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省内

众志成城 家乡旧貌换新颜

发布日期: 2016-06-27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通过广泛发动群众,村民清洁家乡、美化家乡的热情空前高涨。一些地方结合当地实际,引导村民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旧物利用,发挥群众智慧,打造成本低、效果好、独具乡土特色的乡村景观。

  红安县永佳河镇喻畈村

  从2014年10月开始,喻畈村两委和党员代表深入到全村每家每户沟通,与村民坦诚交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并通过发放倡议书、张贴横幅、标语、召开座谈会和动员大会等多种形式,将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政策、意义和当前形势给村民们作宣传讲解,使广大群众摒弃了“等靠要”思想。全村召开各类形式的群众会议近300余场,发挥村民民主权利,乡村建设让村民知晓、让村民参与。

  喻畈村两委多次组织各湾小组长和部分村民代表到外地参观学习,广大群众建设自己家乡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喻畈村贯彻群众路线,按“四个一点”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每家每户凑一点,乡贤能人捐一点,村集体及小组理事会借一点,再争取上级政府支持一点。此外,带动群众有力出力,自觉投工投劳,最大程度地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以此破解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人力、财力以及拆迁等难题。

  以喻畈村的12组大董家为例,大董家村民自筹资金近15万元,村民积极投工投劳近1000工日,自愿拆除茅厕、猪圈、牛棚等有碍观瞻的破旧建筑45间。如今,大董家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别具风味。每逢周末和节假日,都有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平均每天到村湾游玩的自驾游车辆都达到一百多台。

  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巴徐村徐治湾

  2015年10月,巴徐村村支书徐国栋创建了一个名为“幸福徐治 美丽明天”微信群,这个微信群成为留村和在外的徐治湾人联系的纽带,人数达到170人,十分活跃。聊着聊着,大家就聊到了家乡的衰败面貌不改不行,慢慢形成了“徐治湾不能再这样垮下去了”的共识。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和互动性让徐治湾几位乡贤的“呼喊”传到了每一个徐治湾人的心中。

  2015年11月29日,徐治湾举行美丽乡村建设启动仪式,通过共同努力,徐治湾在村委会的支持下成立“八巷九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通过“现金、房屋、土地、劳动力”四入股的方式解决起步资金问题和内生动能。该合作社的所有资金来源于湾内村民(以户为单位)及湾里走出的爱心人士,现金入股共138.5万元。

  2016年5月28日,随着整旧如旧、再现乡愁的一期工程改造完工,徐治塆呈现出浓郁的古朴乡土村落风格,清新秀美,独具特色。八巷九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同时开业,当日吸引了2000多游人来参观。该村计划用三年时间,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最终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全面脱贫。

  钟祥市客店镇明灯村

  钟祥市客店镇明灯村地处大洪山南麓,近年来,该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推行家庭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减量、因地制宜布景等模式,一个过去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到处烂泥巴的落后小山村,迅速转变为碧水长流、鸟语花香、乡愁浓郁的“四美”新村。

  在建设初期,该村两委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和户主大会,对全体村民广泛开展“重新认识自我,增强创建信心,明确创建方向”大教育,组织垃圾分类、庭院美化的小培训。

  镇村两级坚持以小投入带动大参与,以奖补为手段,形成了党员带群众、小手牵大手的生动局面。小学生成了家庭环境卫生监督员,年纪大的人自愿当起了保洁员,年轻力壮的承担起创意设计、施工建设的主力军。

  家庭污水处理系统,村里选择农户先行试建,成功后,组织各家各户实地参观。为尽量降低成本,在散居户推行“单建模式”,在集中居住区推行“联建模式”,镇里派专人技术指导,并实行以奖代补。目前该村污水处理系统基本已实现全覆盖。

  明灯村走出了一条“投入少、可复制、能持续”的美丽乡村建设道路,启示人们:细微处也能提升品位;小投入也能彰显特色;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无穷。

  洪湖市老湾回族乡珂里湾

  珂里湾首先从党支部和党员入手,发挥党支部和党员的示范引领和带头作用,寻找乡贤,发动群众。在一河两岸三村召开会议上百次,成立了由群众自发组织的环境卫生、绿化美化、民事调解、饮食文化、民间手工艺、民风民俗等8个协会,由村民自己任会长。村内集体办事,群众义务出力,村里不用花一分钱,人人都是主人翁。

  在老湾回族乡政府及珂里湾干部们的带动下,村民们齐心协力,仅用两天的时间,就将珂里湾杨柳河五公里的河堤以及周边其他沟渠积淀了四五十年的垃圾全部清理干净,使村庄环境干净整洁,面貌焕然一新。

  珂里湾还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一河两岸三村90%的村民加入了该合作社,共295户,股金达220万元,形成了“政府指导、合作社主导、村民主体”的模式,在“以村民为主体,村民共建共享”的原则下,采取滚动投入、滚动发展的方式,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全员参与,全员受益。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