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省内

生于斯时多幸运 愿得此生长报国

发布日期: 2016-06-15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实践锻炼,是“青马工程”重要一课。除每年暑期,省委组织部、团省委、省教育厅安排学员去多个乡镇锻炼外,还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现分享学员感悟3篇。

  “长征精神”震撼人心

  中南民族大学 牛路彬

  7天,1700公里,用脚丈量,用心感悟,追寻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

  天当被,地当床,野菜当干粮。不经历这样的徒步行军和身心疲惫的远行,永远无法读懂那段史无前例、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永远不能感受到长征精神的伟大。

  雪山、草地,活下来就是胜利;播种、布道,走出去便是新开始。再一次吟诵长征诗篇的时候,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先烈们坚忍不拔,理想与信仰高于一切的奋斗献身精神。

  生于斯时多幸运,愿得此生长报国。未来,我要将长征精神落实到爱党、爱民的实际行动,时刻铭记党的根本宗旨,把为群众奉献视为终生追求。【背景】2014年10月1日至7日,团省委组织“青马工程”学员奔赴四川省,开展了为期7天的重走长征路活动。

  延安的窑洞是一座丰碑

  武汉工程大学 陈兆鑫

  在延安,最值得一看的莫过于窑洞了,而令我体会最深的也莫过于那些发生在窑洞之中的故事。

  杨家岭上毛主席的窑洞,陈设简单,只有一张木床和摆放着小煤油灯的桌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墙上的简介:毛主席在延安,共完成了158篇著作,占整个《毛泽东选集》文章数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一篇篇经典著作走出延安,飞向全国,引领着党员们前进的方向,鼓舞着全国人民奋力向前。

  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独生子女居多,说我们是在蜜罐子里泡大的毫不为过,经历的挫折少。这次去往延安,真正触动我的并不是当年艰苦的环境,而是先辈们在这种环境中迸发出来的坚定不移的信仰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延安的窑洞是一座丰碑,镌刻着几代人的奋斗历程,但它更是一面旗帜,激励着我们后人传承延安精神,在苦难中奋斗,最终走向辉煌。【背景】2016年6月8日至11日,团省委组织“青马工程”学员赴延安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并专程赴习近平总书记插队工作过的梁家河村进行考察学习。

  让“系统”适应人

  华中农业大学 李懿俊

  推广“智慧党建”,是让基层干部适应“系统”,还是“系统”适应基层干部?

  在杭州拱墅区我找到了答案。

  他们,围绕如何使操作“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一遍又一遍地研发、试用,再研发、再试用,最终设计开发出简洁有效的“点选式”傻瓜系统,一目了然,简单高效。

  站位决定思维。作为即将奔赴基层工作的选调生,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时时刻刻把群众摆在首位的思维。

  在未来的工作中,不论顺境逆境,我将始终保持这种思维,面对挑战,在克服苦难、解决问题中提升能力,在奉献基层中砥砺成长。

  【背景】2016年5月8日至12日,省委组织部和团省委组织“青马工程”学员赴浙江、上海,学习、借鉴上海市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浙江党建工作的先进做法。

  (记者 刘娜 彭小萍 整理)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