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理论文章

长征期间红军的宣传工作

发布日期: 2016-10-11 来源:

马 小 永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一、二、四等3个方面军,被迫先后离开各革命根据地,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进行战略转移,北上抗日,进行了震惊中外的长征。红军长征的胜利,不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征的胜利离不开长征期间成效卓越的宣传工作。在血与火的征途中,红军通过对沿途民众宣传,团结、教育并成功动员了沿途群众;通过对红军将士宣传,鼓舞了士气;通过对敌军宣传,瓦解打击了敌军。红军的宣传活动,宣传组织了群众,激励了战士斗志,分化打击了敌人,对长征的胜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一、长征期间红军宣传工作开展的环境
  (一)革命形势日益严峻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革命形势日益严峻。其一,继“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不断加紧侵略中国。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代替国内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保国抗日、救亡图存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历史任务。1935年11月,毛泽东发表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抗日救国宣言,宣言中强调:“日本帝国主义强盗们是要把全中国人民变为亡国奴,把整个中国变为殖民地。……只有全国海陆空军与全国人民总动员,开展神圣的反日的民族革命战争,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民族才能得到最后的彻底的解放”。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经营稳固了政权的国民政府在对日问题上不断妥协退让,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在1930年——1933年四年间,连续五次调集重兵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发动大规模“围剿”,严重威胁到了苏区的生存。其三,“左倾”路线主导下形成的错误军事战略和作战原则,导致各根据地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损失惨重,被迫放弃经营多年的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因此,迫于种种严峻的形势要求,毛泽东提出,必须加强宣传工作,揭露国民党的真面目,唤醒民众,抗日救国。
  (二)斗争环境复杂艰苦
  长征期间,红军远离根据地,缺乏稳定的后勤保障,并且所经过的地方多偏僻落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经济困难,再加上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的妖魔化宣传,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对红军存在着各种谣传和误解,所以红军的宣传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长征期间红军宣传的形式
  长征期间,红军通过各种宣传方式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毛泽东在总结长征历史经验时说:“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一)报刊
  红军机关报在长征途中坚持出版,及时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红军的战斗号令。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关于动员对日宣战的训令》中说:“要在红色战士做对日宣战的广大宣传,要在《红星》报及其他红军刊物上经常不断的揭露日本及一切帝国主义侵占中国瓜分中国屠杀中国和压榨中国民族与国民党出卖中国污辱中国民族的事实,激励起全体红色战士对日宣战的热忱与勇气”。被誉为长征途中的“红色号角”的《红星》报迅速及时地宣传了党中央、临时中央政府、中央军委、红军总部所作出的关于苏区军事斗争和红军建设重大战略部署、战略决策和方针政策,指导了红军的行动;从各方面反映了党的建设、青年工作、政治工作、群众工作、教育训练、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情况,总结交流了经验,有效地指挥了红军队伍的建设,促进了红军战斗力的提高。
  《红星》报、《战士》报、《健康报》、《红炉》、《红炉副刊》、《前进》等报刊的发行宣传鼓动,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将士的革命斗志,团结教育了沿途广大人民群众,瓦解了敌军军心士气,对长征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宣传标语和宣传画
  长征途中,红军走到哪里,标语就贴到哪里。即使到达宿营地时间已晚,“宣传队员连夜里都打起火把去写标语”。早在1927年,毛泽东在江西永新“三湾改编”时,就为红军士兵委员会制定五条任务,规定了:“写标语、贴标语、发传单、演讲宣传”。遵义会议后,毛泽东要求政治机关宣传部门,用打动人心的标语口号、文告和宣传画向部队解释每一次即将到来的行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红军政策和抗日主张,红军的性质、任务和纪律;号召人民参军、参战,消灭军阀部队,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工农政权。红二、六军团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要求部队把书写、张贴革命标语深入到“每乡、每村、每屋场的群众中去,成为战争动员有力的宣传品”。同时,利用发传单、写标语等“动员工农劳苦群众”。毛泽东亲自带领中央苏区红军积极组建标语口号队,开展有声有色的革命文化宣传活动,提高红军战士和工农劳苦群众政治思想文化水平,激发他们的革命热情。如红一方面军各军“团政治处带有一支小小的宣传队,……驻下来又写标语做宣传”,“并要编印各种小册子和画报,提出联系到目前实际行动的宣传鼓动口号。”我们“到处贴出征募的标语,并取得惊人的成功”。长征中还运用形象化宣传,与标语口号配合,以图说文或以文说图,宣传效果非常好。绘制于城乡各地的漫画多种多样,以生动的形象表现深刻的含意,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投降卖国,红军要拯救民族危机的主题。还有反映工农踊跃参加红军、红军带领群众打土豪等画面的漫画。
