚这件事。因为当时敌人对天台山的“清剿”很猖獗,老百姓大都“跑反”去了,只有几位年事已高的老人在湾里,且现在大都不在人世。一位老人说:“民国二十二年,有一次‘跑反’回来,好像听说是有一个共产党的大官在湾子里病死了,至于埋在什么地方就不太清楚。不过,国民党有几棺坟我们倒是清楚的,但那几棺坟都有墓碑。”
  “那么,附近没有墓碑的坟有几多咧?”熊梦英问道。“后山凹好像有一个土包,不过是不是一棺坟就难说了。”老人答道。熊梦英他们来到刘家湾的后山,在后山坡一块比较平坦的坡地上果然发现一个小土包,从土包的外形看,很像一座坟。
  “如果是坟,应该有墓碑的呀?”秦敬安提出质疑。
  “不可能有墓碑,因为当时敌人搜山很严,如果让敌人知道这是共产党鄂豫皖省委书记的坟,他们会开棺毁尸的。”熊梦英解释道。“不管是不是坟,先挖开看看再说。”他们从湾里借来锄头,铁锹挖了一会儿,果然就发现有朽木出现。“肯定是一棺坟!”熊梦英兴奋地说。一会儿,便挖出了一根脚骨,脚骨旁赫然有一只黑胶鞋底。“好了,别挖了,这就是沈书记的坟。”熊梦英将脚骨轻轻地放回原处,用土依然掩埋好。然后,带着挖出的黑胶鞋底返回了县城。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