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理论文章

论长征胜利对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形成的意义

发布日期: 2016-11-22 来源:

于化民

  红军长征发生在中国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转变的前夜。长征的胜利不但完成了红军从反“围剿”后期全局上的战略被动向战略主动的历史转折,而且为实现中共的抗日救国主张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没有长征的胜利,就不会有尔后国内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
  (一)长征胜利将北上抗日的战略意图变为现实,加快了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
  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一切形式的侵略,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自由,是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内容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高举起抗日救国的旗帜,号召全国工农兵学生和一切劳苦群众团结起来,“同日本帝国主义举行民族的革命战争,争取中国的独立统一” 。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正式宣布对日战争,坚定表示要领导全中国工农红军和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民族革命战争”口号的提出,表明争取实现直接对日作战,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已经成为中共总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策略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红军在各根据地反“围剿”作战失利后,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面对国民党军重兵集团的围追堵截,中共和红军的当务之急是解决生存问题,战略方向和目的地的选择必须首先服从“保存自己”的要求。只能且战且走,不断变换前进方向,争取一切机会甩掉追敌,以便到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落下脚来,再图发展。红1、4方面军会师前后,国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日本继续扩大对华侵略,激起全国同胞的强烈愤慨。中共中央及时洞察“华北事变”引起的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动,决心担负起领导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责任,自觉地把落脚点选择与抗日救国联系起来。在两河口会议上,中央决定今后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创造川陕甘苏区。沙窝会议决议进一步指出,日本占领华北造成中国政治上的严重形势,川陕甘苏区的开辟不但造成红军作战的后方,还将推动整个中国革命的前进与发展。这样,北上战略不再是单纯的寻找落脚地问题,而是与对日作战的战略意图结合起来。
  红4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拒不执行中央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中共中央率红1、3军团先行北上,胜利到达陕北苏区。中共中央在1935年11月13日发表的宣言称:中国工农红军到达西北,巩固与扩大了陕甘苏区,在中国西北部创造了中国新的苏维埃革命根据地与领导的中心。中国工农红军这一伟大胜利,无疑即是抗日反蒋的胜利,开启了新的历史阶段。 随后召开的瓦窑堡会议,确定了“以坚决的民族战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的总任务。 1936年10月,红军三个方面军会师陕甘宁,中共领导的主力红军全部进入抗日前进阵地,随时准备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实现直接对日作战。
  (二)长征胜利完成红军向抗日前线的战略集结,准备了开展华北敌后游击战争的基干力量。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共领导下的各主要红军长期处于国民党军的分割、包围之中。在国民党重兵“围剿”下,各根据地难以支持,主力红军分头开始长征。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广大红军官兵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战胜数不清的艰难险阻,转战总行程达6万5千里,经历重要战役、战斗600余次,歼灭击溃敌军数百个团。英勇的红军也为此付出重大牺牲,各路红军出发时有20余万人,完成长征到达陕甘宁苏区的仅剩下3万余人,但红军的骨干得以保存。经过长征的锻炼与考验,红军人数虽然减少了,质量却更高了,战斗力更强了。正如中共中央在庆祝三大方面军会师的通电中所指出的:我们在这一抗日前进阵地会合,证明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盗侵略是快要受到我们全民族最坚强的抗日先锋队的打击了,证明中国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与抗日联军是有了坚强的支柱了,证明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全国同胞是有了团结御侮的核心了。 参加长征的各支红军来自不同方向、不同地域,最终凝聚成一股铁流,向着中国的西北前进、汇集。三大主力红军齐聚西北,中共领导的革命武装完成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集结、大汇合,成为日后挺进华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中坚力量。
  (三)长征胜利使陕甘根据地得以巩固和扩大,创造了红军直接对日作战稳固可靠的战略后方。
  陕甘苏区是1934年到1935年间在国民党军反复“围剿”下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一到陕北,中共中央立即采取果断措施,制止陕甘晋省委“肃反”中的“左”倾错误,解救了被囚禁的刘志丹、习仲勋、马文瑞等大批陕北干部。会师后的红1、15军团发起直罗镇战役,打破了国民党军对陕甘根据地的“围剿”,为党中央在西北建立广大的革命根据地,举行了奠基礼。根据瓦窑堡会议确定的“以发展求巩固”的军事战略,红1方面军先后发起东征和西征战役,减轻了陕北苏区面临的压力,开辟了纵横400多里的新根据地,陕甘苏区扩大为陕甘宁苏区。三个方面军会师后,共同发起山城堡战役,稳定了陕甘宁根据地的局面。中央红军初到陕北时,苏区范围西起甘边,东邻黄河,北到长城,南至甘泉、耀县。 到这时,已经发展到东西长1200里,南北长600里,地跨陕、甘、宁3省,拥有23个县、人口100多万的广大地域,红军也发展到8万人。这块雄踞陕北高原、北依长城大漠、东有黄河天险、背倚关中、俯瞰华北的根据地,不仅是红军开赴抗日战场的前进阵地,还将成为前线部队可靠的指挥中枢和坚固的战略后方。
  (四)长征胜利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推动了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
  中共很早就认识到,对付日本帝国主义,单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中共中央就提出,要尽量同下层小资产阶级群众,如象一部分革命学生、小商人,以至城市贫民成立反帝的统一战线。各主力红军踏上长征征途后,把战略转移变成了一场颇具声势的抗日动员。各路红军边走边打,一路开展群众工作。用贴标语、发传单、开大会、作演讲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共的抗日救国主张。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范围,中共中央也在实践中逐步加以调整和扩大,由社会下层到社会上层,由地方实力派到国民党中央。红军先后同东北军、西北军秘密达成停战协定,率先实现了西北抗日力量的大联合。为了促成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实现,中共中央捐弃前嫌,于1936年6月20日致电国民党二中全会,提议立即停止内战,联合起来保卫中国。“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以抗战大局为重,耐心斡旋,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人所共知,合作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只要共产党和红军本身是存在的,发展的,那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然也会是存在的,发展的。” 假如没有长征的胜利,没有红军的实力作支持,国共合作是不可能的,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也是不可能的。
  (选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网,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