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理论解读

特区精神筑梦民族复兴

发布日期: 来源:

王 军

  30年来,特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60年来,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内部的变革,到开辟一块“试验田”开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探索之路,最终使中国全面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70年来,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后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3个历史阶段,最终证明资本主义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100多年呕心沥血,60多年风雨兼程,30多年改革开放,凝聚的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强国之梦,谱写的是炎黄子孙发愤图强的复兴长歌。这是特区建设30年来取得伟大成就的最根本原因,也是特区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强大的精神动力。

  因此,追寻特区精神,就是追寻中国精神,追寻民族精神。只有追寻特区精神,才能总结30年来特区发展的内驱力和精神内核;只有追寻特区精神,才能辨析特区乃至中国时下面临的种种难题和体制沉疴的实质;只有追寻特区精神,才能铸就未来中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精神动力和思想解放的旗帜和方向。

发展之本 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追寻特区精神,就不得不追问特区的发展之本。

  30多年前,有人曾这样发问: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回答: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历史是最好的见证者。33年前,当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听到边境农民逃港问题突出的情况时,出乎众人意料地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30多年后,福田区皇岗社区的“老村长”庄顺福告诉温家宝总理:30年前的皇岗村,靠打渔、种田为生的村民一天收入不到9毛钱,十室九空,逃港成风。今天的皇岗社区高楼林立,环境优美,集体经济总资产60多亿元,村民每人每月可分红6000多元。“以前逃港的,现在都后悔了!”

  正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追问和价值追寻中,中国才得以扭转乾坤;正是在为中国“杀出一条血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中,特区才率先突破了计划经济的牢笼,建立了以所有制、价格、市场要素、按劳分配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大体系,这不仅大大解放了特区乃至中国的生产力,更为世界贡献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特区建立前20年,深圳年均GDP增速达到31.2%,不仅超过了西方国家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的发展速度,而且超过了亚洲“四小龙”任何一个阶段的发展速度。2009年,深圳人均GDP更是突破1.3万美元。今年,深圳首次提出打造民生幸福城市的理念,计划在2020年人均GDP达到20万元人民币。旌旗猎猎,人心思进。超越既有的发展模式,走中国自己现代化的道路———邓小平的宏韬伟略正在逐步实现,也成为特区乃至中国的发展理念之本、价值追求之源。

力量之源 改革开放锻造特区精神内核

  追寻特区精神,就不得不追问特区的力量之源。

  改革,就是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一切因素,而最关键的,就是实现人的解放和现代化。这是特区发展的使命,也是特区发展的动力。1980年10月,深圳第一次打破了“统包统配”的“铁饭碗”,之后迅速形成了“孔雀东南飞”、全国劳务大军南下深圳的壮观局面。而其更深层的逻辑在于,解放生产力,关键是解放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当微观个体开始向不同的方向探寻时,一种体制的优势就迅速形成。“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年来,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坚持改革开放,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近日,温家宝总理在深圳视察时一语中的。

  如今,特区对人的解放和对个体价值的追寻依然没有停滞。无论是率先实施居住证、积分入户制度打破户籍藩篱,建设保障房、提供优越条件吸引高端人才,还是创办中国第一所去行政化大学,特区仍在不断激活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的因子。

  开放,让特区带领中国融入了世界,也为特区提供了汲取人类发展优秀成果的动力。中国自明朝郑和下西洋以降,经历了300多年的闭关自守,再不开放,中国就将脱离世界的发展。特区抓住了历史机遇,成为中国对外引进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窗口。

  如今,开放精神仍在引领特区前进,全球性的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创意中心———显露出特区的雄心壮志:不满足于被动地承接全球产业转移,而要主动地强化自身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话语权和制高点。特区引领中国,正在踏上世界大国发展的快车道和寻梦之旅。

  特区在实现开放发展的同时,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深圳紧邻香港,珠海毗邻澳门,汕头则对接着台湾。在特区建立之初,上述特区引进的外资大部分来自于港澳台地区,出于爱国情怀和产业转移升级的需要,特区和港澳台地区一起走过了30年的互补发展之路,并奠定了港澳地区顺利回归、平稳发展和两岸合作的坚实基础。如今,随着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横琴半岛的合作开发和汕头与港澳台合作的深入推进,六地合作的内容和模式均步入产业链高端环节,共同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进发。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