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知识

“霓虹灯下的哨兵”的故事,是如何传遍全国的?

发布日期: 来源:

李滨芳

  经典老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根据沈西蒙等创作、前线话剧团首演的同名话剧改编。1963年,在周总理的关心下,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将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改编摄制为剧情片,并于次年正式上映。电影围绕陈喜、赵大大、童阿男、春妮、老班长等入城后的经历而展开,讲述了解放初期战士们在灯红酒绿的繁华闹市中,拒腐蚀,永不沾,保持了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艰苦奋斗本色的故事。

  作为“霓虹灯下的哨兵”的故事原型,58年前的今天,1963年4月25日,驻守上海的某部八连被国防部授予“南京路上好八连”光荣称号,“霓虹灯下的哨兵”故事传遍全国......

走进没有硝烟的战场

  1949年7月,正值一年之中最为炎热的酷暑时节,刚解放不久的上海,位于市中心的南京路上依旧人群熙攘,香风扑面。这是上海开埠后最早建立的商业街,融会中西,华洋交杂,错落着千百座霓虹大厦、舞榭歌台,时人称这里为“十里洋场烟花地”,便可以想见其繁华程度。解放之后,这里仍是最为绮丽热闹的一片街区。

  这天的南京路,正如常上演着轻快的舞步和旖旎的风情,然而这派喧闹之外却前所未有地响起了整肃行军的响亮口号。数位身着军装的解放军官兵,以训练有素的矫健身姿在这片街区展开了巡逻站岗,引起路人纷纷注目。这支正在执勤的连队,就是当时接到命令进驻南京路执行警卫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区特务团三营八连。

  承担这一重大使命的八连,其前身原本只是一个组建于小山村的普通连队,队员都是来自胶东贫苦农家的子弟。1947年8月,在山东莱阳城西水头沟的小园村,华东军区特务团把这几十个志愿参军的农民子弟编组成了该团的四大队辎重连。不久之后,又改为华东军区警卫旅特务团一营一连。1949年6月,上海刚一解放,该连又被改编为三营八连,准备进驻上海。

  整编完成之后,八连却并没有立即开入市区,而是先在北火车站月台上露宿了三夜,又先后在跑马厅后的马厩、苏州河畔废旧仓库里潦草地住了一段。在此期间,连队上下每天一遍遍背诵着《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将这些内容熟记心中。直到七月,才被分配到南京路值勤,在青海路刘家公馆居住。

上海解放,人民解放军部队行进在南京路上

  初来乍到,上海的一切对于这些来自农村的年轻战士而言,都是无比陌生而新奇的。浮华的十里洋场处处都洋溢着快活的空气,起初连队上下尚且能严格保持军中作风,但时间久了,有些战士不禁开起了小差,对歌厅、影院出双入对的摩登男女心生艳羡,当打扮时髦的女人路过时也忍不住投去目光。这种松懈的情绪在连队中悄悄滋长,一些战士开始模仿起了“小资情调”:有人一次花好几块钱国际饭店“开洋荤”,有人到价格不菲的高级理发店理发,还有人不抽老叶土烟,跑去买名烟雪茄……

  常年风餐露宿的战士们住进刘家公馆后也很不习惯,许多先进设施都不会使用。自来水、电灯、抽水马桶……面对这些物件儿,朴实憨厚的八连战士们完全一头雾水,不明就里,甚至还要专门跑到外面去找厕所。据说,战士们曾在淘米做饭时犯了难,没有河,也没有井,只好在抽水马桶里淘米。结果令人哭笑不得:米粒越淘越少,捞也捞不到,只好把马桶给敲碎了。

  连队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应,引起了八连首任指导员张成志的注意。于是在党支部会议上,他严肃申明:南京路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来到这里就没有退路了,全连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性,绝不能吃败仗。随后,连队及时展开了反腐蚀斗争,开展思想教育,纠正不良作风。为了不再“闹笑话”,还组织大家学习了城市生活知识。

  一番整顿下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八连战士们的思想觉悟得到提升,大家纷纷表示一定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将“两个务必”铭记于心。时刻谨记并实践着“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箴言,他们逐渐恢复了本色,守住了初心。

油画《南京路上好八连》,李长文绘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