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知识

中国为什么要给联合国送“和平尊”?

发布日期: 来源:

  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代表大厅里,一件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隆重礼器——“尊”为原型的精美艺术品被永久陈列在显要位置。这是中国为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而赠送的“生日礼物”,取名“和平尊”。

  2015年9月27日为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 ,国家主席习近平代表中国向联合国赠送了“和平尊”,这是习近平任上首次访问联合国,国礼必然是精心准备的重中之重,也是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个大件景泰蓝礼物有何寓意

“和平尊”有何寓意

2015年9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出席中国向联合国赠送“和平尊”仪式

  “和平尊”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工艺制成,以“中国红”为主色调,顶部龙饰象征守望和平,两侧象首、凤鸟寓意天下太平,人民安康。

  尊体以中国传统吉祥纹饰,辅以丝绸之路等元素,传承和平发展、交流合作的理念。尊身展翅高飞的七只和平鸽,代表联合国为世界和平奋斗的70年。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当代文明,也体现不同文明和文化交流互鉴、兼容并蓄、共同进步。

  “和平尊”以青铜器中的尊为原型,古代,尊是酒器也是重要礼器,为王公贵族所拥有,展现的是至尊气象,是主人尊贵地位的象征,和平尊表达了中国对联合国的重视和支持,也是13亿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的美好祝福。“尊”取“敬重”之义,以“尊”为礼,表达出中国对联合国的尊重与支持,以“和平”命名,中国“尚和”理念蕴于其中。

  习近平是这样说的,“和平尊”传递了中国和中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愿望和信念,这也是联合国宪章的精神。在联合国迈向新的10年之际,我们愿同世界各国一道,继续为实现联合国的梦想而共同努力。

中国历来给联合国送国礼都很讲究

  恢弘大气的“和平尊”不是中国送给联合国的第一份礼物。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以来送给联合国几份大礼,都展现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历史,甚至一度引起国际轰动。

 

时间:1974年 礼物:巨幅壁毯《长城》 存放:联合国代表休息北大厅

  这幅挂毯长10米,宽5米,面积50平方米,重280公斤。由15名织毯高手以248种色纱织成,表现了北京居庸关长城的雄姿,其中满目的绿树象征着中国的繁荣昌盛。这件艺术品以《人民画报》1963年刊出的何世尧同志的摄影作品《巍巍长城》为原型,寓意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史,曲折明晦,悠然远去,化入无极。

时间:1974年 礼物:成昆铁路象牙雕 现存:联合国大厦

  该象牙雕刻艺术品置放在一个玻璃罩里,总长1.6米,宽0.61米,高1米,用料8只象牙,花费两年多时间雕刻而成。雕工几亿精湛,浓缩了1100千米长的成昆铁路沿线风光,甚至能看到火车里细小的人物手中的《毛主席语录》。这件作品是周总理亲自点名的作品,他希望有一件作品能表现出中国壮美河山和社会主义建设。

  而成昆铁路象牙雕正好能满足这两个要求,当时中央军委决定调遣铁道兵5个师,扩编到18万人,参加成昆铁路的大决战,一时间形成了40万筑路大军在西南山地全面开花修铁路的壮举,历时十三年修成,突破了恶劣的自然禁区,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与自然斗争的伟大创举。

  联合国总部象征人类征服大自然和进入宇宙空间的礼物只有三件,这件是其中之一,另外两件是美国的月球陨石和前苏联的人造卫星。

  联合国前秘书长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赞赏这件作品“让人的脑海中充满了多幅图景”。“这是能工巧匠的骄傲,是雕塑者和铁路建设者共享的骄傲,彰显了劳动的尊严,表达了男女在共同事业中的平等”。

时间:1995年10月20日 礼物:世纪宝鼎 现存:联合国总部北花园

  1995年10月21日,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寓意“世界和平 人类繁荣昌盛”。

  这件艺术品三足鼎立,两耳高耸,腹略鼓,底浑圆。四周以商周饕餮纹饰,兽面辟邪,云纹填底。高2.1米,象征即将来到的21世纪。鼎禁(座)高50厘米,象征联合国成立50周年。禁上56条夔龙,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由56个民族组成,都是龙的传人。鼎内铸有铭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鼎座前为“世纪宝鼎”四个金文大字。鼎座后面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赠 一九九五年十月”。

  中国成语中有“钟鸣鼎食”和“一言九鼎”之说,反映了鼎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鼎作为一种重要礼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是代表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寓意美好的世纪宝鼎赠送仪式成为我国外交史上引人注目的一页,宝鼎新闻成为当年国际十大重要新闻之一。

  外交无小事,送礼有学问。国礼的政治意味向来是被外交家和大众津津乐道的。各种场合要送出的礼物不计其数,国礼也在不断的变化中,不变的则是中国人礼尚往来的传统。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网、新华网)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