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英烈风采

关向应率军在十堰、郧西打土豪闹革命

发布日期: 2021-08-26 来源:

 朱江

  关向应,辽宁大连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军事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6月在中共六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任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书记。1932年,他担任湘鄂西军委主席和红三军政治委员,与贺龙一起率红三军转战郧县、郧西、竹山、竹溪等地。1946年7月21日病逝于延安。2009年,他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改名“向应”,表明革命决心

  关向应原名关致祥,1902年出生于辽宁一户农民家庭。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赴上海,进入共产党人创办的上海大学学习。后改名关向应,志在响应共产主义的召唤,为之奋斗终身。

  青年时期,关向应生活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痛切地感受到了当亡国奴的耻辱。政府的腐败、民族的屈辱,在他的心灵上留下深刻创伤。1924年底,在赴苏联学习前写给其叔父的信中,关向应表达了自己报效祖国、献身革命的伟大志向。1925年1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1月,关向应任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委员、湘鄂西军事委员会主席、红三军政委,与贺龙一起领导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建设。

  关向应与贺龙转战沙场,打击敌人,壮大红军,部队发展到3万余人,根据地面积扩大了一倍。

  1932年10月,红三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第四次“围剿”,洪湖根据地丧失。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破坏,红三军不得不离开洪湖一带。在夏曦、贺龙、关向应的率领下,红三军撤退到大洪山一带与敌周旋。

  10月下旬,湘鄂西中央分局在随县王店开会,研究部队的行动方向。会上,关向应分析了洪湖根据地的失败原因和红三军的困难处境。在关向应和贺龙的力争下,会议最后决定红三军避开敌人的主力,绕道豫西南、陕南回湘鄂边区。

  贺龙、关向应在困难时刻,以大局为重,挑起指挥行军打仗的重担。会后,红三军进入桐柏山区进行整编,随后进入豫西南的伏牛山。

  1932年底,率军驻扎十堰闹革命

  伏牛山,位于南阳盆地北部,是南阳盆地的靠山。

  进入伏牛山区后,红三军每日行程不下百里,仍不能摆脱敌人。为转变被动局面,1932年11月下旬,红三军在进军西峡口时,派出一个团在于觉村附近设伏,打退了敌第十五路军马英才旅的追击。接着,在陕南的武关,与敌第64师刘镇华部一个团遭遇,经激烈战斗,将其击溃,全歼敌军一个营。

  武关战斗之后,红三军从敌军俘虏口供中得知,红四方面军正在向西安前进,敌人集结在关中平原,竹林关、漫川关一带敌人兵力比较空虚。湘鄂西中央分局决定红三军经陕鄂川边地区返回湘鄂边区。关向应与贺龙紧密配合,带着红军从武关附近折道向南,穿过竹林关,进入郧阳。

  1932年11月29日,红三军从漫川关进入郧西境内,经上津、槐树、关防、庙川等地,在二天门驻扎,传递革命火种。12月1日,从庙川转入陕西省镇安县茅坪。在上津白若寨,红三军与“追剿”的国民党军发生激战。在郧西,为打击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红三军处决了一批土豪劣绅。

  12月8日,红三军从竹山、竹溪交界的懒板凳进入竹溪县境,经龙坝、蒋家堰、泉溪、桃源等地,于16日进入巫溪县境。红三军在竹溪县老爷顶同土匪黄桃部遭遇,展开激战,消灭土匪300余人。

  随后,红三军军长贺龙、政委关向应带着部队从旬阳、安康之间渡过汉水,经神河街、牛头店翻大巴山进入四川,沿鄂川边境继续南下,在大昌镇歼敌一个营和保安团部,接着越过巫山,抢渡长江,于12月21日攻克巴东县城。12月底,部队到达鹤峰县,一个月后回到干部、战士日夜想念的湘鄂西边区,完成战略转移任务。

  在困难面前,关向应与贺龙默契配合,率领全军艰苦转战3500公里,部队减员到9000人。

  44岁病逝毛泽东为他题挽联

  关向应(右)与亲密战友贺龙指挥战斗。

  1933年春,“左”倾分子提出在红军中解散党团组织,经过关向应和贺龙的坚决斗争,才在红军中保留了党的组织和政治机关。

  夏曦在红三军向湘鄂地区转移途中,大搞第二次“肃反”。他把贺龙军长排斥在红三军“肃反”委员会之外,引起茅盾。由于关向应从中调停,气氛才得以缓和。

  后来,关向应与贺龙、任弼时,坚定地站在党中央毛泽东一边,坚决反对张国焘的分裂阴谋,毅然同徐向前指挥的红四方面军一起与中央会合。

  抗日战争时期,关向应担任八路军120师政委兼晋西北军区政委、晋绥军区政委、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与贺龙等人创建了晋绥地区抗日根据地。1941年,他因病回延安休养。

  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他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

  1946年7月21日,关向应因病医治无效,走完光辉的一生,享年44岁。7月23日,延安代表5000多人为他举行隆重的遗体安葬仪式。毛泽东为他题挽联:“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

  8月7日,在晋绥边区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1.6万人自发参加,曾与他朝夕相处的贺龙悲痛至极,泪流满面,写下《哭向应》:“整整十五年,你我同生死,共患难。洪湖,湘鄂西,鄂豫川陕边,酷暑炎天;湘鄂边,湘鄂川黔,云贵川,甘陕,雪山草地,西安平原;踏晋绥,出河北,几万里长途征战,入死出生,无论在战场上,工作中,也不管茅庐草舍,大厦高堂,我记不出何时不在一起,何时有所分离。而今,你我是永别了,翘首苍天,你音容宛在,而我则寝不成眠。”

  长期从事地方党史研究的郧西县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湖北省地方志专家李仁喜指出,关向应作为红军早期著名领导人之一,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他和贺龙一起率领红三军来到武当山周围、郧西县,扩大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宣传革命。转战郧西县二天门期间,发动青年参加红军,组织抗捐队,将革命的火种永远留在了这里。

  来源:《十堰晚报》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