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初心故事

陈潭秋给三哥、六哥的信

发布日期: 2019-07-11 来源:

王 谦


  陈潭秋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与董必武在武汉创建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中共武汉区委,以武昌高师附小为活动地点,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多年,为发展湖北地区的党组织作出了突出贡献。为纪念陈潭秋,1983年,在原武昌高师附小旧址建立了陈潭秋烈士纪念馆。在陈潭秋烈士纪念馆里,收藏着一封陈潭秋于1933年2月写给他三哥、六哥的信。信系钢笔书写,500余字,信纸为白道林纸,长23厘米,宽17厘米,信后落款本澄(系陈潭秋的别名)。当时,陈潭秋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写信给两位兄长,是为把即将出世的孩子托付给他们照顾。
  陈潭秋在信中写道:三哥、六哥:流落了七、八年的我,今天还能和你们通信,总算是万幸了。诸兄的情况我间接又间接的知道一点,可是知道有什么用呢!老母去世的消息,我也早已听得,也不怎样哀恸,更可怜老人去世迟了几年,如果早几年,免受许多苦难呵!我始终是萍踪浪迹、行止不定的人,几年来为生活南北奔驰,今天不知明天在哪里。这样的生活,小孩终成大累,所以决心将两个孩子送托外家抚养去了。两个孩子都活泼可爱,直妹(陈潭秋的夫人徐全直)本不舍离开他们,但又没有办法。直妹连年孕、产、乳、哺,也受累够了。十九年曾小产了一男孩,二十年又产了一男孩,养到八个月又夭折了,现在又快要生产了。这次生产以后,我们也决定不养,准备送托人,不知六嫂添过孩子没有?如没有的话,是不是能接回去养?均望告知徐家三妹(经过龚表弟媳可以找到)。再者我们希望诸兄及侄辈,如有机会到武汉的话,可以不时去看望两个可怜的孩子。虽然外家对他们痛爱无以复加,可是童年就远离父母,终究是不幸啊!外家人口也重,经济也不充裕,又以两孩相累,我们殊感不安,所以希望两兄能不时的帮助一点布匹给两孩做单夹衣服(就是自己家里织的洋布或胶布好了)。我们这种无情的请求,望两兄能允许。家中情形请写(信)告我,交徐家三妹转来。八娘子及孩子们生活情况怎样?诸兄嫂侄辈情况如何?明格听说已搬回乡了,生活当然也很困苦的,但现在生活困苦,决不是一人一家的问题,已成为最大多数人类的问题(除极少数人以外)了。(我的情况可向徐家三妹)本澄上二月二十二日。
  从这封信的字里行间,我们可看出陈潭秋烈士以革命利益为重而又充满舔犊之情的心情,使读者无不为之感动。陈潭秋1925年春与徐全直结婚后,夫妇俩为了革命工作四处奔波,从武汉到江西,从江西到上海,从上海到天津,从天津到东北,又从东北到上海,正如信中说的萍踪浪迹、行止不定。由于萍踪不定的革命生涯,带孩子就是很大拖累,于是他们夫妇把第一、二个孩子都送外婆家抚养,信中写的将两个孩子送托外家,就是指的这件事。他们夫妇先后共有5个孩子,第三个孩子于1930年(即信中说的十九年,民国十九年)小产,系男孩,第四个孩子生于1931年(即信中说的二十年),但养到8个月又夭折了。1932年夏末,陈潭秋经党组织营救,从哈尔滨的监狱中出来,不久就回到上海,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1933年1月,党中央决定调陈潭秋夫妇到中央苏区工作,那时徐全直正怀着第5个孩子且将临产。他们夫妇商量好,并征得组织同意,决定陈潭秋先走,徐全直等生下孩子后再尽早出发。这即将出世的第5个孩子(实际上是活着的第3个孩子),他们俩也准备托人抚养,托谁呢?孩子外婆家人口多,且经济也不宽裕,何况已有两个孩子在那里,于是,陈潭秋只得提笔写信求助于黄冈老家的三哥、六哥。这便是信中写到的不知六嫂添过孩子没有?如没有的话,是不是能接回去养?至于接孩子的办法,是由徐全直在武汉的三妹先来上海接走孩子,然后再转到黄冈老家,这便是信中说的“均望告知徐家三妹(经过龚表弟媳可以找到)。
  1933年4月,陈潭秋与谢觉哉结伴离开上海,取道汕头,前往中央苏区瑞金,徐全直因临产暂留上海。徐全直在医院生下孩子出院后,没有回北四川路原居,而是潜居在同乡潘恰如家中,准备把婴儿暂时寄养这里,等她三妹来接回武汉,再转黄冈老家,给六嫂徐少文抚养。同年6月20日上午,徐全直到上海厦门路56号党的联络点请示交待工作,以便去中央苏区。徐全直不知那个党的秘密联络点几天前已被敌人破坏,当她发现情况不对转身回走时,隐藏在四周的敌特一拥而上,逮捕了她。被捕后她化名黄世英,敌人多次严刑审讯,她始终没有暴露真实姓名和身份。在牢房里,她积极组织难友同敌人进行斗争。敌人觉察到她的活动,对她进行严刑拷打,并把她由原判8年徒刑改判15年,最后看到严刑重判都无法使她停止战斗,便将她判为死刑。1934年2月1日深夜,徐全直在南京雨花台高呼打倒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壮烈牺牲,时年31岁。


  来源:《党史天地》 

Copyright @2014-2024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