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英烈风采

杨学诚:“这是公款,我一个子也不能动”

发布日期: 2024-06-11 来源: 《党员生活》
黄玉梅
  他是北京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杰出领袖,豫鄂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主要开创者和重要领导人,为革命献身的湖北省委书记。他就是青年革命家杨学诚。
  1915年8月,杨学诚出生于湖北黄陂,自幼家境贫寒,但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在亲友的资助下,杨学诚读完高中,1934年又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1935年,面对日军企图吞噬华北地区、中华民族濒临亡国灭种的危难时刻,杨学诚挺身而出、振臂高呼,成为北京一二九学生运动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1936年5月,杨学诚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职业革命者,从此便将全部身心奉献给为中华民族争独立、为中国人民谋解放的伟大事业。他历任湖北省临时省委委员、青委书记、青运部部长,鄂中特委书记,鄂中区党委组织部长、代理书记,豫鄂边区党委组织部长兼社会部长和豫鄂边区行署副主席、党团书记。在异常艰苦的抗日斗争中,杨学诚呕心沥血、勤奋工作,为豫鄂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1944年4月,杨学诚积劳成疾,不治而逝,年仅29岁。
  在豫鄂边区七年的抗战生涯中,杨学诚身居高位,却始终克己自守,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其感人事迹至今仍流传广布、历历在目。
  杨学诚虽然职务高,但却没有一点官架子,特别平易近人。他在生活上从不搞特殊,同大家吃住在一起,干在一起。在京山丁家冲根据地的创建初期,他同战士一起肩靠肩、背靠背地睡地铺。“八条枪”小游击队刚上丁家冲的时候,有一天,心毒手狠、反动透顶的应城老反共头子“蒋老七”带着应城保安团二三百人从这里路过,大家怕他向游击队下手。杨学诚知难而进,挺身而出,拿起大枪,亲自去站岗放哨,直到“蒋老七”的队伍全部过完才换哨。在开辟鄂南抗日工作期间,由于条件艰苦,加之操劳过度,营养又差,杨学诚病倒了。回到边区党委机关后,经医生检查,他患了肺病、肋膜炎、肛门结核、喉结核等多种疾病。边区党委非常关心他的病况,千方百计搞药并派专人医护,但他经常对护理人员说:“党和人民对我太优厚了,我很不安。不要给我用好药,我没给党做多少工作,现在又要花党和人民这么多钱给我治病,我真对不起党和人民。”
  杨学诚不仅不为自己谋利,还坚决不让家人占组织一点便宜。他的家境十分贫困,父亲给地主当长工,母亲操持家务,养育杨学诚兄妹5人。父亲去世后,杨学诚一家陷入极度贫困,常常只能靠借贷典当度日。从清华大学毕业的杨学诚本可寻找一份体面的职业养家糊口、帮助家庭,但面对山河破碎、大地陆沉、家国危亡,他毅然投入伟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家庭的贫困依然如故甚至更变本加厉。武汉沦陷后,母亲得知他就在湖北率部打击日本侵略军时,时常捎信给他,让他抽空回家看看。杨学诚为民族抗战事业日夜奔忙,他战斗的大悟、安陆、应城等地离老家黄陂并不远,但总是无暇回家。只有一次,在前往鄂南开辟工作的途中,杨学诚带着一位连长,骑着马顺路去看望了母亲。回到家里,乡亲们见马背上驮着两袋银元,就议论开了:“这下他家好了,有钱了。”杨学诚闻言对母亲说:“娘,这是公款,是抗日部队的口粮和枪炮,我一个子也不能动,等将来遍地开红花,革命胜利了,我再接娘到武汉去住些时日。”1943年,杨学诚兼任豫鄂边区行政公署副主席、党团书记,参与管理边区的钱粮工作。一次,当得知杨学诚在应城活动时,母亲闻讯去找他,当面诉说家里的困难,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见到许久未见的母亲,杨学诚非常高兴,但对母亲的要求,他却坚定地说:“娘,我现在是有组织的人,我们党正在开辟根据地,是在做大事,帮贫苦人打日本鬼子。战士打仗要吃粮、造枪炮,经费也很困难,都需靠自己解决。家里没钱,可先把房子卖掉,克服暂时困难吧。”母子重逢,家庭困难没有解决,但血肉亲情一点也不能少,他专门借了辆小独轮车亲自推着送母亲回老家,没想到路上车翻到河里,母亲也被摔伤了。1944年初,杨学诚卧床不起,母亲和弟妹们来看望他。此时,杨学诚已是骨瘦如柴,说话都很吃力,即使这样,他也不让母亲和弟妹多住,要他们赶快回家,说组织上现在很困难,时间住长了,要花很多钱。他们走的时候,边区政府想给一点路费,他坚持不让他们接受。不久,杨学诚在随军转移中终因病情危重逝世。
  (来源:《党员生活》,作者单位: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Copyright @2014-2024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