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回忆文章

人民功臣 英雄本色———深切怀念陈锡联同志

发布日期: 2015-01-12 来源:

  张万年 迟浩田

  1999年6月10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陈锡联同志与世长辞。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创建的辉煌业绩,将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中。

  (一)

  陈锡联是我军著名的战将之一。在长期革命战争中,他以共产党人特有的大智大勇,敢打善打硬仗、恶仗,常能出奇制胜,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他参加红军时年仅14岁,但他作战勇敢,被称作“小钢炮”。他入伍一年多就担任连政治指导员,后来历任红军营、团、师政治委员和师长等职,在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及四方面军长征中屡建战功,李先念同志曾称赞他“打仗数第一”。抗日战争中,他历任八路军团长、副旅长、旅长、分区司令员等职,率部首战阳明堡、夜袭旧关镇、设伏响堂铺、鏖兵狮垴山、破袭平汉路,在一系列战役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指战员们誉为“赵子龙”。解放战争中,他历任晋冀鲁豫军区、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兵团司令员。他率部先后参加上党、邯郸、定陶、羊山集等一系列战役战斗。随后挺进大别山,歼敌于张家店,在江淮河汉之间纵横驰骋。淮海战役中,他率部攻取战略要地宿县,指挥西集团协同兄弟部队全歼敌黄维兵团。尔后率部渡江,截断浙赣线,迂回大西南,出其不意地歼灭敌宋希濂集团,解放了国民党“陪都”重庆,为解放大西南作出了贡献。

  陈锡联善于把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指挥作战以坚决、果敢、迅猛而著称。1947年8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锡联率三纵跨过陇海路,越过黄泛区,以交替前进的部署,率先抢渡淮河,到达大别山北麓,半个月歼敌2000余人,解放皖西9座县城及广大地区,打开了皖西局面。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区后,蒋介石十分恐慌,于10月初急调重兵扑来。陈锡联奉命率三纵主力从皖西密赴商城参战,因敌情变化,刘、邓首长命其“趁敌西调,皖西空虚,速急回师,放手歼敌”。在部队连续行军作战三月、指战员极度疲劳的情况下,他率部冒着连日阴雨火速东进,在泥泞崎岖的羊肠小道上急行军七昼夜,突然出现在六安、霍山地区,乘敌对三纵的合击态势尚未形成之际,以一部牵制尾追之敌,集中主力歼敌第八十八师第六十二旅5000人于运动之中,敌多路援军相距20公里而不能相救。

  正确领会上级意图,善于把握战机,机动灵活地寻歼敌人,是陈锡联指挥作战的一个重要特点。抗战初期,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忻口配合正面战场作战中,他根据党中央关于开展山地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方针和刘伯承同志放手机动歼敌的指示,于1937年10月中旬率七六九团进至滹沱河南岸苏龙口、刘家庄一带。他发现日军飞机不断在附近起降,便亲自带人侦察,迅速查明敌阳明堡机场的位置和部署,出其不意地夜袭敌机场,毁伤敌机20余架,歼敌100余人。这次战斗是一二九师出兵第一仗,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对日作战,提高了八路军威望,受到八路军总部嘉奖。1940年5月,一二九师发起破袭白晋铁路作战,陈锡联所部与兄弟部队一道担负破击来远至权店段铁路的任务,并负责夺取来远、南关镇日军的物资。他周密侦察和分析敌情,将攻击重点由来远改为南关镇,以“腹地开花”、内外结合的战法迅速歼灭守敌,受到朱德、彭德怀的嘉奖。1947年4月,晋冀鲁豫野战军为策应陕北、山东我军粉碎敌人“重点进攻”的作战,发动豫北战役。陈锡联所率第三纵队承担围歼敌第二快速纵队的任务。该敌为机械化部队,机动快、火力强、行动狡诈。他和纵队领导采取避其锋芒、诱其深入、陷其孤立,然后集中兵力聚而歼之的战法,在兄弟部队配合下,于河南淇县城关东北之大小湖营一带咬住敌人,果敢地进行白天攻击,快速歼灭该敌,创造了以劣势装备歼敌一个机械化旅的范例。晋冀鲁豫军区在嘉奖令中说:“我三纵队以英勇果敢迅速机动的行动,歼灭蒋军整二十六军四十九旅(第二快速纵队),成为淇浚作战胜利的主要关键。”

  陈锡联善于把握事关全局的关节点,以最大的决心组织战斗,所以他所指挥的部队往往能在战场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1940年破袭正太铁路作战中,能否控制雄踞阳泉西南的狮垴山是此役成败的关键。我军抢先占领了狮垴山后,驻阳泉敌旅团部纠集全部力量,在飞机和毒气掩护下向狮垴山发起猛攻。陈锡联等指挥部队与敌激战,亲自率队增援火线,给日军以重大杀伤,有力地掩护了破路部队翼侧安全。1948年11月淮海战役中,陈锡联率领的第三兵团受领攻打宿县的任务。宿县位于徐州、蚌埠之间,扼津浦线徐蚌段要冲,守敌工事坚固,兵力很强,我军攻克宿县,就能陷徐州刘峙集团于完全孤立。为了保证战役全局的胜利,他亲率各级指挥员抵近前沿勘察,作出周密部署,研究攻坚战法,动员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拿下宿县城。总攻发起后,经一夜激战,全歼守敌12000余人。