  长征中,宣传标语和宣传画作为主要宣传方式,鼓舞了红军斗志,唤醒了沿途民众,激励无数有志之士加入革命,壮大了革命队伍,为长征的胜利提供了保证。
  (三)革命诗歌和革命歌曲
  在漫漫长征路上,红军将士留下了大量的革命诗歌,以表达对革命的必胜信心和豪情壮志。这其中最著名的是毛泽东,他的《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诗篇显示了红军的气魄胆识与必胜信念。许多红军将领也留下了很多优秀诗篇,如张爱萍将军的《西江月·遵义大捷》,肖克将军的《大战将军山》等。普通士兵则通过编写打油诗和顺口溜,来反映红军战士的真实情感。
  长征中,革命歌曲的创作和演唱极为活跃,歌曲内容广泛,形式灵活多样,富有鼓动性、战斗性。原有的政治教育和军事动员难以适应长征途中紧张残酷的战斗行军节奏,于是红军就通过唱革命歌曲来进行政治动员和革命宣传,举行歌唱比赛,活跃红军战士的文化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长征中的革命歌曲,一方面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和中心任务,如《前方打火线》《红军任务歌》《到陕北去》等,红军中流传着一首歌,第一句是“目前中心的任务,要打日本兵,收复华北东三省,保卫民族。”将党的中心任务直接编进歌曲中,给红军的行军作战指明了方向。另另一方面宣传发动群众参加红军,号召人民起来走武装斗争的道路。如《来来来,当红军》《当兵就要当红军》等歌曲“动员工农劳动群众自愿到红军中去,向外发展革命战争,……动员全体劳动群众都能自愿的担任参加革命战争的后方工作”。这些革命歌曲坚定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信心,提高了群众参与革命的积极性。
  (四)演讲和布告
  1935年1月,红军经过遵义时,即制定了《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宣传红军的宗旨和保护工农的主张;1935年2月23日,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号召工农红军将与黔北工农一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黔北苏维埃,推翻军阀官僚的统治,求得自身的解放和自由。演讲,如红军到遵义时,“学生们在街头巷尾演讲。红军的宣传工作,更是活跃,我们部队许多同志都直接受过国民党军阀地主豪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都能用自己亲身的经历来向群众讲明我们闹革命的道理。”
  (五)通过实际行动宣传
  红军在长征途中,一方面通过各种标语、歌谣、演讲、布告等形式进行宣传;同时,军纪严明、作风优良的红军用实际行动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证明了自己是革命的队伍。红军每到一地,积极帮助群众背水、劈柴、治病,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宣布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强调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如1934年红军到达贵州黎平时,“总政治部号召每个同志送一件物品给苗族兄弟,作为我们第一次到贵州送给苗族兄弟的礼物。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拿出自己穿用的衣服、毛巾等物品送给他们,他们得到这些礼物时,都露出感激的表情,有的人激动地握着我们的手,眼里含着泪花,很久很久说不出话来”。正是红军在实际中关心百姓,消除了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红军在民众中“赤匪”的形象;红军所经之地,老百姓从实际中感觉到红军对他们有实际利益、关心他们,因而广大人民群众就不相信国民党当局的反动宣传,而是给红军以很大的帮助。正如廉臣(陈云化名)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指出“红军所以不被击败,而反日益扩大,由于民众给红军以帮助。即以江西红色区域而论,红军在此作战已多年,人口、经济已两感缺乏,但能坚持如此之久长,正由于当地民众之极力帮助红军。”
  三、长征期间红军宣传的特点
  分析红军长征期间的宣传工作,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形式多样
  红军长征途中不仅通过组建宣传队、召开会议、创办《红星》等报刊、印发标语、传单和鼓动口号;而且还通过举行各种组织上的动员喊话、信件、戏剧、歌谣、讨论、演说、比赛、书写标语、喊口号、敲快板、唱歌等各种方式,甚至教育感化俘虏等多种手段,对广大将士,沿途群众、敌军官兵进行宣传。
  (二)方法灵活
  宣传手段和内容因宣传对象、地点、形势变化而不断调整,显示了高度的灵活性。
  例如:红军到达苗族聚居地后,在1934年12月,发布的《关于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就将“打土豪,分田地”口号调整为不打苗民土豪,不杀苗民有信仰的甲长、乡长。再如“抗日反蒋”是长征初期红军宣传的主要内容,但是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红军的宣传也及时进行了调整。1936年3月下旬,晋西会议的报告就没有再用“抗日反蒋”的口号,而是“抗日反卖国贼”。再如,针对西北的张学良部队的特殊经历,以及官兵的特殊思乡之情,提出的口号是:“一、爱国的奉军官兵弟兄,联合抗日红军打回东北去!……三、爱国的奉军官兵,联合抗日红军打日本帝国主义去!四、奉军官兵弟兄是爱国的,我们抗日红军是救国的,爱国和救国的联合起来一致抗日!五、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收复东北和一切失地!”。
