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红色印记

红军是我们的“金珠玛米”

发布日期: 2016-10-13 来源:

王闲乐 郑子愚

  迪庆如今以“香格里拉”闻名于世,记者却未曾想到,当地随处可见长征痕迹。香格里拉市独克宗古城内有座迪庆长征博物馆,松赞林寺(归化寺)内保存着贺龙赠予的“兴盛番族”锦幛复制件,金江镇矗立着红军长征纪念碑和“红军渡”纪念碑……
  “很多人不知道这段历史,但我们从未忘记。”金江镇文化站站长张立国说。在当地藏民的心中,红军是“金珠玛米”(意为救苦救难的菩萨兵)。

渡大江仅靠7条小船

  香格里拉市金江镇与丽江市玉龙县隔江相对。这段公路依山而建,一侧是高耸的山崖,不时有飞石落下,一侧是咆哮的金沙江,拍打着石壁。张立国告诉记者,1936年,红军从东起丽江市石鼓镇,西至巨甸镇的7个渡口渡江,金江镇是他们进入迪庆的第一站。
  “红一方面军巧渡金沙江被誉为‘神来之笔’,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六军团北渡金沙江的故事同样精彩。”多年来致力于收集研究长征史料的张立国说,1936年4月10日拂晓,强渡普渡河失败的红二、六军团突然南下直逼昆明。当滇军星夜赶回,普渡河防守空虚时,红军再次转向,于4月25日抢占丽江石鼓镇。
  “贺龙到了石鼓镇,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找船、找船工。”张立国说。在当地船工帮助下,红军找到了7条小船,赶制了20几只木筏。
  在木斯札渡口,“红军渡”纪念碑巍然矗立,眼前的金沙江水流湍急。老船工说,4月的金沙江比现在“温柔”得多,否则红军就更危险了。由于船只不足,红军让妇女、伤病员和不会游泳的战士坐船。水性好的战士身上栓根绳,另一头拴在船上。
  水性一般的就把竹子砍成几段,绑在身上当救身圈游过来。经3天4夜奋战,至4月28日黄昏,1.8万名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甩开追兵,彻底粉碎蒋介石要求围剿于金沙江以南的企图。
  “盘江三月燧烽扬,铁马西驰调敌忙。炮火横飞普渡水,红旗直指金沙江。后开鼙鼓诚为虑,前得轻舟喜欲狂。遥望玉龙舒鳞甲,会师康藏北飞缰。”萧克将军的《北渡金沙江》,也随着革命的火种,传遍大江南北。

我家里住了“贺大胡子”

  正如张立国所说,当地人从未忘记红军。在金江镇兴隆村,记者遇到了66岁的村民姚喜艳。“我家可是‘贺大胡子’的指挥部。”说起红军,她满脸自豪。她口中的“贺大胡子”就是贺龙元帅。
  两层楼高的木屋,一进门是一张贺龙的画像,另一侧的墙上挂着红军二、六军团五位主要领导人的画像,桌上摆放着红缨枪枪头、酒葫芦、五角大碗、马灯等20余件红军用过的物品,早已锈迹斑驳。姚喜艳说,这是爷爷的意思,这栋老屋所有东西,都要保持原样。
  1936年,姚喜艳的爷爷姚杰勋时年56岁,是一名奔走在茶马古道南段的“马锅头”,往来于云南与西藏,运送盐、糖、茶叶等物资。当年4月,姚杰勋的马队途经鹤庆,恰逢红军占领了鹤庆县城。通过交谈,姚杰勋了解到红军是人民的队伍,专门为老百姓打天下,便自觉为红军当起了向导。红军对他十分尊敬,以“老哥”呼之。渡江后,姚杰勋邀请贺龙等人在他家的四合院里建立了临时指挥部。在姚杰勋的动员下,村里的百姓家家户户打开门迎接红军,就连村里的空地也住满了红军。
  在所有的物件中,姚喜艳最看重的是一盏马灯。当时姚杰勋自己掏钱,在村里开办了私塾,用的是煤油灯。“贺龙临走时,把自己的马灯留了下来。”姚喜艳回忆起不知听爷爷说了多少遍的故事,“贺龙对我爷爷说,‘老哥,这盏灯送给你,好好办学!’”

贺龙写下“兴盛番族”

  在金江镇稍作休整,红军继续前进,从上江翻越海拔4500米的雅哈雪山,进入小中甸。正是在这里,红军召开了著名的“中甸会议”,明确了北上与四方面军会师的目标。接下来的任务,便是为后面的行军尽可能多地筹集物资。
  “红军长征过迪庆,松赞林寺是绕不开的话题。”原迪庆州党史办研究室副主任祁继光说,“在当时,松赞林寺不仅对百姓有极大影响力,还是这里最大的粮仓。”
  在松赞林寺,记者见到了85岁的喇嘛鲁茸达吉。他向记者讲述了当年的红军:“他们衣服破破烂烂,饭也吃不饱,很困难,但纪律很好,不进屋,不抢东西。”1936年4月29日,主持寺庙事务的松谋活佛和“八大老僧”派夏那古瓦拜会贺龙。贺龙委托夏那古瓦带回一封亲笔信和布告,阐述了红军北上抗日的目的和保护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布告规定红军不准进入寺庙,并派哨兵保护。5月2日,贺龙应邀前往松赞林寺,以个人名义送上了“兴盛番族”锦幛。这面绸匾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红军用行动赢得了八大老僧的尊重。鲁茸达吉回忆,松赞林寺打开粮仓,“青稞运到山下的小街子村,堆成了小山包。”据记载,这批青稞共2000斗约6万公斤。此外,寺里还提供了牦牛、红糖、粉丝、猪肉、茶叶等食物,红军则按价付给银元。红军离开时,松赞林寺派出马队护送,呼吁沿途百姓不要害怕,阻止当地土司民团袭击红军。
  “中甸有7人随红军出发,担任向导。”祁继光说,“后来全都牺牲了。”
  (选自《解放日报》)

Copyright @2014-2024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