  (二)

  我军由弱到强、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各级指挥员能紧紧围绕党赋予军队的历史使命,自觉地按照毛泽东建军思想全面建设部队。陈锡联在这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作为军事指挥员,历来高度重视军队的政治工作,认为我军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就是党的工作,不光政治委员要做,政治机关要做,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做。他与政治主官密切配合,积极抓好部队政治工作,用革命精神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部队。每当部署作战任务、部队到达新区、补充新成分、进入城市等时节,他都提出政治思想方面的要求,并深入到连队,了解官兵疾苦和现实思想,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前头。解放战争初期,晋冀鲁豫野战军连续取得陇海、定陶等战役的胜利,部队产生了骄傲情绪,有的对我军暂时放弃一些城市心存疑虑。陈锡联及时提议,利用作战休整间隙,对部队深入进行战略方针和政策纪律的教育,很快统一了指战员的思想。建国后在炮兵部队改装过程中,他坚持思想先行,深入了解部队特别是干部对换装的思想反映,针对部队争着要“大口径”、“摩托化”,不愿要“小口径”、“骡马化”等问题,要求各级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部队服从巩固国防的大局,保证了部队顺利换装。60年代初,沈阳军区涌现出了雷锋、“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模范红九连”等一批全军性的先进典型,时任军区司令员的陈锡联和其他同志一道,积极在全区组织学习活动,有力地促进了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在不同的领导岗位上对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1950年10月,他任军委炮兵司令员时,全军仅有4个炮兵师部,70多个炮兵团以及一些分队。2万余门火炮大都是战场缴获的,种类繁杂。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陈锡联按照“大量发展新的炮兵,同时加强提高老的炮兵”的方针,主持制定发展规划,组织部队改装,组建炮兵院校,进口和研制炮兵装备,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到50年代末期,我军预备炮兵和队属炮兵达到了队伍壮大、编程合理、配套齐全、训练正规的要求,在抗美援朝、炮击金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为我国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选址过程中,带领专家组,乘飞机穿越戈壁沙漠,骑着骆驼多次出入无人区,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向军委写出报告,得到毛主席、中央军委的批准,为我军战略导弹部队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

  陈锡联刻苦学习是有名的,他在紧张的战斗生活和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利用一切机会向周围的领导和同志们请教,用石子、瓦块、小木棍在地上习字,很快就能够读书、看文件和报纸。以后,虽然工作岗位不断变化,但他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理论水平、指挥艺术和领导经验得到不断提高。他总是把笔记本装在身上,随时记下学习心得、作战经验和国内外大事。1939年,《新华日报·华北版》记者到部队采访陈锡联,时常看到他在紧张的作战间隙凝神地伏在桌前,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在小本子上记写心得。记者感慨地写道:“八路军是一所伟大而实际的大学。这里,理论的花朵真正从实际的土壤里培植出来。多少埋藏在地下的天才,人民的天才,由于得到充分的阳光与素养,而发荣滋长。陈锡联将军便是其中的一个。”

  1943年8月,陈锡联奉调赴延安,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走进学校。他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和文化知识。经过近两年的学习,他的思想更为充实,眼界更加开阔。1955年,他进入当时全军的最高学府———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他按照刘伯承院长倡导的“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精神,勤奋苦学,广泛涉猎各种现代军事知识,认真总结战争实践经验,政治水平和军事认识能力有了新的飞跃,获得学院二等奖。他在长期斗争中养成的学习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离休以后,他仍然坚持读书、看报、记笔记,关注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关注着国家和军队的建设大计。他以自己模范的行动,实践了活到老、学到老、革命到老的要求。

  陈锡联十分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努力掌握革命战争的规律。他曾长期在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工作。刘、邓首长经常用十分通俗的语言向干部传授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这使他获益匪浅。他曾经谈到,刘伯承同志就毛泽东军事思想对他的谆谆教诲,使他思之深,感之切,闭目可观,侧耳可闻,终生难以忘怀!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军事著作,他经常带在身边,一遍又一遍地悉心阅读。他注重把毛泽东军事思想贯彻到具体的军事实践之中,特别是对毛泽东同志“着眼于特点,着眼于发展”的军事辩证法心领神会。每次战役战斗之前,他都尽一切可能,亲自勘察地形,了解敌情,与一线指挥员研究作战部署甚至战术动作。战斗之后,他及时写出作战报告,分析战术得失;只要条件许可,他都要带领各级指挥员重返战场,将作战经过进行“复盘”,从中研究改进战术。打胜仗多的部队,容易产生经验主义,在新的环境、对象条件下搬用过去成功的战法,付出本来可以避免的代价。陈锡联及时抓住类似教训组织指挥员进行分析,启发大家注重掌握不同敌人的不同特点,同一敌人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特点,从而使他所指挥的部队形成了打一仗进一步的好作风,干部的军事素养和作战指挥艺术得到不断提高,成为一支攻必克、守必固的拳头部队。

