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回忆文章

陈锡联和他的慈母

发布日期: 2015-01-27 来源:

熊廷华

  开国上将陈锡联戎马一生,历经百战,以善打硬仗、恶仗、险仗著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争奇迹。但他很少向人讲述,许多往事鲜为人知。他与母亲的感人故事也充满神奇色彩,从一个侧面可折射出这位将军不平凡的人生。

  相依为命 乞讨度日

  1915年1月,陈锡联出生于湖北省黄安(现名红安)县彭家村一户农民家庭。陈锡联从小就经受生活的磨难,品尝到人生的艰辛。

  8岁那年,陈锡联父亲身患重病。为给父亲治病,母亲几乎变卖了所有的家产。可是不久,父亲还是离妻别子,撒手人寰。父亲去世前,把母亲拉到身边,指着自己的女儿,声泪俱下地说:“为了全家人活命,就把她送人吧……”几天后,两个人贩子拿着几块大洋来领人。陈锡联知道了,跪在娘面前哭着说:“娘,姐姐还小,不能把她往火坑里送啊……”此时陈家债台高筑,上无片瓦,下无立足之地。母亲忍痛含悲,让人领走女儿,草草地安葬了丈夫。

  迫于生存,母亲带着陈锡联走村串户,踏上了艰辛的乞讨之路。

  母亲身怀有孕,行走不便,陈锡联为母亲找了根竹棍。两人走走歇歇,穿行在黄安农村。

  就这样陈锡联跟着母亲走遍了黄安的村村寨寨,说不清洒下了多少辛酸,多少热泪。

  不辞而别 投奔红军

  10岁那年,陈家租种了地主一亩多田。从此,陈锡联给地主放牛,当长工,一干就是几年。

  1929年秋天的一个下午,14岁的陈锡联给地主耙田种麦,突然肚子疼痛难忍,倒在地上。地主看见了,骂他偷懒,挥鞭痛打。陈锡联忍无可忍,猛地伸出头,对着地主冲过去,将地主撞了个仰天倒地。

  陈锡联知道自己惹下大祸,躲在山上。他咽不下这口气,想去找红军,但想到自己一走,母亲一定会很难过,一直犹豫徘徊。天渐渐暗了下来,地主在陈锡联家破口大骂,并要陈母交出儿子。陈母跪在地上苦苦哀求,被地主狠狠地踢了两脚。陈锡联在山上苦苦地熬了一个晚上,这一夜母亲也是提心吊胆。

  第二天,陈锡联遇见一个小伙伴在山上放牛,从他口中得知母亲的遭遇,他肝胆欲裂,毅然决定去当红军,改变自己受人宰割的命运,替母亲报仇雪恨。他要小伙伴告诉他娘,自己当红军去了。

  陈锡联这一走就是十几年,这一走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英名传全国 慈母寄家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22岁的陈锡联任129师先遣团———769团团长,率部开赴晋中抗战前线。

  首战便出其不意地夜袭了日军机场。胜利的捷报通过电波很快传向全国,令海内外的华人为之振奋。

  不久,全国许多报纸刊登了八路军夜袭日军机场的消息和陈锡联的照片。家乡的乡亲看到了,拿着报纸告诉陈锡联的母亲。

  日夜想念儿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照片,高兴得泪流满面。她久久地凝视着儿子的照片不停地呼喊:“锡联,娘好想你啊!”她请人给儿子写信,鼓励儿子再接再厉,多打鬼子。但她不知道儿子的确切地址,就把信寄给129师。半年后,这封信才转到陈锡联手上。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接到母亲的来信,陈锡联热泪涟涟,这是他多年来收到的惟一的一封家信。由于战事频繁,陈锡联无法与家乡通信。他把这封信装在贴身口袋里,每当思念母亲时,就拿出来看一看,仿佛慈母殷切的目光、温情的话语伴随着他。

