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亘古青,两河源远长。
芒种时节,由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办的“党史宣讲走基层”活动来到了农耕文明地荆门。
荆门是新石器时代文化起源地、道家思想源头,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有长江中游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屈家岭文化遗址,有被誉为楚文化地下宝库的楚汉古墓群,有世界文化遗产、全国最大的单体帝陵明显陵,出土了改写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神州第一书郭店楚简…成语典故“斑衣娱亲”“百步穿杨”“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关公掇刀”“绿林好汉”等历史典故均发生在荆门。
6月18日下午,随着《八项规定 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的主题报告会在荆门市委党校学术报告厅举办,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高举思想引领之旗 凝聚支点建设之力——党史宣讲走基层”拉开了在荆门的系列活动序幕。
“党史宣讲走基层”活动 主题报告会现场
湖北省党史宣讲团成员、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一级巡视员王洲洋以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开篇,细致梳理《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纳入集中整治的12个方面突出问题、《通知》中未直接指出的其他11个问题及隐形变异的作风问题清单,深入宣讲“磨剑十年 八项规定改变中国”的历程、成效与经验,结合生动的案列,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抓好作风建设,时刻敬畏党纪法规,勇于发扬自我革命精神,争当作风建设的表率,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支点建设、打造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保障。
湖北省党史宣讲团成员、省委党史研究室一级巡视员 王洲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带头改进作风,制定出台并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以实际行动给全党改进作风作表率。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是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是新时代管党治党的标志性措施,必须常抓不懈、锲而不舍。八项规定600余字的具体内容,透着一个执政党向老百姓作出的庄严承诺。
广大党员受到警醒“慎独 慎初 慎微 慎友 慎家”
“听完王主任的授课,我对中央八项规定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中共荆门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室副主任赵威在现场听得很认真,“作为党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理念,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筑牢自身作风防线;也要做好深入研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知行合一。在教学、科研、咨政中,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中共荆门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室副主任 赵威
梳理近年来通报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不难发现,一些党员干部对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敬畏之心,往往是从一包烟、一饼茶、一瓶酒、一顿饭等“小事”开始,打开了作风问题的缺口,“不想腐”的关隘逐步失守,腐败就找到了滋生的土壤。“虎”“蝇”“狐”,“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决不是一句空话”。划出禁区红线,设定行为杠杠,这又何尝不是对党员干部的一种保护?
党员干部的变化和人民群众的观感,制定八项规定之初的两方面思量,在多年后成为检验八项规定成效的量尺。党员干部,约束多了,却“解脱了”又“身心舒畅”。许多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在悄然转变:从不适应到适应,由不相信到相信,由被动到主动,校准了思想之标,调整了行为之舵,绷紧了作风之弦。百姓,多了份信任,也添了份信心。社风民风正持续向好。2024年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94.9%的受访群众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成效表示肯定。
现场学习的中共荆门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陈松松说:“专题报告视角独特、解析独到、讲授精彩。作为一名市级党校教研人员,通过学习,清楚了作风建设‘为何抓’体现的战略高度、政治高度、历史高度、全局高度,精准了‘抓什么’的问题类型和具体表现,加深了对如何以系统的观念、改革的思维、党史的视角‘怎样抓’的方法论思考。这对于本人在今后的教研实践中,开发出接地气、有灵气、聚人气的课程,回应好基层党员干部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中的问题关切,秉持‘高线’、坚守‘底线’、远离‘红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中共荆门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陈松松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当其时,意义重大。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一级巡视员王洲洋表示:“每个党员干部首先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学习中央有关重要的法律规定,筑牢思想基础。其次要体现在行动上,严格按照中央的要求去落实,管住自己,从一点一滴做起。中央要求的我们要严格落实,中央禁止的、不提倡的我们绝对不去做。”
主题报告会结束后,王洲洋代表省委党史研究室向荆门市委党校赠送《中国共产党湖北历史》丛书。
报告会由荆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莉主持。
湖北省党史宣讲团成员、荆门市委党校相关人员、荆门市史志研究中心全体人员、荆门市直各单位干部代表人员共200余人聆听了这场报告会。
稻浪,花香,芦苇荡,民居,祭祀,神庙,陶作坊,是屈家岭先民的生存之源;捕鱼,狩猎,荡舟楫,歌舞,蛙声,虫鸣,拜太阳,曾是我们的先民快乐所在。
如今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荆门人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赋予的“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使命,以示范区建设为统领,全力构建“4211”现代产业体系即4个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化工、汽车和装备智能制造、农产品加工及大健康;2个优势产业——循环经济、数智经济;1个特色产业——低空经济;1个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奋力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崛起战略支点贡献荆门力量。
(来源:湖北垄上频道 记者 夏风华 袁勇攀)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