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英烈风采

一对抗日英雄

发布日期: 2016-11-22 来源:

莫战兰

  1946年6月下旬,在中原突围战斗中,张极生、吴大群随新四军第五师从平汉铁路向东转移,在河南信阳地区遭遇国民党军队伏击,双双被俘。这一对在抗日战场上相识、相恋乃至结成革命伴侣的战友,在经历敌人种种残酷迫害后壮烈牺牲。时年张极生30岁、吴大群25岁。

华侨出身

  张极生,又名张清、张清江,1916年4月25日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县官桥镇岭兜村。
  张极生的父亲张作成旅居菲律宾宿务市经商,母亲王晒守望家业。1925年,父亲将九岁的张极生接到宿务市华侨小学读书。1930年,张极生回到福建进入南安读初中,之后升人泉州培元中学高中部。这年夏,张极生的进步思想已被中共岭兜党支部成员关注。1933年秋,张极生被选为共青团晋南县委宣传委员兼团梅岭区委书记。1935年9月至10月,岭兜村遭受国民党两次惨绝人寰的“围剿”,党组织根据中央隐蔽待机的指示,张极生于1935年底前往菲律宾。

投奔延安

  张极生虽然远离家乡,但心中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的安危。在失去党组织领导后,他独立战斗,不失时机地继续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揭露国民党丧权辱国的罪行。张极生请父亲资助,在宿务市开办书店,出售进步书刊,传播进步思想。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张极生怀抱赤子之心,组织宿务市爱国青年救国会,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向华侨募集善款支援祖国抗日。集资创办《烽火报》,他亲自编排抗战消息、写评论,印刷后分发各地华侨。
  1937年11月,张极生满怀报效祖国的热情,号召宿务市爱国青年救国会成员返回祖国抗日,数十人踊跃报名。后经研究商洽,决定分批回国。第一批由张极生、杨志民、孙权裕、黄再成、蔡振声等五人,被称为“开路五先锋”。
  1938年1月中旬,“开路五先锋”绕道马尼拉,乘英国轮船到香港,经广州到武汉,得到邹韬奋帮助,五人中除蔡振声留在武汉外,其他四位勇士到了延安。

各显身手

  四勇士到延安后,经四个月的培训,黄再成分配到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孙权裕分配到晋东南,杨志民分配到山西决死队,张极生分配到新四军。他们路经武汉时,正逢日军调动大部兵力进逼武汉,党组织改派他们留在国统区第九战区第二政工大队。第二政工大队由国民党将领陈诚统率。到国民党部队去,接受国民党的领导,这是张极生始料不及的,但他还是接受了工作安排。况且,这个政工大队的领导权实际上掌握在共产党人手里,它的前身是上海战地服务团,是抗战初期由郭沫若建议上海地下党组建的。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向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吴大群,这位正在著名教育家李公朴办的上海量才补习学校读书的品学兼优的小姑娘,毅然弃学参加上海地下党组建的战地服务团,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事情就这么巧,吴大群后被派往陕北公学学习后也被分配到第九战区第二政工大队工作。
  张极生随政工大队辗转湖北阳新、通城、道山等离前线较近的地区进行宣传抗日活动,动员群众,保卫武汉,救护伤兵,以后又转到了湖南平江县。
  1938年冬,日寇逼近长沙,造成长沙城内大火连续烧了三天三夜,烧毁房屋5万余幢,烧死2万余人,伤者无数,20万居民流离失所。第二政工大队接到立即赶往长沙参加抢救和处理善后工作的通知,全体队员日夜兼程赶到长沙时,大火还在熊熊燃烧,国民党的各级政府官员,早已逃得无影无踪。第二政工大队的同志们立即投入到被大火包围的伤兵医院进行抢救工作,张极生更是哪里有伤情就冲到哪里,哪里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这时,他觉得第二政工大队的工作有意义了,实现了自己要参加的真正意义上的抗日救亡工作的愿望。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