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丰碑永铸

在敌后交通线上

发布日期: 来源: 《红色密码——荆楚大地机要保密往事》

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组织史资料编研处

  抗日战争时期,在豫鄂边区党委的领导下,鄂中地区活跃着一支交通队伍。这支队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随着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不断壮大。

  1940年春,豫鄂边区党委决定筹建交通站。同年秋,鄂中交通总站成立,张进先任站长,主要任务是负责运送各类文件、报纸、刊物、书信,以及护送干部等。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交通站不断向四面扩展。先在应城井家墩、李集、京山大山头、罗桥等地建立了10多个站点。1941年年底到1942年春,又陆续在应城杨家河、云梦倒店、安陆赵家棚、天门石家河、京山平坝、随县白兆山、云梦义堂、安陆辛榨、孝感槐河店、黄陂蔡梅店等地建立了交通站或分站。

  1942年夏,豫鄂边区已向豫、鄂、皖、湘、赣五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发展。为适应形势任务的需要,交通总站改编为边区行署交通局,王守如任局长,张进先任副局长,并逐步在鄂东、鄂中、江汉、豫南等地区建立交通分局。年底到1943年春,在汉水以西的潜江县新口和徐李市、监利县太和场、酒阳、洪湖等地又分别建立了交通站,并以江陵县的湖区为中心,西北至荆门、当阳、远安,东至天门、潜江、沔阳,以及长江以南的石首、公安、湖南的华容等县都属于江汉交通分局的业务范围。1943年年底,鄂东地下交通分局成立,统一领导黄陂、黄安南部塔尔岗、八里墩、黄冈县的贾家庙、新洲县的新冲、江南的鄂城、大冶等地的秘密交通站,后延伸到浠水、蕲春、黄梅、广济直到安徽省的宿松县。豫鄂边区还在河南省南部建立了豫南交通分局,在信阳大王冲一带活动,在汉泥冲、许家冲分别建立了交通站。

  到抗战结束时,边区交通网已向南跨过长江伸向木阜山麓和洞庭湖滨,向东越过大别山伸向鄂皖边,向西穿越汉水伸向潜江、酒阳、荆门、当阳、远安地区,向北则抵达信阳。但是,这些根据地并未连成一片,敌人凭借长江、汉水、铁路、公路交通线以及日寇的大小据点,把根据地分割成许多“豆腐块块”。为了把分割的根据地连起来,边区分别建立了空中联系和地面联系,前者通过无线电台,后者是依靠穿过敌占区、伸向边区各个角落的敌后地下交通线。

  1943年,为了响应党中央精兵简政的号召,区党委决定将原新四军第五师邮局合并到豫鄂边区行署交通局,称豫鄂边区交通局,张进先任局长,刘民俊任副局长。两局合并后,从局到分局、交通站,组织机构更健全,业务工作更正规,收发登记手续更严格。对书报、文件、包裹、秘密和绝密文件的数量、日期,分别登记并加盖印章(日戳),交通员完成任务后要交回盖有日戳的收据,如情况变化无法投递,也要注明原因。交通局设立收发科负责具体业务工作,并经常派人到各交通分局和交通站检查工作。

  1944年秋,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八路军南下支队经过豫鄂边区根据地,地下交通线安全地护送了一批领导干部。之后,边区交通总局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总兵站,徐金彪任总兵站站长,张振坤任政治委员,张进先任总兵副站长,刘民俊任政治协理员。各军分区设立分兵站,各县设兵站,总兵站直属等五师司令部领导,各分兵站及兵站属军分区司令部领导,边区专职交通人员发展到1300余人。1945年日寇投降以后,总兵站改编为中原军区司令部交通大队,张进先任大队长,钟金辉任政委。交通大队整编为4个连队,多余人员分配到其他单位工作。

