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中央红军在“屈指行程二万”之后抵达陕北,率先为这部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划下了一个休止符。
毛泽东曾说:陕北是落脚点,也是出发点。落脚陕北使中国革命重新建起了大本营,随即吹响了全民族抗战的嘹亮号角。然而,到陕北落脚并非中共中央和红军最初的打算,而是在极端险恶的转移过程中为了摆脱敌人和保存自己,根据敌我情况变化不断调整原定计划的结果。整个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对落脚点的选择先后发生了七次变化。
一、黎平会议川黔边根据地
湘江一战,红军由8万多人锐减到3万余人。更为严重的是,蒋介石已经判明了红军的战略意图,调来五六倍于红军的兵力,在湖南武冈、城步、绥宁、靖县等前往湘西的路上布下了一个“口袋阵”,等着红军往里钻。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放弃移师湘西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到川黔边建立根据地,但博古、李德不予采纳,依然把希望寄托在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上。
1934年12月11日,红军到达湖南西陲的通道县。12日中午,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军事紧急会议,讨论红军行动方向问题。毛泽东从敌军重兵阻拦这一情况出发,力主西进贵州,王稼祥、张闻天和周恩来等多数人赞同毛泽东的主张。晚上19点半,中革军委下达了“万分火急”电,命令部队继续西进,但同时依然没有放弃北上计划。
15日,红军穿越湘南进入贵州,先头部队占领了黔东边城黎平。中央政治局遂于18日在黎平召开会议,继续讨论红军行动方针的问题。经过激烈争论,主持会议的周恩来最后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会议通过的《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指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随后,中共中央又在贵州瓮安县猴场(今草塘)召开了政治局会议,重申黎平会议的决议,最终确定在川黔边地区建立根据地作为红军新的落脚点。
二、遵义会议川西或川西北根据地
黎平会议后,红军进行了缩编,部队轻装前进。本着避强打弱不避战的方针,红军一路势如破竹,连克数县,抢渡乌江,轻取遵义。
遵义会议前后,由薛岳率领的周浑元、吴奇伟两个国民党“中央军”纵队,还有川、黔、滇等地方军阀的部队共150多个团,对红军所在的川黔边地区形成了新的包围圈。形势再度危急,要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根据地已经不大可能。在此情况下,刘伯承、聂荣臻等川籍将领在会上提议“打过长江去,到川西北去建立根据地”。
他们的理由有四:一是有红四方面军的川北根据地可以接应;二是四川是西南首富,人烟稠密,经济条件远比黔北好,便于立足就食;三是川北背靠西康,后面没有敌情;四是四川对外交通不便,当地军阀又排外,蒋介石想往四川调兵不易。会议经过讨论采纳了这个建议,一致决定改变黎平会议以黔北为中心来创立苏区根据地的决议,红军渡过长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苏区根据地。
三、扎西会议云贵川边根据地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积极准备,打算从泸州上游的宜宾附近北渡长江。蒋介石急令川军刘湘集中兵力在长江南岸堵击,又令薛岳和黔军王家烈率部渡乌江尾追,企图围歼红军于川江南岸地区。很快,各路敌军纷纷逼近川南,而川军又有40多个团扼守长江北岸,形势的变化使渡江变得十分困难。
1935年2月7日,彭德怀和杨尚昆向军委建议,暂停渡江计划,将红军集中到云南扎西地区进行整编,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正在扎西召开会议研究红军行动的中央领导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当天便作出指示:“根据目前的情况,我原定渡河计划已不可能实现。现党中央及军委决定,我野战军应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以战斗的胜利来开展局面,并争取由黔西向东的有利发展。”
2月16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发布了《告全体红色战士书》,宣布扎西会议关于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停止向川北发展,而在云、贵、川三省地区中创立根据地的决议精神。同日,中革军委又致电江西中央军区,红二、六军团,红四方面军,通告停止执行北渡长江计划的决定。此外,根据军委指示,各军团在扎西进行了整编,并组建了中共川南特委和红军川南游击队,开始为根据地建设做准备。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