  1936年2月红军二、六军团抵贵州毕节后,通过走上层路线,对曾任北洋政府秘书长的周素园宣传红军的抗日主张,争取了滇军参加堵截的第三纵队司令孙渡,由于孙部在感宁至昭通间按兵不动,遂使红二、六军团得以在毕节停留20多天休整补充后继续长征北上。
  (三)内容具体
  对红军将士、沿途群众、敌军官兵分别采取不同的宣传手段,但在宣传内容上都避免大话空话,与受众生活密切联系。在少数民族地区采用两种文字相结合等方式。从宣传内容和方式上都有具体表现。
  (四)讲求实效
  为了使宣传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总政治部和各地红军政治工作领导机关反复强调,要对当面敌军进行调查了解,切实做到知己知彼,并要求不论印制传单还是进行口头宣传,都要通俗易懂,简短实在,讲求实效。
  正因为红军长征途中多样、灵活、具体、有效的宣传工作,才保住了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教育动员了群众,赤化瓦解了敌军,从而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并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所以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四、长征期间宣传成效明显
  长征中红军运用标语、歌谣、演讲、布告等宣传形式,加上积极地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这些宣传的内容,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一方面,红军用这些宣传形式鼓舞了斗志,瓦解了敌军,更重要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从这些宣传中认识了中国共产党,认识了红军,广泛支持红军,使革命的火种洒遍中华大地,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发展壮大,为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鼓舞了部队斗志,增强了内部团结
  在长征过程中,毛泽东非常重视党的宣传工作,号召全军将士把“传播党和苏维埃的影响,进行广大的宣传工作”作为增强红军战斗力重要的教育宣传,在部队中进行充分的宣传解释工作,兴奋全体战士准备革命的战斗精神与对胜利的信心。毛泽东率领红军部队在离安顺场约五六里路的大山脚下,看到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全军覆没而设立的石碑,他发表演讲说:“同志们,你们说得对,敌人的好梦是做不成的。石达开没有走通的路,我们一定能走通。我们共产党人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大渡河算不得什么困难。”毛泽东的讲话内容极大地坚定了战士们勇往直前的必胜信念,极大地振奋了战斗精神。
  (二)教育动员了群众,增强了部队的群众基础
  号召和动员人民群众参加红军,是党和红军在长征途中向人民群众宣传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对群众宣传的效果如何是直接关系到红军能否获得群众的支持,能否战胜困难,胜利完成长征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因此红军对沿途人民群众的宣传工作非常重视。长征初期,毛泽东要求部队所到之处,都“针对着群众生活,耐心解释苏维埃的主张、政策与法令,解释红军战斗的目的与群众的关系,使广大群众了解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只有红军才是唯一的工农群众自己的武装力量”。而且“从群众切身的利益开始,以最通俗的语言,极大的耐心,同群众接近,来启发他们的斗争”。红军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群众都通过红军的宣传认识到红军是自己的亲人。如打倒贵州军阀时,“群众就热烈拥护,积极参军,在短短的几天里,在遵义地区,就有五千多人参加红军。”在红军耐心细致的宣传下,红军得到了各少数民族的拥护,他们不仅给红军以物质上的帮助,同时踊跃参军,增强了部队的群众基础,有力地支援了长征的胜利。
  (三)加强对敌宣传,动摇瓦解了敌军
  中国共产党自领导人民进行武装斗争以来,就十分重视对敌军士兵的宣传工作,把它作为动摇瓦解敌军、战胜敌人、增强革命力量的重要武器。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和党中央更加重视对敌军的宣传工作。毛泽东认为,“除有计划地在敌人经过的路旁多写切合其现实部队的标语之外,还要将传单存放于沿路党部及群众机关手中,候敌军经过时,巧妙地给他们看”,“从邮件检查中调查敌方官兵的姓名及所属部队番号,邮寄宣传品去,或写信给他们”。此外“做好对被俘敌军官兵的宣传教育,是党和红军对敌军士兵宣传的又一重要任务”。红军实行优待俘虏的政策,对敌军官兵起到了很大的瓦解和争取作用。如遵义会议后的遵义之战,“乌江北岸之一千八百余人均被缴枪,闻吴军全部辎重都在江北尽为赤军所得。此仗后,遵义城中满布了赤军与黔军,南京军之被俘缴枪者。此项俘兵,赤军特为之组织新编师,每人发缴枪费三元,专派共党人员进行宣传。后闻被俘官兵有十分之八被鼓动加入赤军,不愿当赤军者,每人发路费送出赤军警戒线。”
  总之,长征中红军多方面的宣传工作,一方面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中鼓舞了红军的士气,坚定了他们的革命理想信念,同时向广大受苦受难的群众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军阀势力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张,使很大一部分群众从国民党反动派的蛊惑宣传中清醒过来,并积极参军参战,形成了军民鱼水深情,促进了长征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同时,由于这种宣传,也使得长征精神逐渐形成和传播。在今天的改革开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新征途中,我们更应该认真学习研究红军长征中的宣传工作,并大力弘扬长征精神,让这种愈挫愈勇、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成为在新时代新征途上取得新胜利的伟大力量。
  (作者为中共十堰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研究室) 宣教科科长)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