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省内

东湖毛泽东故居瞻寻“初心”

发布日期: 2019-06-27 来源: 湖北日报

打了73个补丁的睡衣、清晨四五点批示的手稿——

东湖毛泽东故居瞻寻“初心”

  图为:6月25日,省委直属机关工委青年党员瞻仰毛泽东故居陈列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璐 见习记者 曾雅青 通讯员 李振华

  编者按

  当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在全省第一批单位火热展开。我省红色资源丰富,一批省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基地,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优良传统的思想熔炉。为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之基,省直机关党员干部纷纷走进教育基地,重温初心,接受洗礼。即日起,省委直属机关工委、湖北日报联合推出《教育基地看初心》系列报道,记录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敬请关注。

  曲径通幽,古木参天。

  武汉东湖之滨的毛泽东故居,是毛泽东同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除北京之外的主要办公、起居之所。

  伟人的精神丰碑,照亮我们的心灵家园。

  任何时候都要首先想到人民

  6月25日上午,东湖毛泽东故居陈列馆内,参观者络绎不绝。

  在入馆口的汉白玉毛主席雕像前,省委直属机关工委10余名青年党员,面向雕像行三鞠躬礼,表达对伟人的无限敬意和深切怀念。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曾48次下榻东湖宾馆。最长的一次,达半年之久;最后一次,也有近3个月。东湖宾馆,成为继北京中南海之后,毛主席居住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地方。

  一楼陈列馆,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还原一个个依然鲜活的故事。

  在“情系东湖、梦牵梅岭”板块,一张杨开慧与年幼的毛岸英、毛岸青的合影,吸引大家驻足观看。

  “青年毛泽东在武汉开办农讲所期间,度过了他一生中与爱人杨开慧最美好的8个月时光。”讲解员介绍,1927年6月,因工作原因,毛泽东把杨开慧母子送回老家,自己又奔波于湘赣两地。8月,因秋收起义,毛泽东又离开家人,这也成为他与杨开慧的永别。

  “毛主席舍小家为大家,殚精竭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青年党员张晓亮说。

  在展厅另一侧,展出多件珍贵的毛主席手稿。

  讲解员指着一格玻璃橱窗说,“大家看,毛主席的手稿,很多落款都是‘于武昌早4点、5点、6点’。夙夜在公、勤政为民,可见一斑。”

  “这正是毛主席心里永远装着人民的生动写照。”一旁的青年党员宫晓磊说,这些手稿,就是最好的主题教育素材。

  橱窗中,一幅1953年毛主席在武汉黄鹤楼下与小商贩亲切交流的照片,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讲解员介绍,当时,毛主席正与小商贩说话,结果被市民们发现了。大家簇拥过来,要和毛主席握手,毛主席握着群众的手,与群众交流互动两个多小时。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何为初心?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毛主席一生的初心和使命。”省委直属机关团工委书记胡合宇说,对每位党员来说,初心不仅是党旗下的铮铮誓言,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宗旨。

  崇尚节俭 砥砺作风

  在毛主席的众多遗物中,有一件十分引人注目,那是一件白色泛黄的棉质睡衣。

  这件睡衣材质一般,外观破旧,它的衣袖、前页、下摆等处补丁连补丁,竟达73个之多。

  “毛主席就是这样艰苦朴素,崇尚节俭。”讲解员介绍,这件睡衣,毛主席在东湖宾馆一穿就是21年。尽管越来越旧,却总舍不得扔掉。

  听到这里,省委直属机关团工委副书记袁朝华发自内心地说:“令人感动,更让我们自省。”

  破旧的凳子、茶几、漱口杯、烟灰缸……展厅内,毛主席用过的“宝贝”,让大家很受触动。

  在展览的“博学多思、雅情逸趣”板块,记录了许多毛主席在东湖宾馆读书学习的生活点滴。“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读书的一大特点。

  当天,前来参观的青年党员,也是该机关青年读书会的成员。

  他们纷纷表示,要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厚植理论基础,练就过硬本领,展现担当作为,在湖北高质量发展中贡献青春力量。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