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套人民币设计过程
- 大
- 中
- 小
张晓新
第一套人民币是在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以后设计生产的。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共12种面额,62种版别。其中1元券2种、5元券4种、10元券4种、20元券7种、50元券7种、100元券10种、200元券5种、500元券6种、1000元券6种、5000元券5种、10000元券4种、50000元券2种。
1947年底,绘有毛泽东头像的第一稿人民币设计票版报请中共中央审查,结果被毛泽东否定。毛泽东说:“在人民币上印我的头像不合适,人民币是属于国家的,是政府发行的,我现在是党的主席,不是政府主席,怎么能把我的头像印上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汉宸曾当面请示已经是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毛泽东,是否可发行印有主席像的人民币,毛泽东回答说,当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也不能印,在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上已作了决议,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歌功颂德,防止滋生骄傲自大、以功臣自居的现象。不在人民币上印制领袖像打破了票券设计的传统习惯,确立了人民币票券图案以反映劳动生产建设和各族劳动人民形象为主的设计原则。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币开始与世界接轨,1987年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上才开始出现毛泽东等已故领袖人物的肖像。
1948年初,第一套人民币开始第二稿设计。在人民银行筹备处主任南汉宸的再三请求下,董必武为准备重新设计的票版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行名、面额大写数字和纪年等文字。所题写的字为柳体楷书,文字书写得端庄秀丽、美观大方。
第一套人民币的票券设计工作(包括绘有毛泽东像的初稿)主要由晋察冀边区银行印制局的王益久、沈乃镛承担。两人以王益久为主,负责票版正面设计;沈乃镛负责票版背面设计。二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是当年各解放区印制部门艺术水平最高的票版设计师。王益久原是旧政府的图案设计人员,于张家口第一次解放后参加革命,在晋察冀边区印制局担任图案设计工作,先后设计过晋察冀边区银行纸币、冀热辽版边币。
1948年5月,为重新设计第一套人民币,王益久和沈乃镛奉命调到石家庄华北银行直属印钞厂,负责人民币的图案设计工作。以后,所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的票券图案设计,大多出自王益久、沈乃镛之手。8月初,由王益久、沈乃镛设计的首批人民币样稿顺利完成。其中,10元票券图案和 50元票券图案由杨琦和翟英共同设计,两人还担任了10元和50元票券图案中的工人和农民模特。
1948年8月21日,华北银行总行上报中央《关于发行中国人民银行券的补充意见》,对人民币的发行比价、票券面额、发行时间、步骤、发行数量、印制计划等问题都做了详细报告,并附有5种面值 7种版别的人民币设计样稿。此件经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圈阅批准。这也是第一套人民币首批设计样稿,经党中央政治局审查批准,其中有:1元券(工农图)、5元券(帆船图)、10元券(火车图)、50元券(水车运煤图)、100元券(有3种图案版别,即耕地图、火车站图、万寿山图)。
当时虽然设备落后、材料缺乏、印制条件艰苦,但工人们挑灯夜战,昼夜不停印刷。第一批人民币刚刚印出来,董必武就拿着样票去西柏坡毛泽东主席的办公室。董必武说:“主席,我们现在可以带着人民币进北京城了!”毛泽东从董必武的手里接过人民币,看了又看,兴奋地说:“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装,有了自己的政权,有了自己的土地,现在又有了自己的银行货币,这才真正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共和国哩!”
随后,第一套人民币样稿立即送往各印制局制版印刷。为了使这批新印制的人民币顺利发行,树立人民币的威信,党中央、华北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都做出了稳妥的安排。党中央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社论,充分肯定人民币的发行工作。人民银行发布通告,组织快板队、秧歌队,宣讲人民币,让老百姓知道人民币、认识人民币、使用人民币。因当时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高涨,第一套人民币没有发行辅币,也没有发行金属硬币。
(来源:史志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