  交通战士的来源,一部分从部队抽调,一部分由地方党委输送。起初,有的战士认为交通工作成天躲着敌人走路,不如上前线打鬼子过瘾。对此,边区告诉他们这是党的极大信任,部队的行动与作战、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壮大、边区的建设等,都和交通工作密切相关,特别是党和部队的秘密文件、党报、书刊等思想武器、精神食粮,都靠交通员去传递。同时,边区交通局还开办训练班,每期调20至30名交通员参加集训,除政治时事外,主要教授交通业务,如化妆伪装、地形识别、脱险方法等。这样,交通员的斗争经验更加丰富了,斗争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善于化装。江汉交通分局有8名表现出色的交通员,人称“八大金刚”。一次他们挑着几担书报文件,在接近天皂公路时,发现远处开来了鬼子的军车,车上架着机枪。眼看躲避来不及了,他们就把担子藏在麦田里,迅速换成伪军打扮,并在公路上挺胸站成一排。鬼子经过时,见是“伪军”,高兴地伸出大拇指。“八大金刚”也伸出大拇指回应他们。等鬼子走远,他们再担出文件,安全地跨过了公路。还有一次,“八大金刚”走到一个名叫郑家桥的地方,这里仅一座石桥可以通过,桥上有兵巡逻。他们再次化装成伪军,接近时,巡逻兵端枪问道:“干什么?”“交通团,有任务。”他们一边沉着应答,一边快速前进,没等巡逻兵反应过来,就已过桥了。

  随机应变。邓家坝口交通站交通员邓清道,常常装成跛子或瞎子,把绝密文件藏在箩筐底层传递出去。他善于随机应变,处事沉着冷静。一次,他们一行4人挑着报纸和宣传品通过宋应公路。刚到公路附近,就发现一队鬼子兵。危急时刻,邓清道灵机一动,登上山头大喊:“前面发现敌人,快作战斗准备,一连向东,二连向西,三连跟我来,不准打枪,捉活的!”接着,他又连吹几声口哨。敌人一听,吓得跑回据点。邓清道他们便安然通过了。

  建立掩护。为保证交通线不中断,也便于在发生意外时得到掩护,交通员们在每条交通线上开辟2至3条复线,并建立基本群众关系户。如,从安应通往邬东的交通线有3条复线。第一条,从花园北面魏家店经北兴街到鄂东,关系户建立在北兴街东坡小湾李善人家。第二条,由王家店南、魏家店北通往鄂东,不仅在邓家坝口建立鄂邓清槐联络点,还在对面紧靠铁路的邹家大湾建立了关系户。每当交通员要通过时,两边都发出信号:这边有人提着粪筐立在河岸,表示要过河,对岸掩护人提着粪筐、举着粪棒摇来晃去,表明可以过来,举着不动则暗示不可前进。第三条,经过王店北至杨平口,关系户建立在黄家大湾村头几户人家。

  不畏牺牲。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壮大,日寇为了挽救即将失败的命运,对根据地的扫荡越来越频繁,封锁也越来越严密,交通站上许多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42年秋天,共产党员祥林从天汉送文件到天北乌雅岭,刚到镇上,就被逮捕。敌人用烧红的火钳和烧红的火砖烙他,他几次昏死过去,醒来却只说,“我是中国老百姓,我什么也不知道”。敌人恼羞成怒,将祥林杀害了。在此前后,敌人封锁最严的宋应公路两侧的大山头和石板河两个交通站,汉宜公路应城到天门皂市段两侧的井家墩、李集两个交通站,英勇牺牲的交通员超过30人。

  1944年10月,边区交通局的侯日明与安应站的朱佐刚递送机密件至安应交通站。走到孝感北兴街附近的小山头上时,正碰上一队鬼子兵。朱佐刚在前看风,同敌人打了照面,为掩护后面携带文件的侯日明,他立即发出信号,拔腿向西跑。鬼子开枪将朱佐刚的腿打伤,他忍着疼痛,仍边跑边发信号。敌人兽性大发,连开数枪。年仅18岁的朱佐刚用生命保护了党的机密文件。

  惩治汉奸。广大交通战士积极配合地方游击队,对汉奸严厉惩治。京汉铁路的王家店附近,是通往鄂东的必由之路。民族败类王端阶是日伪汉奸维持会会长,他在铁路两侧挖堑壕、设烽火台,日夜派人巡逻,一有情况就引鬼子过来,严重威胁交通线的安全。一天,边区交通员探听到王端阶外出,便设法了解他的返程时间和火车车次。经过策划,游击队的负责人冯望峰一行即刻尾随其后,瞅准时机对其后背“趴趴”两枪,王端阶应声而倒。从此,王家店再没人敢当维持会长了,交通线路也安全畅通了。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边区交通队伍以旺盛的革命斗志,活跃在豫鄂边区敌后交通线上,为夺取抗战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来源:《红色密码——荆楚大地机要保密往事》)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