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王俊 整理
吕华山(1889—1944),黄冈市黄州区陈策楼镇盂钵桥村人,1925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期间任上巴河区农民协会委员长、黄冈县信贷合作社经理。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之后隐蔽在黄冈参加革命活动,领导上巴河区农民暴动。抗日战争爆发,任党的地下联络站长,1942年任鄂豫边区第三印钞厂厂长、党支部书记,1943年调任鄂豫边区建设银行行长,被称为鄂豫边区的财政“管家”。
1944年,日、蒋、汪暗中勾结,向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行“围剿”,新四军处在抗日的最前线,受到三面夹击,斗争的形势更加严峻。3月中旬,中共鄂豫边区党委为了保证建设银行的正常运转,在组织银行与印钞厂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形势严峻,人员和设备需要分两次撤退。可是,敌人设立了三道封锁线,撤退受阻,损失严重。根据上级紧急指示,吕华山同志就地潜伏下来,及时埋藏好银行与印钞厂的重要物资和党组织的机密文件等,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壮烈牺牲。
一
一天,夜色渐浓,大雨滂沱。今黄州区白潭湖大浪拍岸。在一片片芦苇、杂草中,一位身材魁梧的“放鸭人”正在湖上隐蔽着,他就是吕华山。只见他机警地环视四周,急忙把来不及转移的印钞设备、银行资金,还有秘密文件档案等,进行防水打包,埋藏于湖边的阴暗处,并做上记号,方便辨认。
吕华山一个人在湖边忙了三天三夜,渴了喝几口湖水,饿了在湖里找藕芽或野菜充饥,身体极度虚弱。半夜时分,天气寒冷,吕华山咬紧牙关坚持着,盼望天亮太阳升起。
二
第二天拂晓,吕华山隐约发现湖边站满了持枪的国民党士兵,大约一个连的兵力。“不好,被包围了,一定是有人通风报信!”但他立即镇定下来,以“放鸭人”的模样想办法躲过国民党士兵的搜捕。
国民党士兵在快速缩小包围圈。这时,吕华山发现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在连长模样的人身后指认:“就是他,边区银行行长吕华山!”这个告密的人是国民党保安团情报组长、叛徒涂祖扇(原是吕华山的通讯员,后叛变投敌),吕华山落入敌手。一帮士兵在湖边搜索了一番,企图找到有价值的东西,最后一无所获,敌人气急败坏,将吕华山押走,向国民党贾庙营地行进。
在经过(现杨鹰岭、陈策楼)路段时,路边站了很多前来看望、送行的大人小孩,有的流下了眼泪。
吕华山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里的乡亲。他饱含深情,默默地向乡亲们致意!
这里是吕华山熟悉的地方,他仿佛听到了巴河纤夫的号子,那是对旧社会发出的怒吼声!他仿佛看到了陈策楼上空的云彩,那是革命的火焰在燃烧!
吕华山在人群中寻找陈记山和女儿,“这一次或将成为永别,再也不会见到妻子和孩子,你们在哪里?”吕华山心中在呼唤!
三
敌人想从吕华山身上寻找到边区银行资料的下落和我地下党的人员名单,将他押往贾庙,用高官厚禄引诱他招供。吕华山横眉冷对,坚贞不屈,敌人一无所获。此时,吕华山老家盂钵桥村的近房长辈吕大伯心情沉重,他看着吕华山长大,在家里又是个独苗,就想办法救他。吕大伯通过关系找到贾庙国民党军官,那军官狮子大开口:“拿三千大洋赎人!”
吕大伯觉得为难,敌军官说:“吕华山是边区银行行长,共产党的钱他是有大股大份的。”说完,就安排吕大伯与吕华山见了一面。
吕大伯向吕华山说明了来意,想尽力凑钱赎人,吕华山深情地说:“大伯,感谢你来看我,这么多年,我经手的钱和物资很多很多,但都是党的钱,是部队的物资,不是我个人的。我只为党工作,不为升官发财。我身无分文,更不能贪占一分一厘。”
吕华山握住老人的双手说:“我对不住我的妻子和女儿,她们因为我才遭追杀,四处逃难,忍饥挨饿,以后还拜托大伯和婶婶多照顾她们娘儿俩!”老人声音哽咽着:“孩子,我希望你能活着回来。”
“大伯,我跟着党闹革命十几年,天天都有杀头的危险,死,我不怕!”吕华山慷慨赴死的决心已定。老人听着,热泪流淌。
四
天色渐暗,敌人又将吕华山转至(现罗田三里畈镇)敌团部审讯,施以毒刑。吕华山铁骨铮铮,视死如归,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敌人软硬兼施,一个姓吕的连长拿出纸和笔,对吕华山说:“只要你在纸上写上‘脱离共产党’几个字,我这个吕姓家门就可以让你活着出去。”
吕华山大义凛然,怒吼一声:“呸!你还有脸认家门!你们是国民党反动派、刽子手,人民会审判你们!”
1944年4月3日,穷凶极恶的敌人决定将吕华山和其他四名中共党员,押到三里畈镇朱原洞枪杀。在赴刑场的路上,吕华山大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国民党反动派必亡!”敌人怕他再喊出口号,用鹅卵石堵住他的嘴,用枪托强行打进了他的嘴里,数颗牙齿被打断。
吕华山满嘴是血,昂首挺胸地走在三里畈镇朱原洞的街上,沿路的乡亲们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刑场上,凶残的敌保安团长吼道:“我要看看这个不怕死的共产党是怎样的铁石心肠!”他用刺刀剖开吕华山的胸腔,鲜血喷溅,染红了大片土地。
(来源:黄冈日报)
Copyright @2014-2025 www.hb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