  他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不断创造人民战争的战术战法。抗日战争中,他把游击战的战略方针贯彻到实际作战中,总结出一套游击战的具体打法和相关的战术动作,出其不意打击敌人。他带的部队特别善于长途奔袭和夜战,人民群众赞誉他们:“八路神,八路仙,一日不见走一千”。他在1939年的和辽战斗总结中提出:“集中优势兵力兵器,查明情况,随时转机以各个击破敌之合击企图为有利手段。在这种条件下是主要靠干部的灵机应变的机动,可击则坚决击,否则转为消耗手段,另机动再求打击之。”他指挥阳明堡作战的经验,被刘伯承同志作为范例收入《对目前战术的考察》一文。他十分强调指挥员实施正确的机断专行,在1942年秋的反“扫荡”总结中指出:“游击战争的环境,要求干部要有高度的机断专行的精神。我们的干部不仅是要能独立自主的积极的打击敌人,并且要能够在上级的意图之下,正确的机断专行。正确的机断专行是建筑在高度的政治责任心、正确的了解上级的意图与良好的战术素养上边的,因此我们就要有远大的政治眼光,要提高战术素养。”

  (四)

  陈锡联一生追求真理,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始终自觉地与党同心同德。长征途中,作为红四方面军的一位师长,他坚决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率部数次翻越雪山,三过草地,历经艰险,胜利地把部队带到陕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追击中,部队迅速解放一座又一座城市。每到一地,他都坚决贯彻党的城市政策,抓好部队作风纪律整顿,保证了“军政双胜”和社会稳定。建国初期,他兼任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市长,和其他同志一道,坚决肃清反动残余势力,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了生产,稳定了社会秩序。在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期间,他坚决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军队要整顿”的指示,下大力对部队进行整顿,加强了部队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在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他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任务。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他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关注军队建设,关注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注祖国统一大业,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衷心拥护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作出的重大决策。他还教育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坚信党的领导,自觉维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权威。去年抗洪斗争取得伟大胜利后,他无比欣慰地说: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有知识、有威望、有能力治理好国家,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1947年11月下旬,国民党军调集重兵,对大别山进行大规模的围攻。陈锡联指挥所属部队坚持在大别山内线作战,牵制敌军。邓小平政委对他说,对敌人,要多背一些,背重一些,釜底抽薪就不要怕烫手。我们多背些敌人,山东、陕北的兄弟部队就能腾出手来,大量消灭敌人。根据这一精神,陈锡联指挥所属部队在冰天雪地里转战千里,胜利完成了吸引多路强敌并将其拖疲拖困的艰巨任务。在领导班子中,他作为军事主官曾与多位政委共事,都能非常融洽地相处。1945年11月,彭涛同志调任第三纵队政治委员,由于他过去是一位没有带兵打仗经验的知识分子干部,班子中个别成员对他不够尊重,陈锡联严肃地纠正这一问题,带头支持彭涛工作,共事几年中,两人始终团结得很好,在部队传为佳话。了解陈锡联的人,无不称赞他顾大局、讲团结的优良品德。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陈锡联胸怀宽广,不仅能打仗,还特别能团结人。

  陈锡联对待人民群众一往情深。战争年代,他要求部队在紧急情况下,应先掩护群众转移,随后方可撤退,不能使群众受到损伤。和平建设时期,他依然心系人民。1960年夏,辽阳、本溪、抚顺等地发生特大洪水,他亲临一线指挥部队抗洪抢险。为了保证大庆油田早日建成,他遵照军委指示,抽调大批部队支援油田会战。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为了减轻人民负担,他带领军区部队大搞农副业生产,仅1962年就生产粮食6000万公斤,除补助部队伙食外,上交国库1000多万公斤,支援灾区320万公斤。到了晚年,他仍念念不忘老区人民,1988年秋,他抱病与秦基伟、李德生等老同志一道,前往太行山看望慰问老区人民,鼓励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尽快把老区建设好。

  前几年,不少单位请他写回忆文章,介绍个人的历史功绩,都被他婉言谢绝。1983年11月15日,他对前来采访的山西省左权县(抗战时称辽县)党史办的同志说:你们在写党史的时候,不要把我写进去,要写辽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八路军一起斗争的事迹。我个人在辽县又有什么呢,不过是带着部队和辽县人民一起打了几年仗。寥寥数语,充分体现了他以党和人民为重的高尚品质。

  陈锡联同志克己自律、生活俭朴,始终保持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他的住房从来不让装修,家具已很陈旧了也不让更新。一把藤椅用了几十年,破了拿绳子缠一缠继续用。工作人员多次提出换把新的,他都不同意,一直用到他去世。陈锡联夫妇常以党的要求互勉,对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

  陈锡联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我们要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格,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

  《人民日报》1999年12月11日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