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英烈风采

鄂豫皖根据地主要领导人:高敬亭

发布日期: 2024-11-18 来源: 《典范:河南百名英模人物》
霍荔
  高敬亭,原名高志员,1901年8月出生在河南省新县城郊董店的一个贫农家庭。大革命后期,高敬亭在同学的帮助下接受了革命思想,并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29年3月,高敬亭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5月,高敬亭当选为光山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次年3月,又调任中共光山县委书记。7月1日,在鄂豫皖边区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同时仍兼任光山县委书记。在担任光山县委书记期间,高敬亭先后领导创建了光山独立团、光山赤卫师和光山游击师,为鄂豫皖地方武装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很大贡献。不久,红军第四方面军攻克商城,高敬亭奉命前往担任豫东南道委书记。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高敬亭率领地方武装,保护党政机关干部和大批家属群众,由豫东南转移到皖西苏区。11月下旬,鄂豫皖省委决定重建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高敬亭被任命为第七十五师政治委员。红二十五军重建后,接连取得郭家河、潘家河和杨泗寨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围剿”,扭转了根据地的严重形势。在这些战斗中,高敬亭率领的红七十五师,英勇顽强,屡建战功。
  1934年11月11日,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为适应主力西移后新的斗争形势的需要,高敬亭将红二十五军为掩护主力转移和护送伤员留在皖西的3个不同建制的连队,同原来坚持皖西斗争的红八十二师部分队伍合并成立红二一八团,主动承担起保卫鄂豫皖苏区的责任。
  1935年2月3日,高敬亭根据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指示,在皖西太湖县凉亭坳金家大屋召开干部会议,将两支部队合编,重新组建红军第二十八军,由高敬亭任军政治委员,同时,成立四路游击师,在太湖、潜山、霍山、英山四县交界处创立游击根据地。红二十八军的重建,使鄂豫皖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又有了中坚力量。红二十八军重建后,虽然远离党中央,又处于强敌压境的险恶环境,但由于紧紧地依靠根据地人民群众,在地方游击师、便衣队的配合下,转战鄂豫皖边区3个省51个县,拖住了百倍于己之敌,为掩护中央红军和红二、四方面军的长征及保卫鄂豫皖根据地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实践中,他熟练地掌握了红军的游击战术,总结出许多大体符合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以弱胜强的战略战术原则。一是“敌上山,我下山,化整为零,集零为整”的游击战术;二是伪装战术;三是“敌情明则打,敌情不明不打;地形有利则打,地形不利不打;伤亡小则打,伤亡大不打;缴获多则打,缴获不多不打”的“四打四不打”战术原则和避强击弱作战原则;四是杀“回马枪”,后发制人,用“口袋术”出奇制胜。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中国共产党逼蒋抗日的政策取得成功,基本上结束了内战的局面,新形势下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形成。1937年7月,高敬亭在岳西县与中共皖鄂特委书记何耀榜会合,获得党中央关于国共合作的文件和宣传品,决定以红军第二十八军名义向国民党豫鄂皖边区督办公署发出停战谈判倡议。经双方代表磋商达成协议。在谈判过程中,高敬亭坚决执行党中央关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保持独立自主的正确路线和方针,保持了高度的原则性和警惕性,胜利地领导了这场谈判桌上的斗争,达到了有利于我方的协议。至此,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军游击战争宣告结束。10月12日,我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改编南方8省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为国民党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鄂豫皖工农抗日联军奉党中央、中央军委命令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被任命为第四支队司令员。
  1938年3月,高敬亭领导的第四支队东进到舒城、桐城、庐江、巢县、无为地区活动。5月16日,第四支队一部在安徽巢县蒋家河口打了一个伏击战,东进首战告捷,给皖东军民以很大鼓舞。同年下半年,为执行保卫大武汉,扰敌后方运输线的战略任务,第四支队又接连在合肥、桐城一带公路取得大关、小关、范岗、椿树岗、棋盘岭等战斗的胜利,威震江北。棋盘岭战斗后,接着就打了肥西的周家老围子、刘家老围子及片江、无为县城,通过这些战斗,肃清了周围的敌伪武装,缴获了500多条枪,在这一带开辟了根据地。为巩固根据地,高敬亭派出很多干部到地方去做发动群众的工作。由于群众的支持,第四支队在这里扩了军,很快发展到8000多人。
  鄂豫皖地区国共合作以后,随着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不断取得胜利和发展壮大,高敬亭自恃有功,犯了一些错误。党中央的意见是要对他采取帮助教育的方针,以便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可是1939年6月24日,高敬亭被错误地处以死刑,对党对革命事业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1977年4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关于给高敬亭同志平反的通知》,正式宣布“对高敬亭同志给予平反,并恢复名誉”。1980年4月19日,在安徽省合肥殡仪馆隆重举行了高敬亭同志骨灰安放仪式。
  (原载于2023年9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典范:河南百名英模人物》)

Copyright @2014-2024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