  战地相逢 彻夜长谈

  1947年8月27日,已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的陈锡联,作为刘伯承、邓小平的主要助手,一路艰难跋涉,回到了当年浴血奋战过的鄂豫皖根据地。这时,战斗在皖西的陈锡联,很想前去看望18年未曾见面的年迈母亲,因军务缠身,不能如愿。

  12月9日清晨,陈锡联率部从皖西转战到鄂东麻城,开始平汉战役军事行动。在司令部里,他正和纵队几位首长研究行动方案,参谋处长喜笑颜开地进来向陈锡联报告:“司令员,好消息!你娘今天就要来看你了。”陈锡联将信将疑。当天上午,一辆手推车停在三纵司令部门口。陈锡联还未上前相认,大家先把母亲围得紧紧的:“大娘,你看,哪个是您的儿子?”

  母亲被围在热情的人们中间,一面自信地说:“认得,我认得!”一面用急迫的目光搜索着人群。

  “娘!”陈锡联不由得喊了一声。母亲搜寻的目光停住了,不顾一切地扑上前去,双臂把儿子紧紧抱拄。

  母亲眯着眼睛,上下打量儿子,不时用手摸着陈锡联的前额,哽咽地说道:“高了些,胖了些。”陈锡联让母亲坐在椅子上,母亲抓着儿子的手,只是流泪。

  “不要哭了,应该高兴才是。”儿子安慰道。

  刚强的母亲马上擦干了眼泪。

  当天晚上,母子一夜没停嘴,一幕幕往事在记忆里复活了。

  临别之际,陈锡联掏出身上仅有的两块银元,塞给母亲,母子俩你推我让。

  铮铮铁骨的硬汉双眼含着热泪说:“娘,你收下吧!这是儿子的一点心意。”

  母亲收下了儿子的两块银元,依依不舍地离去。

  坟前哭母 感天动地

  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兼任重庆市市长和川东军区司令员。环境安定了,他将母亲接到重庆。

  母亲在重庆住了不久,就对儿子说:“我身子骨还硬朗,享不起这个清福,不做点事心里难受,现在解放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还是回去。”

  陈锡联了解母亲的心,派人将娘送回红安。

  1950年,陈锡联调到北京,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首任炮兵司令。全力以赴地投入人民军队炮兵的建设。

  1953年,陈母病危。接到消息,陈锡联风驰电掣般地奔往故乡红安。

  在低矮的房间里,老大娘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喘着长气。陈锡联双膝跪在母亲的病床前,拉着母亲的双手,涕泪满面:“娘,我来看你了!”

  母亲微微睁开眼睛,看了远道而来的儿子一眼,安详地闭上眼睛,放心地走了。

  按红安当地的习俗,父母去世后儿子应在家守孝七七四十九天。陈锡联日理万机,不能多留。他守在母亲的灵柩前,有时通宵达旦,未等母亲灵柩安葬入土,就动身启程了。

  星转斗移,一晃就是几十年。1997年6月,湖北李先念主席纪念馆开馆,已是年过八旬的陈锡联又一次来到魂牵梦绕的故乡。在乡亲们热烈欢迎的场面过后,他深情地来到母亲长眠的地方。

  44年了,母亲坟上的树草岁岁枯荣。白发苍苍的陈锡联仍保持军人的身姿,毕恭毕敬地肃立在母亲坟前,声泪俱下,字字句句倾吐肺腑之声:

  娘,我想你呀!可是现在我喊你,你已经听不到了。你经过千辛万苦,才把我这个儿子养大。后来我背着你出去参加革命,依靠了党,可你还留在家里继续受苦。这40多年来,我一直未能回来侍奉你,实在对不起你老人家。你长眠的这块土地,我曾经生活过14年。我在这里放过牛,伴你一起去讨过饭,如今,你可安息了!娘啊……

  山水同悲,松涛共鸣,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两位警卫见陈锡联年事已高,为防止出现意外,连扶带拉,挟着陈锡联走下母亲的坟头。

  摘自《山西家庭报》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