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党史宣讲走基层

党史宣讲走基层丨携桐柏大别两山红流 助武胜桃源澎湃向前

发布日期: 2024-07-02 来源: 湖北垄上频道

  6月27日上午,由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办、多家史志研究中心协办的“学党史 守党纪 悟思想 谱新篇”2024党史宣讲走基层活动来到了素有“鄂北门户”之称的随州市广水市武胜关镇的桃源村。

宣讲活动现场

  桃源村是全省首批“绿色幸福村”之一,它位于我国九大名关之一武胜关之南,鄂豫交界的鸡公山山脚下,这里地形奇特,村庄处于桐柏山和大别山两山交会的一条峡谷之中,因山为障,凿山成隘,北屏中原,南障荆楚,“车不能为方轨,马不能并骑”,历来为南北必经之路,兵家必争之地。

  来自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三处副处长孙赔君、随州市档案馆(史志研究中心)党史编研科科长陈瑾、广水市档案馆(史志研究中心)一级科员刘凯带着各自的党史研究成果给桃源村的党员干部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微党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五次考察湖北,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赋予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使命任务。孙赔君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为题作宣讲。

  思想伟力耀荆楚。湖北省委牢记殷殷嘱托、勇担时代使命,以强烈的政治自觉、政治智慧、政治担当,全面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

  实践力量兴荆楚。湖北省委立足实际,在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中谋划和考量,推进开放性举措和系统性实践,形成了“五个以”的实践体系框架、“五个一”的省级发展调控机制,中国式现代化在湖北焕发蓬勃生机。

  披星戴月,只争朝夕。荆楚儿女奋进新征程,书写新时代“荆”彩答卷。孙赔君说: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目标实现的关键之年。展望未来,荆楚儿女将在湖北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秉持先行领跑的志气、力攀高峰的勇气、一往无前的锐气,深入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增光添彩。

  陈瑾宣讲的题目是:《中原突围后的随州》。内容包括江汉部队重回大洪山、桐柏山地区、桐柏军区、江汉军区进军随州南北以及江汉解放区的教育事业与新闻事业三个方面。刘凯宣讲的题目是:《铭记广水百年党史 汲取前行奋进力量》,主要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广水的历史发展轨迹进行梳理和宣讲。

  现场听课的桃源村党员、党建助理汪洋说:“今天的微党课,内容丰富,精彩、生动,我收获甚多。老师们以渊博的知识,为我们展现了党的光辉历程与宝贵经验,让我深刻领悟到党的初心与使命,更加明确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所应肩负的责任与担当。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严谨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为实现党的伟大目标,为广水更加辉煌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桃源村党员、党建助理 汪洋

  现今的桃源村是位居榜首的荆楚十大最美乡村,坐落在千年名关下。走进桃源村,先过桃源门楼。门楼根据武胜关为中原要塞、古战场的历史渊源设计,以桃源山石为墙体主料,将旧关楼整体包裹,水泥内层浆砌,显露石头原色肌理,城墙垛口内外以青砖铺垫,点缀木头方柱,时尚而沧桑。门楼上“桃源”二字沉稳遒劲,质朴厚重,出自国家级著名书法家魏大同先生手笔。从门楼而入,石屋山林、小溪老井、黑瓦土灶逐一呈现。

桃源门楼

  村庄原始风貌保存较为完好,老乡们说祖祖辈辈建房都是就地取材,用山石垒墙,用黄泥抹平,盖上黑布瓦。现如今,古朴石头房、百年柿子树、千亩原种茶成为桃源村三大景观。

  在桃源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宜居村庄、国家森林乡村”等众多身份中,最为亮眼的是“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2022年返乡创业的本村村民刘春齐告诉记者:“这些年看到了党对乡村振兴的重视,通过持续学习党对乡村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让我看到了家乡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机遇。2022年底,在村委的帮助下,我开始回乡创业,经营多肉农场,从事电商销售。这次创业,让我深切体会到党的引领力量和智慧,党的政策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刘春齐介绍,从一月份到现在,电商销售额已经达到了300万。“由于自己的产量跟不上,基本是带别人的货,利润也很薄,我真心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回乡创业,以农副产品为特色,做成产业链,产销一体,就会有更高的利润,这样不仅能为村里留住更多的年轻人,也能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为村里带来更多经济效益!”

返乡创业的桃源村村民 刘春齐

  桃源村百年石屋石墙、石路石井、石碾石磨、石桌石凳、石雕屋檐、石砌门楼、石砌院围静静地由北往南沿古河顺古道依山而列,错落有致、古朴简洁。特别是建于明朝中晚期的800余间百年石屋,多采用抬梁式和穿斗式建筑构架,石头、木料、布瓦巧妙结合;瓦沿低垂,外观造型具有典型的鄂北豫南民居建筑模式和风格,传递给地面的万物生灵,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形成独特的民俗、民风、民居特色。

今日桃源村

  行走在桃源村,让人不由得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你看,这里依山傍水,石屋成片、柿树成林,一条小溪穿村而过,自然环境优美。

  桃源村村民主要从事种植业和畜牧业。农业种植以小麦、水稻、花生、油菜等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柿子、桃子、李子、板栗、茶叶等;全村共有有机茶园1000多亩,2023年以村级人民公司为主体发展茶园120亩,积极融入镇三茶产业园建设,带动村集体及村民增收。柿子树2万多棵,其中百年以上树龄600余棵,散落在田间地头,尽显"野性"之美。桃源村党支书、村长殷修勇告诉记者:目前村里大力发展黄桃产业成为新亮点。充分利用桃源山场资源丰富的特点,种植优质黄桃300亩,果桑50亩,建设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园,提升游客采摘乐趣。

桃源村党支部书记、村长 殷修勇

  “一进世外桃源冲,如同行走在画中;十里柳岸林荫道,雨过天晴起彩虹。百年石屋炊烟袅,男耕女采沐春风;千亩麦浪映桃花,万棵柿树别样红。”这是桃源村现如今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来源:湖北垄上频道 记 者 夏风华 王知今)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