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麦熟、蚕娘陌上采肥桑的时节,“学党史 守党纪 悟思想 谱新篇——党史宣讲走基层”活动来到襄阳市襄州区黄龙镇向湾村,湖北省党史宣讲团成员宋科、胡爱娟、“党史爷爷”梁发双和襄阳市襄州区史志研究中心业务骨干丁刘涛分别围绕《在上海、西安和延安时期的吴德峰《一生清廉 心系人民:老一辈革命家的廉洁故事》《红九军第二十六师和襄枣宜革命根据地》《襄州党史人物李自修》四个专题在村红色文化大讲堂开展微党课宣讲。
襄阳黄龙镇,是襄阳有名的红色乡镇。这里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二十六师诞生地,是襄阳县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红色遗址众多,在《襄阳县志》上记载的黄龙烈士达298位。在向湾村,《中国共产党革命英烈大典》上黄龙籍烈士谢坤血战扁岩的战斗遗址所在地,已建成红色文化馆,这里已成为襄阳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之一,也是襄阳市的红色旅游景点。
步入向湾村红色文化馆,一组红九军革命人物群像浮雕映入眼帘,纪念馆陈列的一件件烈士遗物、一幅幅珍贵的照片,震撼着参观者的心灵。穿越那段峥嵘岁月,大家倍感当下幸福与安宁弥足珍贵。
荆楚楷模、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69岁的“党史爷爷”梁发双是襄阳史志工作战线的一名“老兵”。2016年退休后,他退休不退志,坚守在宣讲一线,一直为青少年担任党史宣讲义务导师,一年宣讲最高场次达136次,最忙的时候一天连轴讲解3至4场,被大家亲切地唤作“党史爷爷”。“我热爱中国共产党,我要用党的伟大成就来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来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来引导人。引领更多的人听党的话,一颗红心永向党。”
“党史爷爷”梁发双
随着“走一段红军路、吃一顿红军餐、讲一个红军故事、听一堂红军党课、体验一场红军战斗”的“五个一”红色旅游项目的推进,向湾村留住了村里人外出打工的脚步,也吸引了城里人追求诗与远方的目光。昔日红军村,成为新时代的网红村。
经营向湾村农特产品销售中心的村民柯铭宏以前在外面务工,看到村里发展红色旅游,她义无反顾地回来了。“以前村民自己种的农产品不好卖,变现很困难,我现在成立农特产品经营中心,把老乡家里的农产品基本上能收的都收回来,再根据市场的需求变现。我是农民,我也向往诗和远方。我在清廉长廊里挂上纱幔,就是打造我们自己的诗和远方,打造我们自己的梦中家园。”
热情的柯铭宏经营着村农特产品销售中心
听说村里还有一家咖啡馆,记者耐不住好奇。坐落在麦田旁的“新村民”咖啡馆,给向湾村注入了一些时尚因子。
创办“新村民”咖啡馆的郎慧琛曾在城区有份稳定工作,可她却辞了职,去年年底和几名好友一起建设起了“新村民城乡文化空间交流站”,咖啡馆只是其中一个板块。“我对乡村振兴充满信心和希望。” 郎慧琛掩饰不住兴奋,“红色旅游的流量就是我们变现的密码。我是做设计的,我的理念、创意都可以变现。您看坐在我的咖啡屋里,喝着黄龙的咖啡,远眺的其实是枣阳的山景,我们让生态文化资源变现。我们还将陆续开展农产品品牌打造、直播带货、乡村音乐节等业务,‘城里人有的,农村一样不会少’”。
郎慧琛信心满满
向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向瑞说:“红色文化基因的挖掘,带动了年轻人重返乡村,很有吸引力。咖啡馆开起来,这么多外面的人来村里,村里人也感觉很自豪。”
向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向瑞
漫步在向湾村,今年2月刚刚更新的500亩冬桃树苗已长出半人高,原有的老冬桃树上,已萌出新果。顶着“冬桃之乡”的美誉,黄龙镇的冬桃产业已成为当地特色产业。自2022年起,黄龙镇委镇政府制定扶持冬桃产业发展壮大的八条奖励措施,倾力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精心建设“桃乡田园综合体”,延伸产业链,推动冬桃产业打开兴旺之门。
站在向湾村的观景平台处,向湾村全貌尽收眼底,七里冲水库就在脚下,大地一片金黄。抬头远眺,黄龙镇几十座风力发电机组欢快飞转,全年发电6000万度,带来收益3400万元,缴纳税收800多万元。
看,得到赓续与传承的向湾村红色基因,已融入这点点新“绿”,富了村民,亮了乡村。
(来源:湖北垄上频道 记 者 夏风华 王知今)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