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荆楚故事

绿满荆楚美如画 水光山色与人亲——改革开放40年湖北林业发展回眸

发布日期: 2018-12-29 来源: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林业人披荆斩棘,栽下一棵棵树,播下一片片绿,把荆楚大地装扮得五彩缤纷、生机勃勃。湖北林业在困难中突破,在发展中蜕变,实现从木材生产为主到生态建设为主的功能转型,增强了生态支撑,改善了人居环境,助推精准扶贫,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
  你身边的绿色,就是最好的答卷!

国土绿化 为荆楚大地披新装

  改革开放40年,是国土绿化持续推进的40年。历届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了系列造林绿化行动,为荆楚大地披上绿衣。据不完全统计,40年来,全省共完成人工造林1.05亿亩、飞机播种造林458万亩,有力推动了森林面积稳步增长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十年绿化湖北。1989年11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十年绿化湖北”决定。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十年共完成造林3102.17万亩。到1998年,全省56个山区、丘陵市县全部通过国家绿化达标验收,湖北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实现荒山造林绿化规划省”称号。
  长江防护林工程。根据国家统一部署,1991年至今,全省先后实施三期长江防护林工程,共完成长江防护林建设1790.9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928.68万亩、封山育林862.26万亩。
  退耕还林工程。1999以来,全省先后实施两轮退耕还林,共完成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1974万亩,优化了土地种植结构,改善了生态环境。
  绿满荆楚行动。2014年12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绿满荆楚行动的决定》,统筹推进荒山造林、乡村绿化美化、生态景观林带、森林城镇创建、绿色产业富民、森林碳汇、退耕还林七大工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三年共完成造林997.2万亩,圆满完成行动目标,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精准灭荒行动。2018年1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精准灭荒工程。全省已完成灭荒造林71.78万亩,取得了良好开局。
  长江两岸造林绿化。2018年6月,省政府部署启动长江两岸造林绿化行动,作为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之一,决定用三年时间,到2020年,在全省长江干流沿线造林74.8万亩,建成连续完整、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显著提升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水平。

资源管护 促进森林资源新增长

  40年的营林护林,全省森林面积从1978年的5669万亩增加至2018年的1.16亿亩,森林蓄积量从0.99亿立方米增加至3.8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20.3%提高到41.56%,森林固碳和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升。
  强化林地用途管制。制定《湖北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建立林地用途管制、定额管理和分级保护制度,实现林地资源“一张图”“一套数”管理,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用地。建立森林资源监督员派驻制度,在中部省份率先设立3个森林资源监督办事处,完善森林资源监督机制。
  严格森林限额采伐。实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建立完善凭证采伐、凭证运输等制度,严控重要生态区域森林资源消耗,确保森林资源科学利用、有效增长。
  全面保护天然林。自2000年启动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以来,天保工程已扩大到全省63个县(市、区),已有8025万亩天然林和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占全省森林面积的69.18%,覆盖全省水源地、生态脆弱区和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区位。2004年,着力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不断扩大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全省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投入补助补偿资金98.76亿元,160多万农户从中直接受益。
  加强林业灾害防控。持续推进森林防火能力建设,建成武当山、咸宁市、恩施州3个航空护林站,建成全省森林火险预警、信息指挥、视频监控三大系统,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利用飞防、生防等现代技术,开展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重点病害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

自然保护地建设 营造物种保护繁育新家园

  1986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我省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吹响了全省自然保护地建设集结号。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省自然保护地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多样的自然保护地网络。截至目前,已全面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344个,其中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46个、风景名胜区35个、地质公园27个、森林公园96个、湿地公园104个、世界自然遗产1个。全省80%的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90%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和80%以上的高等植物群落得到较好保护。黄梅县、石首市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分别命名为“中国白头鹤之乡”和“中国麋鹿之乡”。“消失”100多年的珍稀濒危两栖动物中国小鲵于近年在我省长阳县被发现。
  组织开展全省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启动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实施珍稀濒危物种野外巡护监测、生态廊道、救护繁育项目,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力度,初步建立起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和救护体系。

湿地修复 展现千湖之省新风貌

  强化湿地资源底线管理。将全省2167万亩湿地保有量纳入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守住湿地资源底线,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退耕还湿、退垸还湿,规划“十三五”实施退耕还湿20万亩,已完成7.66万亩,实现了湿地保有量“扭亏为盈”。
  加大湿地有效保护。加强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创建,促进现有保护区、湿地公园提档升级。全省建成国际重要湿地4个,国家级湿地类型保护区6个,省级湿地类型保护区10个,市县级湿地类型保护区27个,国家湿地公园66个,省级湿地公园38个,县级湿地公园2个,湿地保护小区29个。湿地保护面积达1024万亩,湿地保护率提高到47.29%。
  加快湿地生态修复。开展野生动物栖息地营造、水生植被恢复、水源涵养林建设,修复湿地生态系统,还原湿地生态原貌,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洪湖恢复水草面积12万亩,天然荷花面积恢复4万亩,越冬候鸟增加近10万只,新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水生植物野大豆和粗梗水蕨。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等极度濒危物种在我省多处湿地现身,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桃花水母在我省多处湿地被发现。2017年全省冬季水鸟同步调查共记录到越冬水鸟数量20多万只,种群数量和规模均大幅增加,生态修复效果开始显现。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