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荆楚故事

奋进新时代 湖北军民融合谱写深度发展新华章

发布日期: 2018-12-29 来源:

  历史的航程波澜壮阔,时代的大潮奔腾不息。
  40年来,湖北国防科工战线见证和参与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历经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光辉历程。
  进入新时代,军民融合战略写入党章,上升为国家战略。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担负新的使命任务,中共湖北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抓住机遇,开拓思路,在“统”字上下功夫,在“融”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上见实效,奋力开创湖北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

勇闯市场经济潮 军工经济突破千亿元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在“以民养军”思想的指导下,066基地(航天三江前身)就勇敢走进市场经济的大潮,开始了发展民品的积极实践。“最初的军民融合探索一定程度上是出于稳定军品线队伍的需要。”1982年参加工作、后来曾担任航天三江军民融合产业部部长的资深专务曹敬武回忆。
  梅花扳手、脚轮运输器、卷烟机、电视机、电风扇、小面包车、水陆两用汽车……一时间,066基地的民品成果遍地开花,在湖北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形成广泛影响。
  航天三江闯荡市场经济大潮的经历,是我省国防科技工业的一个缩影。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六五”到“十五”期间,全省国防科技工业贯彻中央“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实施了“三线调迁”工程,推进了军工企业改革,一批三线企业进城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的法人治理体系和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发挥军工优势、创新经营模式、发展军民结合产业,逐步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成套机械设备、船舶、电子、化工、光学、医药等七大主体框架民品发展格局。
  2006年到2013年期间,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国防科技工业体系、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的方针,立足省情,制定出台了《湖北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军转民”,同时鼓励“民参军”。
  一批优势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涵盖汽车、船舶、电子、材料等众多领域,参与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武器装备重点型号研制任务,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3年,全省国防科技工业全口径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总产出1058亿元。2014年,全省军工经济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实现总产出1031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同比增长12.4%。

加大统筹力度 在“统”字上下功夫

  进入新时代,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力度逐步加大。我省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由一名省委常委担任组长、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的省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专项领导小组,深入推进专项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国家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统一,把军民融合发展理念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全领域全过程,统筹谋划,强力推进。
  2017年12月6日,湖北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力争湖北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走在前列。
  2018年5月16日,中共湖北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委军民融合办”)挂牌成立。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的设立和省委军民融合办的成立,开启了我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征程,充分彰显了省委、省政府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坚定决心和信心,确保党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2018年12月12日,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发展重要论述,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狠抓军民融合各项工作落实落地,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家战略、助推湖北高质量发展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之路。
  省委、省政府把军民融合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湖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对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出了专门部署,同步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体系和要素融合、制度和标准建设。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联合出台关于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在规划、土地、资金、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引导支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政策措施。
  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湖北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工作规则》《湖北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工作规则》,安排部署我省军民融合发展工作。在《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决定》《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全省十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中,都对军民融合工作做了安排部署。

聚焦重点领域 在“融”字上做文章

  眼下,位于武汉市新洲区的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核心区建设工地上,数台挖掘机、推土机正在紧张施工,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火箭总装总调中心、航天科工二院空间工程等多个重点项目已经正式入驻。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由武汉市政府联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被列为我省“十三五”期间13个重大项目之一。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海洋核动力平台、北斗导航及应用等一大批军民融合项目加快建设,成为我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一大亮点。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我省向重点领域聚焦用力,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不断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水平提升。
  省委、省政府充分发挥湖北比较优势,高起点谋划、高强度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光电子信息、北斗导航等领域为重点,以襄阳航空航天工业园、孝感军民结合产业园、宜昌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基地等国家级示范基地为载体,以湖北激光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两个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平台,以武船双柳基地、爱飞客航空综合体等一批重大项目为支撑的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格局。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作为全省重点支持的六大产业之一强力推进,把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航空航天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支持成立了湖北省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院士工作中心,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湖北省航空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航空产业发展的意见》。
  做好科技创新融合文章。近年来,我省努力探索建立多方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机构和产业联盟,面向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个需求开展协同创新活动,积极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和转化应用,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
  做好基础设施融合文章。我省在战时支前、人民防空、联勤保障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我们按照军队保障社会化的要求,大力支持企事业单位参与军队生活服务、工程建设、装备维修等活动,大力支持驻鄂部队建设。

坚持改革创新 在“新”字上求突破

  2017年1月,航天三江首次商业卫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一箭三星”准确入轨。这是我省军民融合发展的新突破,为我省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新模式树立了标杆,积累了经验。
  目前,航天科工“行云工程”“虹云工程”等卫星项目均落户武汉,并与省国土、农业等部门进行了应用需求对接。
  2018年12月22日,“虹云·武汉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乘着长征11号火箭成功发射。“虹云·武汉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系统建设迈出实质性的第一步。
  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引领作用和核心作用。
  在科技创新上求突破,突出自主核心技术,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的高水平创新成果。中船重工712所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兆瓦级高温超导电机,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非制冷红外探测器芯片打破了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武汉锐科光纤激光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研制出我国首台万瓦级光纤激光器,武船集团建造交付了我国最先进全球级海洋综合科考船“向阳红01”号。
  在构建新机制上求突破。近年来,我省积极支持央企投资机构与省高新技术投资有限公司、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公司等组建产业投资基金,参与湖北军民融合产业项目建设。目前,2.5亿元的湖北航天高投光电子投资基金已经完成组建,10亿元的湖北船舶与海洋科技投资基金已达成组建协议,100亿元的湖北长江航天产业基金已成立。大力服务“民参军”,在已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的单位和军工保密资格认定的单位中,民口单位均超过60%。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首家进入完整武器系统总体研制领域的民营企业。
  在拓展新领域上求突破。随着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等军民融合产业相关政策的出台,卫星应用、通用航空和商业航天、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等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Copyright @2014-2022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