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
1896年,贵州铜仁,周逸群出生。这一年的中国,正处于甲午战争之后的灾难深渊中,在帝国主义的强权下,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愈发深重,全国上下掀起了追求民族复兴、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潮。在这样的乱世风云中,周逸群来到了这个世界。
周逸群的命运与中国共产党是密不可分的,其毕生为党工作。他说:“只要我一天活着,我就一天不停止党的工作。”“我们共产党员,要像铁一样硬,钢一样强。”
周逸群,原名周立凤,1919年赴日本留学。生活在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有一种集体的命运担当——治国平天下。周逸群也不例外,求学期间,他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爱国民主活动。期间,周逸群研读了不少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书刊和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1923年,周逸群从日本回国,曾到湘黔边境策动过武装斗争。次年周逸群来到上海,同年10月,加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学习,11月,周逸群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周逸群在宣传方面一直显示出其卓越的才能。从日本回国后,他在上海创办《贵州青年》旬刊,向全国表明了地处西南一隅的贵州青年同样拥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救国信念。这是一本在外地创办,首次以“贵州”冠名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刊物。并通过邮寄、转带的方式传入贵州境内,为当时消息闭塞的贵州青年带来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思想。
加入黄埔军校后,周逸群积极从事青年军人运动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任青年军人联合会主任,领导联合会同蒋介石支持的“孙文主义学会”进行坚决斗争,先后创办了《青年军人》《中国军人》等刊物,显示出卓越的组织和宣传才能,被称为“黄埔岛上的一颗新星”。
1926年,周逸群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贺龙部任师、军政治部主任。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军南下后任第20军第3师师长,率部参加瑞金、会昌等战斗。起义军在广州潮汕地区失利后辗转到上海。也是在此期间,周逸群作了贺龙将军的入党介绍人。
1928年1月,周逸群任中共湘西北特委书记,与贺龙赴湘西北地区开展武装斗争,途中参与领导鄂中鄂西地区年关暴动和桑植起义。3月上旬,周逸群到达湘西桑植洪家关,与贺龙一起组织工农革命军,发动桑植起义,起义受挫后转往石首,重建中共鄂西特委,任特委书记。周逸群统一鄂西地区党的领导和军事指挥,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赤卫队,在洪湖、白露湖和华容东山一带开辟了若干游击根据地。1929年春,他把江陵、监利等县游击式装整编成鄂西游击大队,后扩编为鄂西游击总队,兼任总队长,领导鄂西地区军民,运用“你来我飞,你去我归,人多则跑,人少则搞”和“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等游击战术,挫败了国民党军及地主武装的多次“清剿”。12月,他主持召开鄂西地区中共第二次代表大会,制定并通过《关于鄂西党目前的政治任务与方针》《关于军事问题》等项决议案,推动了鄂西地区革命斗争的继续发展。
1930年2月,周逸群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兼任政治委员,与同是贵州人的军长旷继勋率部连克潜江、郝穴、调弦口等城镇。4月主持召开鄂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7月率红六军与红四军在公安县会师组成红二军团,任军团政治委员、中共前委书记,与贺龙领导创建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苏区。9月,调任中共湘鄂西特委代理书记兼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主席。在红二军团主力南征、国民党军重兵“围剿”的极端困难情况下,他领导组建江左、江右军两个指挥部和独立团,与段德昌指挥部队依靠苏区人民,利用洪湖地区江湖港汊的有利地形,避强击弱,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相继取得第一、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保卫了洪湖苏区,壮大了红军和地方武装力量。
1931年5月,周逸群由洞庭湖特区返回江北汇报工作,途经湖南岳阳贾家凉亭时,遭国民党军伏击,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5岁。
(原载《贵阳文史》2011年04期)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