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理论文章

伟大壮举 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发布日期: 2016-10-20 来源: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前的1936年10月,参加长征的各路红军先后在陕甘宁地区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伟大壮举。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场伟大的战略转移中,湖北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诞生地、长征出发前的重要根据地,为长征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伟大壮举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陆续从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宁地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1年9月起,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并步步进逼,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向全国发出武装反抗日本侵略的号召,并表示愿意同其他武装部队“共同对日作战”。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一再妥协退让,同时调动大批军队,继续对红军和各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围剿”。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指挥和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连续取得四次反“围剿”斗争的重大胜利。1933年9月,国民党当局以5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1934年10月中旬,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寻求新的落脚点,北上抗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
  长征初期,中央红军顺利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但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进行湘江战役时,遭受惨重损失。在毛泽东坚决主张下,中共中央政治局放弃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并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继中央红军之后,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奉命从鄂豫皖根据地转移长征,以建立新的根据地。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了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配合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的作战,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开始长征。红二、红六军团(即后来的红二方面军)在粉碎敌人“围剿”后,于1935年11月主动撤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5年6月中旬,中央红军在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以后,在四川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8月,红一、红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北上。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率中共中央机关和红军前敌指挥部随右路军行动,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等率红军总司令部随左路军行动。8月下旬,右路军穿越草地后,等待左路军前来会合。9月,率领左路军的张国焘拒绝北上,坚持南下。中共中央决定率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北上。10月19日,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长征,长征取得阶段性胜利。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1年,途经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军长征的直接目的,是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保存有生力量。长征的军事战略方向和最终政治目标,是北上前进至抗日前线,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以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会宁和将台堡地区会师为标志,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率先长征,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陕甘宁地区胜利会师,这场惊心动魄的战略远征,历时之久、行程之远、敌我力量之悬殊、自然环境之恶劣,在人类战争史上绝无仅有。这是一场艰苦卓绝、险象环生的漫漫征途,是对人类理想信念所能坚持极限的挑战,是对人类所能克服的艰难困苦极限的挑战。四路红军长征出发时总人数20。6万人,途径14个省,总行程共6。5万余里,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堵,共进行师以上规模的战斗120多次,牺牲营以上干部430余人;长征结束时红军共5。7万人,加上沿途“扩红”2万以上的兵员补充,红军长征途中兵员损失约占出发时人数的四分之三。中国工农红军以惨重的牺牲为代价,以战胜一切险阻和艰难困苦的坚定信念,前仆后继,绝处重生,迎来了战略转移的伟大胜利,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伟大壮举,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震古烁今的浩气长歌。
  长征的胜利,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的前进阵地,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担负起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使命,奠定了坚实基础。长征的胜利,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逐步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党和革命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最重要保证。长征的胜利,向全世界宣告,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二、湖北是红军多支主力部队诞生的摇篮
  湖北是一块红色沃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基地,人民军队的重要诞生地和发展、壮大的摇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湖北及其相邻地区先后建立6块革命根据地,诞生多支红军部队,其中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军团、红三军团先后从湖北地区走出,参加长征。在红军长征的光辉历史中,湖北地区和荆楚儿女功不可没。
  1927年八七会议以后,党在湖北地区先后领导秋收起义、黄麻起义、荆江两岸年关暴动、鄂北农民起义等大小数十次武装起义,在湖北及其相邻地区相继创建红四方面军、红二军团、红三军团、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红军部队和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赣、鄂豫边、鄂豫陕、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湖北因此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诞生地和土地革命战争的重要根据地,成为红军出发长征前的重要战略基地。
  1927年11月黄麻起义军攻克黄安(今红安)县城以后,即改编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成为湖北地区党领导的第一支人民军队。其后,鄂东军相继改称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和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开始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3月,鄂豫皖根据地红军发展到6000余人,改编为红一军。1931年1月,红一军与鄂东特委领导建立的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同年11月,红四军与1931年在根据地建立的另一支红军队伍——红二十五军在黄安县组成红四方面军,总兵力迅速发展到4。5万人。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根据地连续粉碎国民党军队三次“围剿”,取得大量歼敌的辉煌战绩,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也由此发展成为仅次于中央根据地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战略基地。由于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四方面军决定转移外线作战。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2万余人西越平汉铁路,转战至川陕地区。
  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入陕后,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将部分地方武装并入正规红军,重建红二十五军,担负坚持和发展鄂豫皖根据地斗争的重任。1932年11月,红二十五军在黄安县檀树岗重建。面对险恶的斗争环境和艰苦的生存条件,红二十五军顽强拼搏,坚持战斗,多次粉碎国民党军队的“清剿”,部队一度发展到1万余人。
  在鄂豫皖根据地红军建立发展的同时,以湘鄂边和洪湖苏区为主体的湘鄂西根据地红军主力——红二军团也在建立和发展。1928年1月荆江两岸年关暴动以后,党在湘鄂边和洪湖地区领导开展游击战争,先后建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鄂西游击总队(后改编为工农红军独立第一师),开始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1930年2月,洪湖地区的红军改编为红六军。同年7月,红六军与从湘鄂边东下的红四军(后改称红二军)在湖北公安会师,合编为红二军团,兵力近1万人。红二军团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斗争,转战湘鄂边、荆(门)当(阳)远(安)和鄂西北地区,创建鄂西北、襄枣宜、巴兴归等根据地,先后粉碎国民党军三次“围剿”。1932年6月,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根据地中心区域相继被敌侵占。同年10月,红二军团转战至鄂豫陕边界地区。1933年12月,在恢复湘鄂边根据地的斗争失败以后,红二军团转至湘鄂川黔地区开辟新的根据地。
  鄂南地区是湘鄂赣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27年8月中旬,鄂南崇阳、通城农民率先在全国举行武装起义,建立农民自卫军,后转至湖南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9年6月,大冶中心县委领导刘仁八暴动,将所辖各县地方武装统编为红十二军。12月,红十二军编入从井冈山根据地进入湖北地区的红五军第五纵队。至1930年6月,坚持战斗在湖北地区的红五纵队发展到8000余人,扩编为红八军,与原红五军合编为红三军团,后编入红一方面军。
  红军长征之前的鼎盛时期,在湖北及其相邻地区诞生、战斗的红军部队发展到近10万人,地方武装约40万人,成为全国革命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长征的胜利进行奠定了重要基础。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